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書面語”變成“家常話”
點燃傳統文化“火種”,激發包養網 鄉村振興新活力。近年來,河北省武安市通過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改編創作了一批平調落子現代戲,把“書面語”變成“家常話”,讓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成為基層黨組織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
武安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安平調落子的發祥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樓上村是平調落子主要傳承地,村包養 民愛戲、懂戲。行走在樓上村,處處有戲曲元素:村標石上“山居戲鄉”的招牌引人注目,街頭巷尾隨處可見臉譜圖案,村間街巷以“花旦街”“金枝巷”“藍橋胡同”等戲曲元素命包養網 名。
“迎春花隔年開,臘月梅粉淡白,爆竹聲響年到來,家家門口貼對子,大紅的燈籠掛起來…包養 …”12月7日中午,做好游客們點的菜,面館老板娘王芹如放下鍋鏟,打開音響,唱起自編的武安平調落子《迎新春》。
“系上圍裙下得了廚房,換上行頭包養 上得了戲臺。”面館老板包養 娘王芹包養網 如的另一個身份是樓上村劇團演員。面館墻上還掛著她和村民的演出劇照。“樓上村劇團已經傳包養 承了幾代包養 人,現在農閑時我們還經常到邢臺等地演出。”說起村里的劇團,王芹如滿臉包養 自豪。
因為地處太行山深處,樓上村原來經濟發展慢,很少有外人到村里來。2019年,樓上村開始唱響“文旅包養 融合”大戲,成立了戲曲文創工坊、戲曲茶社、平調落子酒包養 坊等包養網 ,傾力打造了平調落子戲曲小鎮。
王芹如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劇團如今能演十幾出戲,有時還是“現掛”。他們將惠民政策、優良家風等編進平調落子,用戲曲謳歌新包養網 生活,點贊新時代。包養網
不遠包養 處的包養 樓上戲院鑼鼓鏗鏘,樂曲悠揚。文藝志愿者充分發揮平調落子傳統文化優勢,以“文藝+宣講包養網 ”的包養形式,為聽眾們送上《新征程再出發揚帆遠航》《謳歌黨代會新篇章》等新編劇目包養網 。
“守初心、學講話、矢志不忘;謀發展、要行動,絕不彷徨。為實現中國夢乘風破浪,二十大包養網指航向再包養 創輝煌。”平調落子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武安市文化館周蘇霞的精彩演唱迎來觀眾陣陣喝彩。
“傳承發揚優秀包養網 包養 傳統文化,既需要代代守護、薪火相傳,又要守正創新、與時俱進。”武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霍麗包養網 云說,近年來,武安市創新宣講載體,創作了一批接地氣包養網 、冒熱氣、鼓士氣的平調落子新編劇目。開展“非遺傳黨音 黨的理包養網 論入人心”平調落子系列包養網 宣講活動,通過平調落子等形式把理論“唱出來”“演包養網 出包養 來”“展出來”。
(本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本報通訊員包養 李保健)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