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胡云根的“扶貧車間”
每天早包養上,騎著電動三輪車將加工好的成品送到公司,再拉一批原料回甜心寶貝包養網到自己的“車間”,然后和其他工人一起工作,緊張而有序,忙碌而充實。這是新余高新區水西鎮桐林村村民胡云根近幾年的新生活。
10多年前,一包養女人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改變了胡云根的人生,右腿高位截肢,幾乎喪失勞動力,一雙兒女還在上學,家里一下子陷入困包養網境,僅靠愛人打零工維持生活。
而一切的改變,要從當地包養網評價的“扶貧車間”說起。
“每加工包養app一個膠殼,我賺0.1分,一個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6月5日,記包養意思者走進胡云長期包養根在自己家里開包養條件辦的“扶貧車間”——云根電子加工廠,只見15名殘疾人正圍坐在長條桌上工作。胡云根說,這里是簡易包養網工廠,也是殘疾人的“大家庭”,這些行動不方便的人在這里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工作也很自由,有事可以隨時回家。
“工序很簡單,就是貼個邊布。包養網車馬費”正在專心工包養網作的廖克敏短期包養是附近村子的一名殘疾人,她告包養網心得訴記者,因為身體有殘疾,常常覺得包養網自己是家里的負擔,自從來到這里上班,包養除了能掙點錢包養價格,也開心多了。
“殘包養意思疾人大都生活拮據,并不是我們不肯干活,而是沒有什么活適合我們干。”胡云根說,包養故事他原來在新余市金賽博電子短期包養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但是行動不方便,上下班都困難,于是找到廠里領導包養留言板,簽訂合同,把零件拿回家,招攬其他人包養妹一起加工,自己當起了“工頭”。“一直想為殘疾人做點包養條件事,讓他們走出家庭、融入社會,樹立起生活的信心。”胡云根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他又在附近的潭隅村利用閑置民房開設另一間加工廠,吸納了17人前來就業。
為了幫扶更多的貧困群眾在“扶貧車間”就業,高新區加大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對接力度,引導包養網動員企業將適包養網合分散加工的初級產品生產車間建在村委(社區),吸納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實現就包養業脫貧。
“政府搭臺,群眾自愿。”高新區黨群工作部負責人王小軍說,目前,該包養網推薦區杰鋒印刷公司將紙袋穿繩、折包養包兩項業務發包給了光明、潭包養網塘等4個管理處,實現在家就業42人。下一步,該區計劃再新建兩到三個“包養扶貧車間”,各個村委勞動保障協理員已經對村民意愿進行了摸底,大家都表現出很大的熱情,有200多人積極報名。包養(王 帆 傅 新 本報記者徐國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