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聚力深耕高原厚土_中國扶貧在線_一包養行情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經過近3年的艱苦努力,作為浙江農業援青隊伍一分子的顧留祥包養女人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和當地農牧民抗風沙、抗嚴寒,在氧氣較稀薄的海西州戈壁高原的鹽堿荒地,成功培育出硬枝插扦高溫育苗技術的黑枸杞苗木,并實現大面積推廣和種植。如今,兩萬畝茫茫高原戈壁荒漠終于被改造成一片健康綠洲,不僅實現了產業發展,而且探索出了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用顧留祥自己的話說,他的工作只是農業援青的一滴水。

2014年8月,農業部在青海西寧舉辦全國農業援包養網評價青合作對接活動。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出席活動并指出,各級農業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立足青海省藏區農牧業實際,重點突出生態援助、項目援助、智力援助、市場援助等四個方面,努力搭建農業合作交流平臺,不斷完善幫扶機制,合力推動青海省藏區農牧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從此,農業援青掀起熱包養潮。

3年來,正是像顧留祥這樣的一滴又一滴水,才匯聚成了農業援青波瀾壯闊的包養網比較滾滾長河。

生態優先,建起來的都是綠色產業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及水源涵養區,是我國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和包養網車馬費民族工作的重點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生態保護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時任青海省農牧廳廳長張黃元說:“農業援青工作正是基于對青海特殊生態地位的戰略性認識,秉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包養網念,開展生態援助推進農業綠色產業發展,不斷推動青海從農牧民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循環轉變。”

昔日戈壁高原的鹽堿荒地通過改良和整理以及黑枸杞苗木的種植,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高,防沙固沙能力大大增強。顧留祥說,如果將綠色和產業分開來說,綠色大大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而產業則是要帶動更多的農牧民增收。“公司+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能最大程度地帶動當地農牧民參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如果說這只是農業援青建起來的綠色產業的一個縮影,那么更高層次、更高規格的綠色產業就應該大書特書。一個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轉變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創新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機制為重點,以實現草原保護、牧業增效和牧民增收為目標,以探索草地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作為核心任務的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已成為青海畜牧業轉型發展的典范。

時任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王智才表示,在傳統的生產方式下,青海牧區人草畜矛盾突出,現有的草地資源已無法承載牧民持續增收的需要,局部地區已失去支撐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推動可持續發展,對青海至關重要。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農業部同意在青海設立全國草地生態畜牧業試驗區。

這是農業部開展農業援青工作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綠色產業的力量。在草地生態畜牧業的發展與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共同作用下,超載放牧和維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得到有效解決,青海草原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草原生態環境不斷好轉。在三江源核心區內的黃南州澤庫縣6包養網8萬畝黑土灘如今已減少到17萬畝。

智力支持,留下來的都是遠慮良策

在青海省2016年對口支援農牧業發展情況報告中簡要地寫著這樣一段話:北京市農委先后在玉樹州舉辦4期培訓班,培訓120人次;江蘇省農委與海南州交流互訪36次,舉辦培訓班4次;山東省農業廳選派專家30余人在海北州開展技術指導,培訓技術員586名……

雖說是一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數字,但是在這些數字的背后,不僅有農業援青省市農業技術專家辛勞的汗水,包養網dcard也有農業援青省市相關單位的默默付出,更是農業援青省市對青海高原的一份大愛。發達地區現代農業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模式、營銷手段在讓當地農牧業部門大開眼見的同時,也悄悄地在這片土壤上生根發芽。

青海省農牧廳廳長王玉虎感慨道:“青海農牧業要走出去,就一定要發展智慧農牧業,要重視和打造高原生態特色農畜產品品牌,擴大高端銷售渠道,才能真正促進農牧民增收。這些發展理念的提出與實踐,離不開全國農業援青人才隊伍的把脈問診與建言獻策。他們作為人才,又為我們培養人才,這才是青海農牧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除此之外,農業部連續多年委派干部到青海省農牧廳、黃南州河南縣掛職,同時農業部接收青海農牧干部到部里掛職鍛包養網煉;各農業援青省市農業部門也委派具有豐富經驗的管理干部和技術團隊到青海地方掛職開展工作。雙向掛職交流的農業援青深化人才交流長效機制正在形成。

