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州:走好“五大振興”趕考路S包養行情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十四五”期間,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將包養網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昌吉樣板等方面全面發力,當下的庭州大地,正在鋪展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

聚焦優勢

建強優質農產品基地

奇臺縣半截溝鎮腰包養網站子村黨總支書記唐培科說:“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只有在豐沃的產業土壤上,才能長出繁茂的發展成果。”2021年,腰站子村按“全域綠色 部分有機”的發展理念,流轉土地18萬畝,其中包括有機小麥種植基地1.5萬畝,腰站子村包養網豐裕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及下屬公司完成產值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33%。

“昌吉州提出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2022年,我們將把有機小麥種植基地擴大到2萬畝,有機面粉年加工量達到3萬噸,增加麥田公園游樂設施,打造‘研學游’基地,以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為導向,把產業包養質量效益雙提升作為目標,加快新包養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大力推進農業‘接二連三’,團結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交出一份精彩的腰站子村鄉村振興答卷。”唐培科介紹。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昌吉州堅持“穩糧、優棉、強種、擴畜、精果、增飼草、興特色”發展思路,建設一批玉米、小麥制種和加工蔬菜等高效特色作物生產基地;大力推進昌吉市、呼圖壁縣、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三大畜牧產業園建設,落實葡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項目資金,支持訂單釀酒葡萄規模化種植;大力發展田園綜合體、“王母桃園”等休閑度假旅游產業,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發展,著力建設農業產業化強州。

搭建雙創平臺

厚植鄉村人才“沃土”

鄉村要振興,必須有能人。在包養昌吉州各鄉村,悄然興起了一股能人回鄉創業的熱潮。

在呼圖壁縣園戶村鎮下三工村,嚴相濤正幫助村民查看葡萄長勢。幾千畝葡萄園里,葡萄藤慢包養慢舒展,攀上藤架,抽出的小嫩芽掛滿枝頭。

2012年,當許多農村年輕人背著行囊,一撥撥離開家包養網鄉外出“追夢”時,嚴相濤從塔里木大學畢業后,卻決定回鄉創業。

當年,他貸款20萬元在村里承包了40畝地種植紅提葡萄,栽種、修枝,每天要在地里辛苦勞作十幾個小時。在經歷了摸索、試驗、失敗、成功后,嚴相濤不僅為自己開辟了一條創業大道,還帶領當地村民一起致富。

2015年,他牽頭成立了眾義農民專業合作社,葡萄種植面積達2700畝,擁有42間保鮮庫,庫容達5000噸,年銷量1.6萬噸,從種植到加工再到包裝銷售,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帶動103戶果農入社經營。目前,合作社90%的鮮食葡萄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

“大雁歸巢,人才回流”漸成氣候的背后,是昌吉州不斷加大對返包養網鄉青年創業的扶持力度,引導返鄉青年扎根基層,帶領農牧民包養網群眾增收致富。

昌吉包養州研究出臺《關于實施鄉村人才振興助推鄉村振興的若干政策意見》,持續實施“千名碩士進昌吉”引才和“千名大學生赴基層”儲才專項行動,深化“產業集群+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發展路徑,持續開展“千名農業科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行動”,搭建農村創業園等鄉村產業聚才載體23家,累計吸引5320名優秀人才返鄉創包養網業,培訓電子商務、休閑旅游、產業營銷類人才4000余名,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豐富文創形式

推進鄉村文化鑄“魂”

吉木薩爾縣小分子村是遠近聞名的“畫家村”,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許多畫家、雕塑家、藝術院校老師和學生前來采風,他們用畫筆描繪出村民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小包養網分子村先后投入7600余萬元規劃建設了藝術家工作室、石器美術館、農家畫院、畫廊包養網步道等充滿創意的鄉村景致,也開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隱于無形的鄉村文化,已轉變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行動。昌吉州堅持從打造文化陣地、豐包養富文化載包養體、培育文明鄉風等方面入手,為實施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內生動力,文化之花開遍希望的田野。

移風易俗入人心,鄉風文明促振興。昌吉州扎實開展文明村鎮創建、州級文明家庭評選和“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戶”等創建活動包養,營造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鄉村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昌吉州持續深化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萬家”活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包養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個、所79個、站597個,創新開展“8+X”示范性實踐活動,全面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活動;持續加強農村文化服務供給,不斷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滿足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活環境舒適宜居

千里沃野綻放“鄉村美”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指數的現實舉措。

“好生態帶來了好日子。”瑪包養納斯縣蘭州灣鎮八家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郎同生說。

八家戶村西臨瑪納斯河,東接瑪納斯國家濕地公園,這里地處世界候鳥遷徙線上,每年都有數千只天鵝和數百萬只候鳥在此棲息停留。

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村里這幾年整村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實施村莊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因村制宜建設美麗鄉村。先后包養完成了村道硬化、生活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站建設,全村水沖式衛生廁所改造率100%。村里還創新推行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積分兌換機制,促包養網進村莊生活垃圾分類化、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昔日臟、亂、差的村莊,變成了現在的“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依托美麗村莊,村里鼓勵村民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和庭院經濟。2020年,八家戶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8萬元。

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2019年頒布實施的《昌吉回族自治州鄉村治理促進條例(試行)》,是全國第一部鄉村振興地方性法規,填補了農村環境保護和治理的立法空白。有力促進了昌吉州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河(湖)長制落實、鄉村綠化美化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持續推進。以村莊清潔、人居環境示范村包養鎮創建行動和農村廁所、生活垃圾、污包養水治理三大革命為重點,全力打好“春、夏、秋、冬包養”戰役,持續改善鄉村風貌,大力開展農業生產廢棄物整治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工程,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建強組織堡壘

筑牢鄉村振興“主心骨”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和保障,基層黨組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心骨”。

2016年包養網以前,吉木薩爾縣北庭鎮泉水地村面臨著這樣的困局,雖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水源優勢,但受土地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的影響,發展空間有限,又苦于村里沒有能人,只能“守著金山餓肚子”。

為了破解難題,泉水地村積極探索“黨建+產業”“政府+公司+養殖戶”融合模式,推進農包養網漁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提升等重點工作,讓村民通過產業興旺增收致富,切實收獲發展紅利。

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實施包養網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落腳點,也是檢驗組織振興工作成效的試金石。

科學統籌整合各類組織和各支力量,形成精干高效運行的組織架構;常態化抓好“訪惠聚”駐村工作,派強用好村黨組織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持續實施“千名大學生赴基層”儲才專項行動,將到村工作大學生全部納入后備力量;制定村干部和包養網后備力量培訓長期規劃,包養網提升基層干部能力素質;探索建立“強村帶弱村”機制,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昌吉州著力構建黨建引領治理、推動鄉村善治的新格局,推出多項“硬核”舉措。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第一工程”,是新時代黨領導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昌吉州在全州所有行政村組建黨組織領導下的黨員服務、農村發展“一支部三中心”,大力實施“頭雁工程”“鑄魂工程”“包養聚力工程”“民心工程”,打造一批基層黨組織引領的鄉村振興示范村,構筑了鄉村振興庭州大地主戰場上的堅強戰斗堡壘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