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修存:梁山好漢來沂蒙 兩輪駐村為脫貧_中國扶貧在線_國一包養網站比較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齊魯自古多英豪,電影《沂蒙六姐妹》即書寫了一篇沂蒙人民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史詩。來自山東航空公司,任職高級經濟師的張修存萬萬沒有想到,影片中淳樸秀麗的沂蒙風光會跟他有段不解之緣,因為影片拍攝地點正是他后來的駐村幫扶點——棗莊市山亭區東水峪村。

張修存(左一)大年初一給東水峪村村民拜年

六個“沒想到”

臨行前,張修存特地對東水峪村做了一番規劃,可到村后他還是目瞪口呆。山東多平原,之前都是按照平地來制定規劃,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可東水峪村地處魯南第一高峰——翼云山腹地,所轄的四個自然村中有三個在山里,一個在山腳,彼此相隔好幾里山路。

“我事后總結了一下,足足有六個‘沒想到’!”張修存感慨道。

一是沒想到貧困戶如此之多。東水峪村人口總數1006人,其中貧困戶106戶共計424人,占全村人口的46.9%。村民大多是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其中18位五保戶、身帶殘疾34人、孤兒6人。

二是沒想到基礎設施如此之差。全村沒有一條硬化的水泥路,全是坑坑洼洼,晴天黃土雨天泥的土路。“我第一天進村就因為路況實在不堪,包養價格ptt開車難以調頭,一不留神,把車給蹭了。加上路旁垃圾、牲畜糞便遍地,蒼蠅蚊子成群結隊,跟我想象中和記憶中的農村景象差別很大,當時就覺得無從下手。”張修存至今心有余悸。

三是沒想到村民用水如此困難。為了節省水,村民都得帶著衣物去井邊洗完擰干,再連同日常飲用的水一起挑回來,每次來回要走好幾里山路。

四是沒想到該村長達21年沒娶過新媳婦。“東水峪太窮了,只見嫁出,不見嫁進包養管道,至今仍有18個大齡光棍兒。”

五是沒想到村干部文化水平低。“都是小學以下,有的村干部甚至只能認寫自己的名字。下來的文件精神也難以傳達,基本工作很難開展,還談何發展?”

六是沒想到村集體收入為零。“當時還欠了好幾包養站長萬外債,多數為村干部的應發工資。他們都有家庭要供養,長期拖欠工資,也極大打擊了包養價格ptt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使工作難上加難。”

張修存出生在山東梁山,水泊梁山賦予了他豪氣干云、雷厲風行的特質。17歲那年入伍,經過13年軍營生活的鍛造打磨,更磨煉了他堅韌不拔的品性。他深知,組織委派他駐村脫貧攻堅,“堅”本身就意味著骨頭難啃,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必須迅速調整工作狀態,理清工作思路。“一定要讓當地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屬牛的張修存,憋著一股執拗勁在心里暗暗起誓。

針對東水峪村的實際情況,張包養修存認為不能按照一般“先扶經濟,再扶精神”的策略,而是得反彈琵琶——先抓思想建設,再齊心協力發展經濟。“以私利分門派,派派都古怪。人心要是抓不好,其他工作都無法開展”,這是張修存當時為自己定下的工作準則。

反彈琵琶辟蹊徑

說干就干,張修存召集村里全體黨員重溫入黨誓言,以神圣莊重的儀式喚起黨員心中的責任感;帶領黨員前往其他先進村參觀,實地考察當地村建工作的成就和經驗。這時,一次偶然機會,為張修存加強黨建工作帶來了契機。

大年初一,張修存走訪慰問一位獨居老人,與之交談間,老人提及附近埋著一位解放軍烈士的遺骨,多年來無人打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軍營出身的張修存聽聞烈士竟已被歷史遺忘,倍感心痛。在這位老人的指引下,張修存會同其他干部找到了這座孤墳。當晚,張修存便開始起筆擬文,將具體情況上報民政部門。他想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沂蒙山區發生過多次慘烈戰事,便利用這次契機,開始調查當地其他無名烈士埋骨情況,并申請項目資金,在清明節當天對無名烈士遺骨進行集中安置,并在全村開展特色黨建教育活動,喚醒對忠烈的緬懷和包養尊敬。

黨員隊伍的活力得到激發,在他們的影響下,村民的精氣神煥然一新,盡管此時大伙的日子仍是捉襟見肘,但他們都相信,只要跟著這位干勁十足、親善熱情的張書記,好日子準有盼頭!

