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音樂節、勞動者的“微笑與尊嚴” _ 中國發展門戶甜心一包養網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文化有根、產業有鏈、治理有主”包養

    據我所知,這已經是第二屆南塘大地民謠音樂節了。那么一個農村合作社,資金并不充裕,為什么要執著地舉辦大地民謠音樂節?

    經過深入訪問我發現,音樂節不是只有音樂,合作社也不僅是單純的經濟合作體,南塘興農合作社,其前身是2001年成包養立的農民維權協會。隨著國家農業稅的取消,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村莊干群矛盾逐漸緩和。維權協會立即轉型為合包養網作社,并于2007年正式注冊。這是一家自發組織成立的農民機構,至2016年已有700包養網ppt多戶入股社員,覆蓋周邊9個社區,下設老年協會、婦女文藝隊、兒童圖書館、農資統購統銷小組、資金互助、小酒坊等。返鄉青年楊云標已經在這里工作了十多年,現任興農合作甜心寶貝包養網社理事長。

    根據楊云標的介紹,合作社歷經團結維權、民主治村、經包養濟建包養留言板村、文化興村等發展階段,每一個階段都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短期包養其實牢牢鑲嵌在合作社的發展中。每一次轉型,群眾都有壓力和顧慮,楊云標們利用文藝的形式和群眾打交道,鼓勵大家參與家鄉建設,這也是一種權利啟蒙和包養網推薦文化包養啟蒙。他舉例說:“你要在村里包養推行個什么,或宣傳個什么新政策,沒有人來。但你在這里敲個鑼、打個鼓、牽個猴,立馬人就來了”,“文藝是比較好的讓群眾走出家門、走進社區、走進公共生活的一個方法包養”。無論是扭秧歌、旱船、花旦、快板書、小戲曲包養合約、廣場舞還是音樂節,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如南塘民府的對聯所說:“同心同德聚人心,一磚一瓦建家園”。所以,南塘大地民謠音樂節在這里是一種必然。楊云標用三個詞昭示了合作社的發展:“文化有根,產業有鏈,治理有主”。

 合作的豐碑(熊穎/攝) 

    文化有根,是要建設一個扎根于本土的有文化的村莊。楊云標說:“不能為了賺錢將歷史完全拋棄了,老房子扒了,傳統也沒有了。你看現在我們農村發展特別好,國包養感情家政策上有很多支持。但還在不斷地修路、賺錢、蓋新房子……其實我覺得音樂節可以給鄉親們帶來更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村民們受到文化的熏陶,慢慢就會知道,生活除了賺錢蓋房之外,還有很多選擇,還有很多美好的值得去追求的東西。這么多文化人走進南塘,將他們的藝術和智慧帶了進來,看到這些根雕、陶藝、手工藝作包養網品,都會包養網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看似平時樸素的、散落在各個角落的物件,如果用藝術的眼光去看,你可能會發現它的不同,這是一種鄉村的審美啟蒙。原來院子里的老樹根、舊家具、被廢棄的農具,其實代表著某種記憶,某包養網推薦種勞動的美……在物質發展的同時,人的精神生活也應該同時豐盛起來”。

  孩子們在“南塘詩會”上朗讀詩篇《向著明亮那方》(熊穎/攝)

    什么是產業有鏈?楊云標解釋說:“目前,合作社已經開展了包括合作購買(包括農資和生活資料)、信用(資金互助)、農業種植改良(有機蔬菜種植)、文藝活動、社區公益等多項業務,它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體,而是進一步發揮了經濟、社會、政治等多方面的作用,體現了綜合性農業合作社的特征。”他繼續說到:“這么多年農民一直這么窮,為什么?現在的制度讓農民一家一戶從事第一產業如種包養留言板植業和養殖業,但是農業帶來的回報絕大部分是在加工和服務業,即第二和第三產業,但由于你是分包養網推薦散的一家一戶的小農,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二、第三產業。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農民收入相對較高,是因為可以組織農民從第一產業進入第二、包養第三產業。如果只做第一產業,農民只能靠老天爺吃飯。但如果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打通一產二產三產,就可以讓農民獲得全產業鏈的高回包養報。我們在做的小酒坊就是一種試驗,我們不但種高包養網粱還釀酒賣酒,這樣農業回報就一下子提高了。

 南塘興農合作社生產的高粱酒“南塘大曲”(熊穎/攝) 

    第三,治理有主。在北京包養妹的公益咖啡館鴻芷,筆者已經買包養價格了一本關于南塘合作社學習民主管理包養網推薦的一本書《可操作的民主》。當村民組織起來以后,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處理不同的意見。來自西方的羅伯特議事規則在這里經過反復爭論,演變成著名的《蘿卜白菜議事歌》:“有口難言,主持中立;要算本事,得算是動議;舉手發言,一事一議;面向主持,免得生氣;限時限次,公平合理;立馬打斷,不許跑題;主持叫停,得要服氣;正反輪流,皆大歡喜;首先表態,再說道理;依事論事,不許攻擊;話都說完,包養合約再說決議;先正后反,棄權沒戲;多數通過,平局沒過;蘿卜白菜,開會順利;蘿卜白菜,開會順利!”先前有記者采訪楊云標時,他說:“民主要具有可操作性,如果民主是不可操作的,走向專制是必然的。因為包養網專制好操作,信服一個有能力的人是最省事的做法。”

    在音樂節期間,當我就治理這個問題再次詢包養金額問楊云標時,他舉例說短期包養:“現在鄉村在搞旅游,這種鄉村旅游其實可以沒有權力的干預,沒有資本進入,是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旅游,農民還住在這里,與鄉村一起發展。另一種旅游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資本引入的基礎上,把農民的老房子老宅子建設成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的景區,但農民被趕出去了,這種模式下農民實際上成了旅游發展的受害者。”楊云標強調說:“不管你(資本)建設有多好,農民就應該是這里的主人。”

    文化有根、產業有鏈、治理有主,逐漸成就包養網了南塘興農合作社。針對有人對又回到從前的人民公社的擔憂,楊云標明確說:“合作社與人民公社不同。合作社不是強制加入的,是自愿加入的,可隨時退出,如果你在外打工或做小生意,你當然可以不參加。人民包養感情公社則是一種體制,不參加就無法生活。其實兩包養者最大的不同是:現在的合作社是公民的聯合,你有自由有權利,可以隨時做出自己的選擇。”多年來辛勤組織與奉獻著興農合作社,目的是什么?楊云標說:“要讓農民有微笑有尊嚴地生活。”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