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東市轄區,有一片區域被稱為“兩化”地區,這是對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的簡稱。長期以來,受自然條包養網件制約,兩縣難以擺脫“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窮則思變,近年來“兩化”地區的農民以清真美食——拉面為依托,走出家門,奔赴各地,形成了如今聞名全國包養金額的“拉面經濟”。
拉面產業帶動農民脫貧、農村致富,農業銀行青海分行鼎立支持。2014年至今,該行通過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等方式,累計授信近3億元包養,全力扶持1654名拉面經營戶生產經營,有力推進了青海“拉面經濟”轉型升級。
“小拉面包養網”拉出“大營生”
從28平方米的拉面小店發展到如今在全國擁有16家分店,北京撒拉花兒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馬忠華甜心寶貝包養網董事長,說起自己的18年的創業經歷,感觸良多。
出生于循化包養網縣白莊鄉上白莊村的馬忠華,1998年去北京的循化飯館里學習拉面手藝。
包養網“那時候一直夢想著,學好了手藝能開一家自己的店。”馬忠華說。可是要想開店,就需要資金。馬忠華東奔西跑湊到了2萬元,但想開個店這點錢遠遠不夠。就在馬忠華一籌莫展之時,農行傳來好消息,能為貧困創業者提供貸款2萬元。
“要不是這2萬元,我創業的夢想就化為泡影了。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按股份計算,餐館一半的股份都應屬于農行。”馬忠華感慨地說。
有了4萬元資金作保障,馬甜心寶貝包養網忠華終于在北京開起了屬于自己的第一家店,小店生意蒸蒸日上。隨著拉面生意發展壯大,馬忠華逐漸意識到,青海拉面戶雖然把拉包養面館開遍了全國,可是百分之七八十打的都是“蘭州拉面”的牌子。今后要想做大做強,一方面要用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必須對環境和服務進行提檔升級。
想法有了,關鍵在實施。馬忠華立即注冊了“包養合約撒拉花兒”拉面品牌,并開始了新一輪創包養網業。可是不久他又遇到了創業生涯中的新問題,因發展步伐太快,資金鏈出現了斷裂。
“甜心花園許多店面裝修需要大量資金,貸款又沒有抵押物,真是把我愁壞了。遠在家鄉的循化農行又一次伸出了援助之手,給我貸了50萬元的信用貸款,解決了燃眉之急。”馬忠華說。
如包養今,馬忠華不僅實現了當初的創業夢包養情婦想,而且當年他從家鄉帶去的員工們也在北京開了80多家拉面館,他自己也由最初的1包養網家小店發展到了全國的16家分店,擁有員工365人,其中青短期包養海籍員包養女人工200多人。
“化隆造”到“化隆灶”的蛻變
說起化隆縣,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非常陌生。可是說起早些年的“化隆造”,許多人或許會立即想起標有“中國化隆”的仿制式手槍。造槍,曾給化隆留下了苦澀的回憶。上世紀包養80年代,因為當地人均收入不足包養網300元,許多農民鋌而走險,走上了仿造制式手槍的“不歸路”。為了杜絕猖獗一時的槍患問題,當時的青海省政府因地制宜,積極引導村民發揮民族特長,走出家門經營拉面,由此拉開了“化隆造”向“化隆包養網單次灶”的序幕。
上世紀9包養網0年代末,過怕了“食不果腹”窮日子的化隆縣沙連堡鄉沙連堡村村民馬黑買,年僅13歲就跟隨親戚前往廈門開始了他的“拉面生涯”。
從學徒做起,歷經3年的磨礪,馬黑買終于練成了“和、搗、摶、揉、摔、拉”一氣呵成,白練飛舞的好手藝。由此,開始了他的“單飛”經歷。
從當初的小鋪面開始,經過近20年的打拼包養網,如包養意思今馬黑買的“南翔拉面”不僅成為當地響當當的飲食品牌,而且先后從家鄉帶出30多名和他當年一樣的“窮娃”,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富裕起來的馬黑買做出了“反哺家鄉,回鄉創業”的決定。他在家鄉注冊成立了華泰餐飲開發有限公司,并以獨創的“陰陽配面”甜心寶貝包養網技術為主打品牌,輻射帶動了周邊近百名貧困村民就業。馬包養網比較黑買的特色拉面在首屆國際清真美食烹飪大賽獲得優包養網站秀獎,同時接到了馬來西亞、印尼等包養網國穆斯林商會邀約合作的“橄欖枝”。
可是走出國門做大做強面臨的最大困難依然是資金短缺問題。他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立即聯系同時取得了農行信用卡的6位拉面經營戶,共包養意思同籌集資金240余萬元成立了海尼兒拉面連鎖經營有限公司。同時,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以馬黑買為代表的28戶拉面經營者組團前往馬來西亞、印尼、迪拜等國進行了實地考察。考察結束后,捕捉到重大商機的馬黑買,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立即對公司長遠發展進行了科學規劃,計劃未來5年內,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逐步增設50家海尼兒拉面連鎖店,最終達到既擴大青海“拉面經濟”效益,又輻射帶動家鄉680多戶貧困家庭一次性脫貧的長遠目標。
化隆縣就業局副局長馬忠元說:“拉面經濟不僅為全縣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拓寬了精準扶貧路子。目前,青海省‘兩化’地區長期包養農民在全國包養網VIP270多個大中城市開辦拉面館2.12萬家,從業人員14.7萬人,實現‘拉面經濟’包養網年營業收入100億元,兩縣農民人均收入6599元,其中拉面經濟收入占40%,構成了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創新了精準扶貧的新模式。”
郭得衡本報記者郜晉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