東水峪之前的傳統產業靠種花椒維持,因為缺乏科學有效的技術和管理,只能靠天吃飯,加上收購花椒的商販隨包養網意壓價,每斤花椒不過售價8元錢,本來產量就低,如此一來,到達村民手里的錢更所剩無幾。靠山吃飯顯然不合時宜,張修存腦海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把村民都遷到山腳的平地。

搬遷方案的最終落地,已經是經過10多次會議,全村干部、黨員和群眾代表達成了搬遷共識以后。借由土地掛鉤試點改革資金916萬余元包養網ppt,張修存帶領全村啟動了小康樓一期建設工程。針對原大泉、東山兩個自然村70多戶村民的先期100套“小康”樓在2014年完工并投入包養網推薦使用。包括100套小康樓及各種配套設施在內,總造價達1300萬元的小康樓二期工程也在2015年完工。今年79歲的單士元老人之前從未想過,有生之年也可以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我腿腳不好使,住山里很不方便,但也沒辦法,如今老了倒享上福,不花錢就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都是黨的政策好,張書記也好啊!”老人說到此處不禁老淚縱橫。

村民都安置好了,可日常用水仍難以保障。按規定,進村自來水管需埋在地面40厘米以下,可東水峪村地包養故事面大多是堅硬的巖石,“一般鋪設成本如果是1元,在這就得5元,鋪設水管造價過高,村里難以承受”,張修存心里的石頭還是沒落地包養

張修存以深水井安裝配套工程為突破口,積極爭取水利站的支持,不到一周時間就解決了包養網深水井出水問題。村民終于不用再來回挑水喝了!

可生產用水還未解決,張修存注意到東水峪村邊有個廢棄已久的天然石坑,處于山泉水下游,如果在這里建一個蓄水池,既可以解決村民的用水難題,還可灌溉或發展水產養殖。經過相應評估,張修存決定帶領村民自己動手興建,一年多的艱苦施工,耗資120萬元換來的是一座2萬多立方米容量的蓄水池,周邊幾百畝農田灌溉的難題迎刃而解。張修存趁熱打鐵,帶領村民在水池周邊搭架子種葡萄,池中放養魚苗,開發農家樂。城區居民可以開車來東水峪村爬山鳥瞰;在水塘邊悠然垂釣;在葡萄架下自助燒烤……封閉許久的小村莊吸引了人氣,也積攢了財氣。

“這里老百姓全部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這是我駐村幫扶期間,最自豪的一件事!”張修存實現了當初的承諾。

“壓寨書記”再發力

2015年,兩年任期將滿,準備返回原單位的張修存沒有想到自己竟包養網然被“盯”上了。

原來,張修存這兩年在東水峪村的辛勤付出,隨即給東水峪村帶來的巨變,都落在鄰村南洼村村委書記許文合和所有村民的眼里。南洼村也是響當當的貧困村,應村民的強烈意愿,許文合來回五次,終于得以說動張修存答應下一輪任期來南洼村駐村幫扶。“我竟成了’壓寨書記’!”張修存忍俊不禁。

可他也知道,玩笑歸玩笑,這份信任的背后是更大一份責任。

相較東水峪村,以種植山楂為主的南洼村在經濟基礎方面略勝一籌,但也好不了多少,全村下轄三個自包養網評價然村,共有1620口人,人多地包養管道少,貧困率高達39%。落后閉塞的交通條件,使得南洼村滿山累累的山楂盡管收成喜人,卻也難逃無處可銷、最終大量腐爛的命運。張修存心急如焚,替村民可惜的同時,不忘絞盡腦汁想出路。

張修存經常站在山楂樹下苦思,山楂具有極大的食用和藥用價值,新鮮的山楂固然可以依靠改善后的交通運輸產生經濟效益,但是能不能在深加工上做做文章呢?他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娘家”——山東航空公司,對航空業務熟門熟路的他,頓時有了個新奇的想法——讓南洼村的山楂“上天”,將南洼村山楂果加工成果脯,既可以豐富飛機上的航空套餐,更延長了該村的產業鏈,開拓了更為寬闊的利潤空間,實乃一舉兩得。

心動,更得行動。張修存馬不停蹄開始寫報告,并向山航集團黨委書記孫秀江作了匯報。孫秀江高度重視,要求集團有關部門積極協調配合、高效快速推進,給予張修存最大的支持。依托山航這一穩定可靠的銷售渠道,張修存在村里注冊成立的南嶺航空食品公司正式開始運營。現實困難又一次考驗著張修存,資金技術、廠房設備等都沒有著落,食品安全和準入制度也未獲批,太多瑣碎繁雜的手續和極其有限的兩年幫扶期限之間的矛盾讓張修存焦頭爛額。好在他是經濟師出身,“微笑曲線”U型經營模式涌上心頭,即控制好設計和銷售兩包養網端,底部加工環節包養站長則實行外包,如包養網此便實現了時間與效率的高度融合,既縮短了生產鏈條,又保證了食品安全;既解決了資金問題,又實現了快速致富。經過嚴格的篩選,南洼村與當地一家符合食品安全條件的公司簽訂了生產銷售協議,全權代理生產的山楂條、甘栗仁等系列食品;并與該公司簽訂了食品銷售協議,加工航空食品直供山航,年可銷售180萬袋,每袋村集體提成0.3元,每年村集體可增收54萬元。同時成立廣告公司、電商運營公臺灣包養網司,發展第三產業,在包裝袋植入臺兒莊古城、好品山東等宣傳廣告可增收60萬元,僅此兩項,村集體一年可增收114萬元。農閑期間,張修存陸續走訪了國航、川航等多家單位,簽下了購銷合同和框架協議。包養張修存與村“兩委”還陸續成立了南洼農業開發公司、養殖合作社等促進集體創收,村民生產的羊肉、雞蛋等農產品也可通過該渠道進行銷售以增加家庭收益。

