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包養不包養網久前,安徽省農村青年電商培訓班在阜陽正式開班,這是團阜陽市委承辦的以“雙創”為主題,服務青年的又一次大規模培訓。培訓為期3天,匯集安徽省內60名花卉苗木行業的創業青年。主辦方還邀請在外經營相關產業的阜陽籍企業家和專業導師為學員授課,通過開展現場技術指導、現場參觀交流以及項目實戰演練等多種形式,真正讓參訓學員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目前,阜陽市尚有516個貧困村,65.8萬貧困人口,貧困人口在全省最多,占比超過五分之一。阜陽市委市政府2016年出臺《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實行“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包養網固提升”,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產業扶貧、智力扶貧等十大扶貧工程。
為此,團阜陽市委積極行動,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化動員與社會化動員優勢,以“青包養網年創業”工程為引領,以強基扶志行動、青春助力行動、志愿關愛行動、聚力攻堅行動“四項行動”為抓手,引導青年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青包養春和智慧。
開展強基扶志行動,加強對貧困戶的觀念引導
“菜小二”是安徽瓦大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個特色品牌,也是一家致力于“扶貧”的電商品牌,其服務惠及潁東區50個貧困村,旨在解決農產品開發、銷售等一系列問題。在團市委的指導下,這家民營企業還特意設立了“扶貧辦”,并由專人負責落實與各鄉鎮對接的扶貧項目。
“農民不懂電子商務,不懂蔬菜冷處理,更不明白蔬菜的產品價值,很多農民都抱有‘會種什么,就種什么’的想法。”在村團干出身的公司董事長呂彬看來,這種生產觀念缺乏市場意識,不符合當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毫不夸張地說,公司將大數據技術應用到電商運營中,市民每天吃多少根黃瓜都能計算出來包養,消費者的需求和愛好,我們‘摸’得一清二楚。”呂彬介紹。
不久前,該公司將企業扶貧和產業發展有效結合起來,投資4000萬元在插花鎮毛橋村打造了重點扶貧項目——紅旗農場,在建面積達328畝。“農場一期已經流轉了80多戶的土地,其中就有將近40戶貧困戶的土地,每個貧困戶都包養網會被授予‘榮譽場主’的稱號,他們可以‘帶資入股’,從而得到固定分紅。”呂彬說。
阜南縣王家壩鎮王家壩村,過去是個“十年九災”的貧困村。不過,創業青年王衡亮的“鳳還巢”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在當地團組織的聯系下,他從上海返鄉,踏上創業之路。一年多來,他經營的包養來料加工的箱包廠,正源源不斷地將各式箱包銷往非洲、歐美、包養巴西、印度等包養網國家和地區。
“目前廠里吸納了60多人前來就業,主要是貧困戶和留守婦女。計件工資,平均每個月2500元,高的能拿到三四千元,他們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安排工作時間,還可以在家里裝縫紉機進行加工。”據他介紹,貧困戶還借助扶貧資金入股箱包廠包養,每戶每年能有1000元的分紅。在他看來,箱包廠更大的社會價值在于讓村里的留守婦女有了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
“婦女們每天三三兩兩打麻將混日子的懶散作風不見了,你追我趕、相互競爭的工作勁頭起來了,連婆媳關系都改善不少。”王家壩鎮黨委副書記王振喜說。
據了解,團阜陽團市委近期實施基層團干部專項培訓計劃,聯合創業青年,發揮基層團組織和創業青年對貧困戶的思想引領作用,從思想脫貧、技術扶持、信息提供、金融杠桿等方面對不同類型的貧困戶開展幫扶引導,幫助他們樹立奮斗改變命運的信念,培養吃苦包養耐勞的精神品質。
開展青春助力行動,促進青年創業就業
90后官雪巖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畢業后回到家鄉潁上縣,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在團阜陽市委的組織下,當地的大學生村官經常一道外出學習,參加創業培訓。漸漸地,幾個“聊得來”的小伙伴有了創業的念頭。
