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貴陽3月28日電(記者 焦鵬)“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近日,中國僑聯“親情臺灣包養網中華”藝術團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州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攜手當地彝族、苗族和布依族群眾、脫貧攻堅一線代表、僑界代表,用快閃的藝術形式獻禮建黨百年,一曲《唱支山歌給黨聽》唱出對黨的無比熱愛,和對祖國的深深祝福。
參加快閃表演的當地群包養網眾。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資料照片:貴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盤山公路(2015年6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晴隆與華僑華人之間有著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1939年,東南亞各地華僑華包養網人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回到祖國投入抗戰物資運輸工作。南僑機工負責運送的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運送到昆明后,必須再經過晴隆縣境內的“二十四道拐”才能送達前線。為讓這條“生命線”暢通無阻,晴隆出動幾乎全部勞動力進行修筑工作,曲折蜿蜒的“二十四道拐”見證了愛國華甜心花園僑華人和晴隆人民為贏得抗戰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2016年12月,晴隆“二十四道拐”被中國僑聯確認為中包養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這段同舟共濟的佳話成為了永恒的包養烽火記憶。
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親情中華”藝術團團長邢硯莊和歸僑盧象太親切交談。中國僑聯提供
在晴隆慰包養問演出期間,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親情中華”藝術團團長邢硯包養網莊一行看望當地包養歸僑僑眷。在93歲高齡的歸僑盧象太家中,邢硯莊與他親切交談,向他表達慰問和包養app祝福。邢硯莊表示,早年歸國的老歸僑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回國參加建設,體現了華僑愛國愛鄉愛家人的高尚品格,僑聯組織是歸僑僑眷的娘家,今后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新塘社區主任陳包養紅珍。包養網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晴隆縣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八大以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晴隆干部群眾上下同心,實現了全國罕見的易地扶貧整鄉搬遷的時代奇跡,讓曾經的貧困群眾過上了“農村變城市、農民變市民、山區變景區”的新生活。
快閃表演中,陳包養甜心網紅珍笑容格外燦爛,她是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新塘社區主任。據她介紹,阿妹戚托小鎮2018年建成,包養曾經的極包養網比較貧鄉鎮三寶彝族鄉整鄉搬遷入住。2019年小鎮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在重點發展特色民族旅游產業的同時因地制宜建設產業園區,包養行情引進刺繡生產、服裝加工、摩托車生產企包養金額業,增加當地群包養眾收入。包養留言板2020年陳紅珍所在的新塘社區359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阿妹戚托小鎮因搬遷包養網興起,靠旅游走出一條致富路。
新塘社區苗族群眾在家加工刺繡制品。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同樣參加快閃活動的脫貧攻堅代表張冬冬是晴隆縣茶馬鎮戰馬村第一書記。他2019年10月來到戰馬村,協調落地“仁懷市-晴隆縣有包養妹機高粱連片種植示范基地”項目,組織村民種植近千畝高粱包養網,拓寬花椒、魔芋等當地特色農作物種植2400多畝,2020年帶包養動村民增加務工收入180余萬元。
“助力鄉村振興 慶祝建黨百年”主甜心花園題歌舞晚會現場。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快閃活動當天,中國僑聯與貴州省僑聯聯包養合約合主辦的“助力鄉村振興 慶祝建黨百年”主題歌舞晚會繼續在阿妹戚托小鎮上演。當地群眾、脫貧攻堅一線代表、僑包養條件界代表和“包養親情中華”藝術團的藝術家一起在歡歌笑語中迎接中國共產黨的包養網百年華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