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4月19日電(記者張格、薛宇舸)兩山絕壁之間,木板和鐵索鋪成的吊橋晃蕩了起來。伴隨著橋下谷底的潺潺流水,一行人背著裝滿物資的背簍,在188米深的峽谷之上,大步向前包養。
他們是中國國家電網湖南電力東方紅(電騾子)共產黨員服務隊的隊員,來自湖南常德市石門縣壺瓶山供電所。如往常一樣,他們要去看望居于深山的十幾位孤寡和殘疾老人。
被稱為“湖南屋脊”的壺瓶山,山高路險。騾子,曾是這里最值得信賴的運輸工具。奮戰在此的電力工作者,被當地老百姓稱為“電騾子”。
包養2007年,為了保障山區用電秩序,中國國家電網接管壺瓶山原小水電自供區后,成立了壺瓶山供電所。從此,電力工人包養網們在876平方公里管轄范圍內,爬大山、趟河水,烙下深深的足跡。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大嶺村月亮山上,零星散居著十包養幾戶人家。老人張文耀獨居于半山腰一間木房里,因為不通電,只能靠點蠟燭、油燈照明。想要將電送到他家,要在山上架設15根電桿,拉通160包養網0米電線,建設成本至少5萬元。
2014年7月17日一大早,300多公斤重的電線被分成10多卷,10多人首尾相連,一邊劈樹斬草砍出通道,一邊背著線纜走在濕滑陡包養網峭的山路上。
電線要從一個山頭拉到另一個山頭,“電騾子”們手腳并用攀爬在懸崖間,靠人力包養網把導線收緊拉直,一使勁兒,手就勒出了血泡。
傍晚,線路架設完成。包養網張文耀如愿按下電燈開關,“啪”一聲輕響,溫暖的燈光瞬間填滿木屋。
就這樣,一卷線纜一卷線纜地包養網扛,一寸導線一寸導線地拉,從“村村通電”到“戶戶通電”,越來越多深山群眾過上了穩定包養網用電的日子。
“不僅時時有電,還經常有人來檢查線路,比以前好了一包養網百倍都不止!包養網”74歲的甘培根包養回憶起包養網過去依靠柴油機發電、每天只能用2小時電的日子,感慨萬千。
壺瓶山供電所成立之初,第一任所長覃道周在集鎮上遇到過一位老人。老人翻山越嶺、步行一整天,只為買一包鹽。深受感觸的覃道周決定,要利用服務、巡線的機會為老百姓排憂解難。
“想要買點啥,跟那群‘電騾子’說說。”從此,隊員們的摩托車后備廂里,除了電線、燈泡,還多出了義務“代購”的食鹽、牙膏、洗衣粉、食油、方便面……再后來,他們又幫村民把土特產帶到集鎮上去賣。“上山帶商品,下山帶山貨”,10多年里,“電騾子”累計為群眾捎帶物資15萬余公斤。
4月15日,壺瓶山供電所的工人們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壺瓶山鎮管山村巡線。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
近些年包養網,他們又將“帶貨”業務擴展到了網上。壺瓶山供電所現任包養所長田家賜介紹,近3年來,他們幫助村民銷售了20余萬斤農包養網產品。
久而久之,每當山里人需要幫助,“電騾子”就成了首選。覃道周說:“老百姓有需要,我們就要去,這不是一包鹽、一支牙膏的包養事,是讓他們覺得總會有人幫忙,感到安心。”
“除了幫我們解決用電故障,他們還湊錢資助貧困學生,號召企業支持學包養校發展……”看著正為孩子包養包養們上安全教育課的“電騾子”,壺瓶山鎮南坪完小的校長云德志心生感慨。
4月,正是春茶生產的黃金期,管山村壺峰綠茶包養網廠的一臺電機發生了故障,負責人盛孝伍焦急地聯系供電所,“電騾子”立即驅車1包養網個多小時,趕到茶廠搶修。
“他們總是隨叫隨到。”盛孝伍說,有一次茶廠深夜線路短路,幾位“電騾包養子”不顧山區夜間騎包養行危險,也要趕來幫忙。
“電騾子”的真心,換來了村民包養們的真情。田家賜說,現在無論是維護還是搶修,都會有老百姓主動要來搭把手;巡線行走在大山間,無論路過誰家,總有人大老遠就熱情地迎出門來……
如今,首任所長覃道周“下山”去了另一個供電所任職。“無論在山上還是山下,都要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包養好事。包養”他說,要在更多的地方帶包養出一群又一群“電騾子”。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