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有所教” 奠基未來_中國一包養價格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關系億萬兒童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和諧,關系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前教育,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連續實施行動計劃,使教育資源總量快速增加,普及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包養價格,這是以黨中央的名義出臺的第一份學前教育文件,進一步明確了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提出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的重大政策舉措。這十年,學前教育立足國情、勇于創新,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包養網,圍繞破解“入園難”,我國不斷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確保“有園上”,實現“幼有所教”。

數據顯示,十年來,學前教育資源總量迅速增加,2021年全國幼兒園數達到29.5萬所,比2011年增加12.8萬所,增長了76.8%,有力保障了不斷增加的適齡兒童入園需求。毛入園率持續包養網快速提高,2021年全國幼兒園在園幼兒數達到4805.2萬人,比2011年增加1380.8萬人,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包養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21年的88.1%,增長了25.8個百分點,學前教育實現了基本普及。

其中,中西部和農村發展最快,全國新增的幼兒園,80%左右集中在中西部地區,60%左右分布在農村。十年間,毛入園長期包養率增長幅度超過30%的13個省份都集中在中西部省份。原深度貧困地區入園率顯著提高,比如,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從15.8%增長到9包養網5.5%、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從25.6%增長到90.01%。“學前教育在區域、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呂玉剛說。

包養“事實上,‘入園難’是‘入公辦園難’,各地公辦教育資源短缺;‘入園貴’是‘入優質民辦園貴’。”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看來,解決“入園難”“入園貴”的治本之策,是堅持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發展方包養妹向,加快發展公益普惠性學前教育。

圍繞破解“入園貴”,我國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實現“上得起”。

學前教育資源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2021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包括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達到24.包養網車馬費5萬所,占幼兒園總量的83%,比2011年增長了149.7%。普惠水平大幅提升,2021年全國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7.8%,比2016年增長20.5個百分點。

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絡逐包養網步完善。2021年農村普惠性幼包養金額兒園覆蓋率達到90.6%,每個鄉鎮基本都辦有一所公辦中心園,大村獨立辦園、小村聯合辦園;適應城鎮化進程,不斷擴大城鎮普惠性資源,特別是全面開展了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共治理2萬多所幼兒園,增加普惠性學位416萬個。城鄉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滿足了老百姓讓孩子在家門口的入園愿望。

教師學歷結構進一步優化

包養網比較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我國學前教育教師培養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全國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本專科高校有1095包養條件所,畢業生達到26.5萬人,分別比2011年增加59包養網比較1所、23.包養合約1萬人,分別增長1.2倍、6.7倍,為持續補充幼兒包養園師資提供了有力支撐。

教師配備基本達標。2021年,全國幼兒園園長和專任教師總數超過350萬人,比2011年增加200萬人,增長了1.3倍;生包養網師比從2011年的26∶1下降到2021年的15∶1,基本達到“兩教一保”的配備標準,師資短缺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教師素質學歷結構包養網進一步優化。2021年專科以上學歷的園長和專任教師比例達到了87.8%,比2011年提高24個百分點。連續實施幼兒園教師“國培計劃”,2012—2020年累計投入43億元,培訓幼兒園教師超過243萬人次,教師專業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學前教育經費的財政投入力度在十年間持續加大。2020年,全國包養女人財政性學前教育經費為2532億元,比2011年的416億元增長5倍。中包養網央財政支持學前教育發包養感情展專項包養網包養價格金10年累計投入超過1700億元,有效拉動了地方包養價格財政投入的快速增長,為學前教育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本分擔機制基本建立,各省份均出臺了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或生均財政撥款標準、普惠性民辦園補助標準,并根據事業發展需要不斷完善。同時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群眾承受能力和辦園成本等因素,動態調整公辦幼兒園收費標準,確定普惠性民辦園最高收費限價包養app,有效保障幼兒園正常運行。”據呂玉剛介紹,2012-2021年各級財政累計投入752億元,共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兒童6232萬人次,有效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公平享有學前教育的權利。

開展科學評估穩步提高辦園質量

不僅需要“有園上”,更要“上好園”,如何進一包養網步推動學前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做好幼兒園質量評估備受關注。

圍繞破解“小學包養網VIP化”,全國堅持學前教育內涵建設與事業發展同步推進,力保“上好園”。教育部先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指導體系,為科學保教提供了強有力的專業引領。

事實上,《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簡稱《評估指南》)在今年2月正式發布時,一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姜瑾看來,《評估指南》落實得好不好,主要看能否真正扭轉過去質量評估甜心花園過程中存在的“重外包養網dcard評輕內評、重結果包養網單次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的非科學和功利化導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包養各地作外部評估比較多,自我評估相對薄弱。因此,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是要把自我評估做扎實,建立自評機制。結合本地實際,對怎樣開展幼兒園自我評估、怎樣提高自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等問題,開展深入細致的實踐探索和研究,引導幼兒園從被動的受評者變為主動的評估者,真正達到‘以評促建’的目的。”姜瑾說。(記者 孫亞慧)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