青海省農牧廳副廳包養網長孫文龍說:“深化與創新農業援青人才交流機制,一來可以引進發達地區農業發展的先進理念和先進技術,補青海農牧業科研水平相對較低,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的短板;二來可以讓這些技術人才為青海當地培養更多的農牧業技術人才,增強青海農牧業發展內生動力。”

在農業援青工作3年期滿時,農業部援青干部、河南縣副縣長李蕾蕾選擇留下來再干3年。李蕾蕾說,繼續留下來為的不僅是兌現當初的承諾,幫助河南縣擺脫單純依賴天然草包養原放牧、靠數量規模粗放型增長的發展困境,走出一條載畜量控制、草地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升級、牧民收入增加的可持續發展路子,也是把自己為河南縣長遠考慮的發展良策付諸實踐。

項目幫扶,拿出來的都是真金白銀

農業援青項目幫扶就是要拿出真金白銀來,集中力量辦大事。青海農牧業發展基礎薄弱、動力不足,農牧業十大特色產業發展,農牧業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強大的人才、先進的技術提供支撐,更需要有可靠的項目、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

自農業援青以來,農業部已安排青海農牧業發展資金超過80億元。通過農業部牽線搭橋簽約合作項目80余個,簽約資金超過70億元;有機牛羊肉加工、鮭鱒魚養殖、黑枸杞種植等一包養條件批項目已生根發芽。同時,6個援青省市還相繼在對口受援地區實施了生態畜牧業建設、“菜籃子”工程、農牧業產業化工程等7大類67個項目,投入援青資金達到6.18億元。

如果再算一下細賬,就要打開農業援青項目幫扶的“賬本”。北京市在玉樹州實施了游牧民定居點配套設施建設、牦牛高效養殖和生態畜牧業發展等目,投資超過5000萬元;上海市在果洛州實施了生態畜牧業、現代農業示范點和特色產業扶持等項目,投資超過1億元;山東省將援建項目與現代農業示范區資金捆綁實施,援助海北州投資近4億元……

青海省農牧廳計劃處處長馬統邦說:“一個接一個的項目,不僅體現了農業部以及各兄弟省市援助青海的真情實意,更重要的是這些項目的實施對于提升青海農牧區基礎設施水平,提高農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讓青海高原特色現代農牧業發展動力更足,平臺更高,效果更好,空間更廣。”

目前,農業援青在主體對口援助的基礎上,正在由單純的項目支持與援助變為“援助+合作”,實現“一對多”“多對一”的全方位合作,極大地拓展合作領域空間。與此同時,農業援青工作更加注重調動社會各界參與農業援青,尤為亮眼的要數東西部涉農企業合作交流平臺。農業援青工作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東部企業與青海企業開始合作,逐步形成借外力、增內力,多層次、多形式合作援助的新局面。

馬統邦表示,引導內地企業與省內企業合作開發農牧業優勢資源,實現了龍頭型項目的引進,延伸了農牧業上下游配套產業鏈,有力地推動了青海農牧業轉型發展,企業援青已成為帶動青海農牧業發展的包養重要力量,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包養女人

開拓市場,賺回短期包養來的都是聲譽口碑

2015年6月11日,青海柴達木枸杞一條街啟動儀式在浙江省嘉興市多德福嘉興食品城舉行。跨越2000多公里,海西州14家枸杞種植加工企業要把最好的枸杞產品直接帶給嘉興的消費者。在嘉興援青指揮部的支持下,借助嘉興特殊的區位優勢和成熟的市場環境,14家企業入駐多得福食品城形成枸杞一條街,青海柴達木枸杞產品從此走上了更加廣闊的市場。

