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的“商洛模式”_甜心S包養網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益曉云 李嵐

七縣區均屬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革命老區縣的商洛市,是全國少有的所轄縣區全部都是貧困縣的地級市。到2015年底,全市仍有16.12萬戶、49.03萬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

商洛脫貧攻堅路上走出的每一個“腳印”,將直包養網接決定著全省同步夠格奔小康的進程。面對艱難的考驗和巨大的挑戰,商洛市委、市政府積極探索開發性金融支持包養脫貧攻堅新機制,進一步深化與國家開發銀行務實合作,率先在全國創出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新模式,走出了一條開發性金融支持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新路子。去年9月22日,國家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現場會在商洛市召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周清玉稱贊“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商洛模式’在全國是一個創新,找到了開發性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齊心協力打贏包養脫貧攻堅戰的有效著力包養網點,將黨中央、國務院的扶貧開發戰略真正落到了實處。”

聚焦脫貧攻堅

合作共建平臺

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是脫貧摘帽的最大制約。商洛市經濟總量小,財政資金投入十分有限,有限的資金投入同巨大的農村基礎設施需求成為一對十分突出的矛盾,制約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農民有需求,政府有想法、有規劃、有項目,但由于缺乏資金,需求得包養不到滿足、想法不能實現、規劃不能落地、項目無法實施,而社會資本、商業金融因得不到高額回報,沒有進入農村支持脫貧的動力。有沒有可能將積極服務于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國字招牌開發銀行,和急需大量資金解決基礎設施短板的貧困村銜接起包養網來?

2016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通知》下發后,商洛市搶抓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瞄準脫貧攻堅難點地帶——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與國開行加強溝通協商,達成了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的共識并積極推進。市委、市政府和國開行堅持從領導決策層面高層會商、高位推動,雙方建立了由市委、市政府、國開行主要領導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成立了由市上主要領導任組長,主管扶貧和金融工作的兩位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和縣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財政局。6月28日,市政府與國開行陜西分行簽訂了《建檔立卡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貸款合作協議》。7月21日,市委書記陳俊與國開行陜西分行行長成永旭共同為“商洛市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辦公室”揭牌,并簽署了“十三五”合作備忘錄。

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啟動后包養網,國家開發銀行、省國開行包養、省銀監局、商洛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深入貧困村調研,協調解決具體問題,指導推進工作。為加強溝通協調,國開行陜西分行下派干部到商洛市財政局、扶貧局任副局長和局長助理,并為每個縣區派駐1名扶貧專員;市財政局選派3名干部到國開行陜西分行掛職鍛煉。雙方聯合召開工作座談會、項目評包養審會和培訓會30余場次,認真研究制定了項目管理、資金管理、縣級報賬支付、包養涉農資金整合、聯合檢查驗收、檔案管理、試點工作方案等10多項制度規定和辦法,全方位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有序開展。

開發性金融支持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只有先行試點、摸索經驗,才能完善提高和全面推廣。商洛市政府召開了試點工作推進會,制定印發了《商洛市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要瞄準“生態環境更優美、村容村貌更整潔、產業特色更鮮明、公共服務更健全、鄉土文化更包養網繁榮、脫貧效果更明顯”的目標,七縣區選擇34個村先行試點。在試點中,市上堅持規劃先行,以縣為單元,以村為單位,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為701個“卡內村”編制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力求做到“群眾看得見、用得著、能受益”。市政府在柞水縣召開了試點工作總結推進會,帶動了面上工作的全面鋪開。

打破體制機制束縛

創新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模式

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在全國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勇于創新。具體實踐中,商洛市與國開行共同研究把握貧困發生規律,破除體制機制束縛,不斷創新涉農資金整合、投融資、項目管理、報賬支付等機制,充分發揮國開行的資金優勢、地方黨委和政府的組織協調優勢、財政部門的就近監管優勢,確保資金“貸得出、用得準、管得好”。

貸得出——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雙方確定以整合財政涉農資金的20%為還款來源,以市、縣區城投公司為承貸主體,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期限15年、總額度70億元的貸款資金,第一批貸款35億元,集中用于支持全市70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籌措項目資本金3.3億元,國開行到位貸款15.9包養網億元,集中解決卡內貧困村群眾最關心、最急迫、最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從而解決了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群眾翹首包養期盼已久、地方政府想解決而無力解決的問題。

用得準——資金精準到村到項目。資金短缺是商洛最大的瓶頸。圍繞精準脫貧,市政府制定印發了《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試點工作方案》,結合試點經驗,對701個貧困包養村分類編制了《卡內貧困包養網村國開行基礎設施貸款項目建設規劃》。對區位優勢明顯、有發展潛力的貧困村,加大項目投入力度,使其成為脫貧攻堅的領頭羊;對位置相對偏遠,可能自然消亡的村莊,則以整治和保護環境為主,重點抓好改水、改路、改廁、垃圾處理等,避免重復建設,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管得好——確保資金運行安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重包養網要的民生工程、公益事業。為了把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辦好,雙方堅持用制度管好資金,制定了項目管理、資金管理、縣級報賬支付制度、資金整合和監督檢查制度等15項制度辦法,并包養網堅持財政、銀行、城投三方共同監管,形成了完整的資金管理體系,確保資金安全。