“傳統的農產品種植并非大學生的強項包養,于是我們將戰略方向轉移至線上,收集、開發縣里的特色農產品進行線上銷售。”官雪巖聯合當地的大學生村官,挨家挨戶地對各村鎮的特色農產品進行收集,包養網并制定名錄,與村民規范生產標準、包養商談價格,向商家訂制包裝。
如今,養心菜、紫薯、稻鴨米、桑枝黑木耳等60多個帶著濃郁鄉土包養網特色的農產品被“挖”了出來,不僅擺上了貨架,通過淘寶店、微信公眾平臺、手機App等渠道進行線上推廣銷售,并且擁有了自己的電包養網商品牌——“千村良品”。
“團市委、團縣委給了我們很多幫助,協調當包養網地政府部門為我們免費提供場地、辦公用品,免除了一定水電費,還幫助我們申報大包養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在官雪巖看來,“最重要的是,有了他們的陪伴,創業路上不再孤獨,遇到什么瓶頸,總是想著找團縣委說說。”
楊光碩也是團組織“見證”成長起來的創業青年,他是“田園居”品牌的創始人,主營農家土雞蛋的線上銷售,去年創下了年銷售量500萬元的“紀錄”。
因為雞蛋易碎,運輸成本高,所以線上銷售難在“包裝”上。每一次團組織到訪“田園居”時,總會掀起一場關于雞蛋包裝的“頭腦風暴”,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從2013年的第一代包裝開始,一直到現在的第四代包裝,楊光碩不斷突破包裝技術,受到顧客的認可和好評。
“創業一開始也很迷茫,后來在團市委的推薦下,進駐了阜陽青年電子商務產業園,包養網有了免租的場地。”楊光碩坦言,自己的成長得益于團市委組織的創業大賽、農業電商培訓等項目。“從過去不愿意參加創業大賽,到學會在大賽中反思自己,作為一個創業者,觀念、意識、視野要緊跟時代的步伐。”
近期,團阜陽市委有針對性地開展就業觀念包養網和創業意識教育。今年全市共舉辦各類報告會近80場,參與青年7000多人次,并積極發揮團的優勢,向創業青年宣傳創業政策,切實幫助創業青年解決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開展聚力攻堅行動,促進貧困地區資源整合
在過去三年里,對于潁上縣江店孜鎮幸福村“第一書記”祝圓春來說,收獲的不僅僅是扶貧工作的“成就感”,更有一段甜蜜的愛情。為此,他放棄了考上包養網的公務員崗位,續簽了大學生村官的協議,選擇繼續留在農村。
幸福村交通不便,長期以來“一麥一稻”的傳統種植方式限制了土地生產力的提升。2013年開始,祝圓春和另外兩個大學生村官成立大學生村官合作社,向團市委申請了30萬元青年創業貸款,建起了50畝瓜果種植大棚,其中35座大棚對接35個貧苦戶,產權歸百姓所有,他們參與種植并享受分紅。
“一開始我們三個村官湊了10萬元,好不容易建起了大棚,但是一場大風把大棚全部吹毀了。”創業路上少不了溝溝坎坎,但是祝圓春包養依然樂在包養其中。“今年4月蔬菜上市,我們幾個晚上12點起床,1點出發,2點前趕到縣城菜市場批發,4點之前趕回來,第二天還要忙村里縣里的扶貧工作,那時候瘦到只有100斤。”
在團組織的號召下,返鄉創業青年日漸增多,祝圓春和他們一起“抱團取暖”,共同發展。結包養網合扶貧政策,落實大棚種植到戶、帶資入股到戶、土雞養殖到戶、光伏發電幫扶和結對幫扶五種途徑,對貧困戶進行全方位幫扶。
截至目前,阜陽市先后有120多名大學生村官開展創業或創辦、領辦、合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大學生村官創包養業示范園或基地27個,為當地農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1500多個,涉及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領域。
近來,團阜陽市委提出開展“181”行動計劃。“1”就是團市委幫扶貧困村打造成全市示范點;“8”就是8個縣市區團組織聯系幫扶的貧困村;“100”就是要發動青聯、青年企業家、青年組織、大學生村官等力量,幫扶100個以上的貧困村脫貧。
據團阜陽市委書記程曉醒介紹,“181”行動開展以來,各地紛紛確定團組織包養網、青年企包養網業家青年組織幫扶貧困村的對接名單,根據本地具體情包養況開展扶貧工作。團市委機關實行聯系點制度,機關工作人員具體聯系到各縣市區,督查幫扶情況,半包養月一次上報工作情況,在縣區工作例會上,要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規定匯報內容。(潘書培通訊員 王海涵 王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