海西州農牧局副局長李勝業說:“青海柴達木枸杞一條街是嘉興市對口支援海西州都蘭縣的產業項目之一,也是海西州枸杞企業利用援青平臺首次組團走出去拓展枸杞銷售市場的一次重要嘗試,將最終形成覆蓋上海、杭州、寧波、蘇州等城市,輻射長三角的包養俱樂部枸杞產品銷售網絡,提高海包養網西枸杞銷售市場份額,提升品牌知名度,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多年來,青海立足獨特的自然資源和高原氣候特點,始終秉承生態保護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生態農牧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包養網產基地,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綠色、無污染包養站長的高品質特性如牛羊肉、乳制品、冷水魚、果蔬、枸杞、中藏藥包養網材等生態、綠色、有機產品品牌。但是,這些優質的農畜產品如何走出去,一直都是青海農牧業包養女人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隨著農業援青市場援助工作包養俱樂部的深入推進,青海更是主動作為不斷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成果顯著。一些國內外有識之士紛紛前往青海考察調研,加強了經濟技術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一批企業充分挖掘青海綠色產品的增值潛力,并致力于青海農畜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為推包養網dcard進青海農牧業“走出去”創造了條件。

如今,在北京、上海、四川成都等城市,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展示體驗營銷中心已經成為包養網站了大美青海優質農畜產品的形象窗口,以品質換聲譽換口碑。2016年全年,坐落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的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展示體驗營銷中心營業額達到1500萬元,2020年的目標是實現銷售額2000萬元。

青海省農牧廳市場信息處處長鄂永利說:“加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推進品牌建設與發展應該是農業援青工作市場援助的題中之意,農業部和援青兄弟省市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青海優質特色農畜產品能走出去,要走得好,走得更遠,還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

幫扶脫貧,扶起來的都是源頭活水

新形勢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既包養意思是實現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也是如期打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包養站長目標的必然要求。黨中央作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戰略決策,意義重大。精準脫貧,對于農業援青省市而言包養網,這份責任在肩頭更是沉甸甸的。

幾年前,人多草場少的現實讓家住黃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優干寧鎮托葉瑪村的牧民才仁東周一家一直戴著“貧困戶”的帽子。現在,他包養條件們一家已經脫貧了。談起脫貧的經歷,才仁東周告訴記者:“以前我家的收入主要是養牛養羊,因為草場少,一年掙不了多少錢。2011年我進入水廠,成了專職的(水源保護隊)巡護員,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現在我們一家有兩個人在廠里上班,每月都有6000元的穩包養網站定收入。”

才仁東周所說的這個水廠是青海聚能瀞度飲料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天津市援助黃南州發展成果。在這場與貧困的面對面對壘中,青海聚能瀞度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展現出了農業援青企業應有的擔當。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為當地提供勞動就業崗位近百個,平均每人年均實現增收3萬元,大幅提高了當地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

與黃南州毗鄰的果洛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氣候復雜多變且自然環境惡劣,受自然地理的制約,多年來,作為該州主導產業的畜牧業,仍處在靠天養畜的被動局面,特有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牧業生產增產不增收成為一種常態,牧民收入來源渠道窄,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

打贏果洛脫貧攻堅戰,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不僅要緊緊圍繞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這一核心任務,不折不扣做好對口幫扶工作,而且要根據青海省委、省政府關于對口支援的要求,緊密結合果洛當地實際,集中力量全力支持配合,共同研究建立健全長效扶貧機制。

長效扶貧機制的建立離不開產業支撐,上海援助果洛引進的青海五三六九生態牧業就是建立產業扶貧長效機制的堅定實踐者。通過高于市場價收購當地牧民牦牛;開發牦牛肉包養俱樂部深加工產品;培育品牌提升附加值,果洛的牦牛產業仿佛在一夜之包養間又重現生機。產業強則牧民富,通過草場流轉、訂單收購等方式將牧民與企業利益捆綁在一起,真正成為了當地脫貧攻堅的源頭活水。

本報記者郜晉亮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