南洼村民沒有看錯人,在張修存的不懈努力下,原有貧困戶現已全部脫貧,張修存帶領村民擺脫了窮日子,過上了好日子。村里修建了1600包養網平米的南洼養老中心、便民服務中心、醫療中心以及福利保障中心。尤以其中的福利保障中心最值得一說:年底村民分紅時,不再按包養網照慣例每戶分得幾頭牛之類,而今全是統一發放購物卡,村民持卡到福利保障中心按需取物,不需要付費。不大的保障中心,除了煙酒,生活所需品幾乎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張修存介紹道,此舉一來是為了方便村民,省去許多麻煩;二來也是將村集體收益透明化,避免村干部經手現金支出的敏感話題。

如今的南洼村已改建成南洼社區,以往的村民全成了市民。全社區三個文化廣場、籃球場、排球場、不定期播放電影的露天電影院,吸引不少社區居民紛紛前去休憩娛樂。配備了桌椅、飲水機,藏書達2萬冊的圖書館也不乏居民身影,文化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作為這一切變化的包養網設計師,張修存頗感欣慰。

三關過后入佳境

回首過往四年的駐村工作包養妹經歷,張修存依然滿懷感慨:“真的太不容易了!剛來時極不適應,我也是過了三關,才慢慢進入工作狀態。”

首先是生活關,東水峪甜心寶貝包養網村村民習慣吃辣椒,而不愛吃辣的張修存起初進村可是飽嘗“苦頭”,幾次因辣椒過敏。當地村民與城市截然不同的作息時間也讓初來乍到的張修存倍感不適:“村民們晚上7、8點就睡了,凌晨4、5點包養價格就醒了。我的電話號碼是公示的,經常天沒亮就被叫起來,也挺哭笑不得的。”

再就是語言關,張修存沒有想到同在齊魯大地,方言竟然如此迥異。“有次吃飯,我說上點青啤,結果上桌的是一盆鴨蛋。當地管鴨蛋叫‘青皮’,鴨蛋殼可不就是青色的么?而鴨蛋在當地則是罵人的話,不能輕易說出口,當時也鬧了不少這樣的烏龍。”張修存于是慢慢開始學當地的方言,后來便游刃有余了。

最后是心理關包養網,當地村民幾乎家家養狗,有的還不止一只,而幼時被惡狗咬過留下陰影的張修存剛駐村時,出門必帶一根防狗棍包養一個月價錢。“村民一看我這架勢,首先不會想到我怕狗,而是會有防備心理,覺得我這哪是替他們辦事的樣子?這對我了解村情、開展工作造成了障礙。后來我只有壯著膽子走家串戶,沒想到那些狗也沒咬我,慢慢地跟村民的心也近了。”張修存坦承經歷過不少這樣的窘態。

駐村期間,張修存年年春節都選擇在村里過,帶著菜去慰問村里的孤寡老小,跟他們一起過年。

對待家庭,張修存則是不得已的忽略。他跟外公最親,因包養條件當時忙著組建東水峪村的建筑公司,沒能見上外公最后一面,“這是我生平最大的遺憾!”張修存每每談及此事,都是無盡唏噓。女兒正在上小學,平時全靠身為基層民警的妻子接送。“有時我愛人忙于公務無法抽身,女兒就只能待在學校旁邊的小賣部,邊寫作業邊等媽媽來接,我一想到這個畫面……就覺得很對不起家里包養行情人,真的!”這個村民眼里辦事利索、韌勁十足的漢子,說到動情處也不免目泛淚光。

天道酬勤,張修存的努力付出沒有白費,他幫扶過的東水峪村和南洼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文明社區”“先進黨支部”和“生態文明村”;他三次榮立三等功,被授予山東省“第一書記標兵”“感動棗莊十佳人物”和“山亭區敬業奉獻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

2017包養網VIP年3月,張修存第二輪任期將結束,他自豪地表示組織交代的任務已圓滿完成:“把制度再完善一下,把該付的工程款結清,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中國扶貧》雜志供稿 譚路)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