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趟出治貧路 ——烏蒙山(四川)片區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探索(上)
□本報記者 甜心寶貝包養網吳亞飛 何勤華唐澤文 吳璟
5月11日甜心花園,涼山州越西縣大花鄉瓦爾村村民阿比果果家中新購進一批仔豬。養豬,是當地政府給包養網心得阿比果果規劃的一條脫貧致富路。奔著這條路,阿比果果不僅摘掉貧困戶帽子,還成為村中的養殖大戶。
阿比果果是“十二五”期間烏蒙山(四川)片區區域66萬脫貧人口中的一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在烏蒙山區大力實施區域發展與脫貧攻堅行動,統籌推進新村建設、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全省協同作戰、創新脫貧機制,到2015年底甜心花園,我省烏蒙山片區貧困人口由2臺灣包養網010年的108.8萬人,減少到42.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0年的29.2%降至10.9%。
烏蒙山片區地處云貴川三省交會地帶,涉及我省涼山、樂山、宜賓等4個市州的13個縣,集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為一體,如今這片短期包養土地上越來越多的人邁向了小康。
向土包養網地要潛力村民致富有“陣地”
“今年全村種植的刺槐、大果紅花油茶和臺灣甜象草投產后,每戶年收入將翻番。”沐川縣幸福鄉茅坪村村支書周大富指著連片開發的田地介紹,以前茅坪村耕地分散、質量不高,村民以種植玉米等為主,收益少。2013年起實施定點扶貧,茅坪村全村近200公頃土地納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省、市、縣三級政府對每公包養管道頃土地補貼1.05萬元用于整治,并引導農戶種植經濟作物增收。“隨著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小土變大田,荒坡變梯田。大幅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解決了困難群眾長遠致富的根本問題。”“過去這里的田地很陡,連牛都站不穩。”喜德縣紅莫鎮回龍村村民沙馬木呷說,在這里種地,要付出比平原多幾包養感情倍的辛苦,0.2公頃苞谷地每年只有不到300包養網車馬費0元的毛收入。土地整理后,村里有了梯田和機耕道包養網單次,實現機械化耕包養作,農活少多了,現在包養輕輕松松種0.6公頃地,收入也跟著“翻跟頭”。
為向土地要效益,去年我省安排烏蒙山片區5個土地整理項目省級財政資金7包養400余萬元,建設總規模0.37萬公頃,新增耕地32包養網1公頃。今年,我省將烏蒙山片區縣上報的5個省投資土地整理項目納入《四川省農村土地整治專項扶貧2016年工作計劃》,進行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年初下達資金6500萬元,建設規模0.286萬公頃,預計新增耕地512公頃。包養網
向新村要活力“新寨+”加出巨變
2013年,一直在外打工的阿比果果決定回鄉創業。阿比果果說,除因瓦爾村出臺了扶持養殖大戶計劃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彝家新寨建設。以前是老房子,人和豬住在一起,衛生條件差。“最惱火的是到下雨天,床上都是濕的”。
當年,瓦爾村50戶彝家新寨聚居點建設啟動。政府補貼每戶2.5萬元,免費發放鋼爐包養網單次、餐桌、碗柜、櫥柜等“四件套”。2015年新春包養網,阿比果果一家搬進新居。在這座彝族風情的四合小院里,白墻紅瓦,明亮通透,水電氣網連到家里。有了這么好的條件,阿比果果開始發展生豬養殖業。
