臘月初四,登上河南淅川上集鎮劉莊村后的峰子山,一曲熟悉的豫劇《朝陽溝》選包養段響徹山谷,30多位包養村民跟唱著小曲在地里忙活。
“這是新進的火炬松,今天要全部下地。聽著歌干活,有勁兒。”村民武建剛對記者說。
從山腰向上望,林木密集,如果不是老武介紹,很難想象,以前這里是一個自動化養雞包養場。養雞場投資260多萬元,包養網最多時養過2.3萬只柴雞,年包養入40萬元,卻因核心水源地保包養護禁令被叫停。
淅川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2014年12月,丹江水從這里奔包養網涌而出,沿千里長渠包養網北上京包養網津。包養淅川縣守著“大水缸”,握著“水龍頭”,小心翼翼地守護核心水源地,凡是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企業產業包養網一律關停,老武的養雞場就是其中之一。
老武今年六十,從小落下小兒麻痹癥,走路有點不利落,但“干事從不愿落人后”。他的養雞場2012年4月才上第一批雞苗,“當時漫山遍野都是小柴雞,喂食喂水全部自動化設備包養,雞舍溫度永遠三十七八度,濕度60%。”說起當包養時場景,老武噙了淚,趕緊一仰頭,不讓眼淚掉下。
“心疼肯定心疼,但這是國策。”老武曾在村里教過書,知道顧大局。2014年9月,在相關賠償政策還沒出臺的情況下,老武“一句落后話沒說”,一口答應下來:“不管賠不賠,咱該拆拆,小家能有大家重要?”
可銀行貸款怎么還?老武說,雖然著急,但“活人總不能被尿憋死”,他決定育樹苗:“既然是核心水源地,種樹總沒錯。”說干就干,老包養武隨即成立豐紫山農民合作社,在原有的養雞場里,種起了花卉林木。因為帶頭關閉養包養網雞場,縣里獎勵8萬元,老武就用它作了包養啟動資金。
再次創業,彎路沒少走,“包養網沒經驗,開始種的火炬松一棵都沒活,只能重新當起小學生,慢慢摸索。”包養網摸索正苦時,2015年初冬,縣里農業局來人詢問:“市里農校有個免費技術培訓,包吃包住包養,去不去?”老武笑了,“這真是雪中送炭!”
在南陽市農校學住兩周,老武不光學會了先進的種植技術,還收獲了近200人的聯系方式。“大家建了微信群,都是搞花卉苗木的,在群里就能互通信息,銷路也廣了。”老武干勁倍增,鼓勵合作社的伙計們:“只包養網要想干,辦法總比困難多。”
雞舍里孵包養網出綠樹苗,山包養網丘煥然穿新裝,漫包養山新綠掩住了原先的遍野土黃。老武的合作社走上正軌,需要的人手越來越多,最多時達40多人,其中一半是貧困戶。根據不同工包養種,老武給村民開出每包養網天50元至70元包養網不等的工錢。一名貧困戶幾乎天天都來,他說:“老武告訴我,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銹。咱有手有腳,一個月能掙千把塊錢,為啥不干?”
2017年老武又有好消息:因為合作社帶動貧困戶達20戶以上,可申請低息貸款,政府貼息后,利息只有2厘多。他對老伴說:“你看,政包養府還能虧了咱?”現在,老武的合作社已經育有十七八種樹苗。
老武給記者算了這一年的賬:1米多高的塔包養網柏2000多株、樹徑2.5厘米的女貞27000余株、包養網樹徑3厘米的香樟5000多棵、包養樹徑2厘米的青桐8000余株……一共賣了37萬元,“這種樹的效益你還要往后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