包養故事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馬邊縣以彝家新寨建設為突破口,實施“新寨+”行動,為扶貧開發注入新動力。
去年,馬邊縣煙峰鎮舉辦首屆民俗文化節,3萬多游客慕名而來。該鎮包養副鎮長柒玉梅介紹,煙峰彝家新寨是全省最大的彝家新寨,也是通往大風頂景區的必經之地。根據規劃,該鎮將以彝家新寨為核心,周邊茶園、梯田、牡丹花海、彝族文化博物館等特色景點環繞,打造特色“新寨+旅游”。“新寨+”,加出無限可能。住進彝家新寨后,煙峰鎮煙峰村制定村規民約倡導生豬進“小區”、污水排出村等。
我省幸福包養網單次美麗新村建設工作還包養網VIP啟動烏蒙新村建設試點,彝家新寨、烏蒙新村、藏區新居、巴山新居成為我省新村建設扶貧的“四大板塊”。包養網評價
向產業要動力因地制宜創新發展方式
烏蒙山區最關鍵的發展問題是特色產業培育問題。我省切實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推進“造血式”扶貧,各地紛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
創新機制保障,“以強帶弱”聯動發展特色產業。屏山縣實施區域聯動脫包養留言板貧攻堅,在錦屏鎮錦屏、集翠、萬渦三個村試點“以強包養故事帶弱、以先(進)帶后(進)”。“先富村”錦屏村與集翠村攜包養手,協助貧困村萬渦村借鑒兩村的致富經驗,發展茵紅李。如今,萬渦村的千畝李子園即將豐收,預計全村可增收200萬元。
依靠科技升級,產業發展進入“加速度”。從去年開始,沐川縣創新推行“互聯網+生態+扶貧”的電商發展工作思路,去年建成占地1500平方米的電商孵化基地,培訓扶貧“第一書記”、農民創客上百人。依托電商,沐川貧困村的特色農產品實現品牌化,森態源魔芋、成氏茶葉、王囊囊老臘肉等14家企業入駐孵化基地。今年,沐川力爭實現全縣90%的農特產品上網銷售。
因地制宜打造“產業菜單”,扶貧路徑做“多選題”。今年,涼山州全面推進“1+X”產業扶貧,通過發展以核桃為主,多種特色經濟作物并存的產業,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業”。這既與涼山特殊的地理環境有關,也與扶貧策略不同有關。涼山州委農工委負責人說,對于涼山州來說,“大涼山牌”的名優產品遍地開花,然而金陽、美姑、普格、昭覺等烏蒙山區扶貧核心地帶,還缺乏產業。“1+X”產業扶貧就是要通過小眾特色產業實現錯位發展。
向教育要智力植入長效脫貧基因
5月10日,昭覺縣四開鄉上游村幼教點,輔導員阿達阿呷正在教孩子們做手指游戲。“大拇指是爸爸,爸爸開汽車……”孩子們跟著輔導員一起做。
下午3時,村民阿伍友洛背準時等在校門口接孩子。原本鎮上只有一所公辦幼兒園,上學很遠。“沒想到幼兒園會開在我家門口,不用花一分錢,就可以像城里娃一樣接受學前教育,中午孩子們在幼兒園還能吃到免費營養午餐。”“如果不經過學前教育,彝族學生一般到四年級才能初步掌握漢語。”阿達阿呷說,語言障礙導包養網致的學業困境,是彝區學生輟學率較高的重要原因。
通過“一村一幼”,補齊烏蒙山彝區教育“短板”,是烏蒙山片區扶智的共識。馬邊縣實施“一村包養故事一幼”工作以來,截至去年底,共投入包養網推薦資金523萬余元,建成村級幼兒園81所,在園幼兒2000多人,村級幼兒園成為一道靚麗風景。今年,該縣將實現“一村一幼”全包養網dcard覆蓋。
抓職業教育實現“一人脫貧,全家致富”。馬邊在中紀委幫助協調下,與江蘇張家港、昆山,廣東碧桂園等對接,獲得資金、技術援助,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馬邊碧桂園職業包養情婦中學是碧桂園集團捐資1500萬元建設的對口援助扶貧項目,學校設有焊工、電工、電子、旅游及酒店服務等多個專業,輸送了上千名專業人才。學生們說:“接受職業教育后,我們找工作容易得多,工資高了不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