經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商洛市總結出了可復制、可操作的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工作“商洛模式”,即共建“一個平臺”,破解“兩個難題”,發揮“三方優勢”,建立“四項機制”,落實“五方職責”,調動“六個積極性”。

共建“一個平臺”就是瞄準2019年商洛全市脫貧摘帽,商洛市委、市政府和國開行聯合建立市縣兩級開包養網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合作辦公室(簡稱合作辦),形成了銀政雙方共管,財政、銀行、城投三方參與,既分離又統一、既相互協作又相互監督的工作平臺。破解“兩個難題”就是制定縣級報賬支付辦法和項目管理辦法,利用財政部門的管理體系,解決了資金落地和包養網項目管理難題。發揮“三方優勢”就是積極發揮國開行政策和資金的優勢,地方黨委、政府綜合包養組織協調的優勢,包養財政部門就近監管的優勢。

建立“四項機制”就是建立了涉農資金整合機制、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投融資機制、項目管理機制和縣級聯合審核報賬支付機制。落實“五方職責”就是積極落實財政部門包養、項目主管部門、鄉鎮政府、項目實施單位和代理銀行職責。調動“六個積極性”就是充分調動了貧困群眾、村組干部、行業部門、鄉鎮政府、銀監部門、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積極性。

合作共贏“開花結果”

決戰脫貧攻堅大有包養網可為

20包養網16年,商洛市與國開行合作實施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大小項目14000多個,涉及包養網農村道路、橋涵建設,安全飲水,危舊房改造,校安工程,河堤、護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項目。目前,國開行陜西分行已發放貸款15.9億元,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3.5萬個,貧困人口10.75萬人。其中包括通村通組道路530條,共計7150公里;便民橋60座;安全飲水及生態文明工程4620處;危舊房改造3650戶;修建河提315公里、護坡180處;污水處理、垃圾池及配套100余處;美化亮化工程40處;便民廣場30處。在國家開發銀行和陜西分行的大力支持下,商洛市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觀,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好評。

商洛市還利用國開行資金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向全市8家產業扶貧龍頭企業及20余家農業合作社提供近2億貸款,帶動卡內貧困人口4500余人;落實易地移民扶貧搬遷貸款25.4億元;向1.3萬人次學生提供助學貸款1.06億元。這些貸款的注入,包養帶動了當地干部群眾積極投身到項目建設中,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使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建好基礎設施,催生集聚效應。“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凰”,隨著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次性到位,到貧困村興業創業的人明顯增多。商州區北寬坪鎮沿線12個貧困村,圍繞國開行貸款蟒嶺綠道建設的完成,目前已發展農家樂和農家旅社120家,外地客商興辦龍頭企業17個,旅包養游人數明顯增多,2016年帶動1000多貧困戶3500多人就業脫貧,既改善了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也助推了鄉村產業發展,集聚效應凸顯。

板塊整體推進,產生規模效應。國開行貸款以貧困村為單位,集中資金、整體推進,避免了過去的零敲碎打、單打獨斗。在開發性金融的支持下,柞水縣下梁鎮西川流域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投入貸款資金2500萬元,對流域內5個貧困村、20個村民小組、649戶民居和建筑,統一標準進行改造提升,通村路、危舊橋梁改造,河堤、綠化、田園整治綜合治理,“產業綠色化、鄉村景區化、田園景觀化”的美麗鄉村面貌呈現,西川流域已成為了全縣的亮點、全市的樣板、全省的范例。包養網

堅持統籌思維,增強溢出效應。在用包養好用足用活國開行資金的同時,商洛市整合扶貧開發、美麗鄉村、村級社會事業及“五個一批”等項目資金,增強國開行貸款資金的正面溢出效應,積極提高貧困戶人居環境、生活質量,為培育骨干增收產業創造條件。丹鳳縣龍駒寨街道辦趙溝村,一年前在村民眼里還是一個“泥巴路通車難、河溝漲水就毀田、露天茅側臭熏天”的窮村子,國開行資金支持后,道路通組入戶、房舍粉刷一新、太陽能路燈沿路而立,生態河堤里碧水清澈,就連群眾的旱廁也變成城里人才能享受的潔凈廁所。基礎設施好了,當地龍頭企業也入駐該村,在核桃林下搞起了土雞散養。老百姓逢人都露出笑臉說,“這樣實實在在的扶貧,要不了幾年就富起來了。”地處兩省三縣交界的商南縣富水鎮黃土凸村,引進國開行項目后數月,村里就有了第一條通村連省的水泥路,黃土凸村群眾苦守多年的傳統產業香菇開始銷往外地,每斤濕香菇從2元錢升值到5元錢,僅此一項該村貧困群眾每年可以增收幾十萬元。

開發性金融支持脫貧攻堅的“商洛模式”,解決了貧困地區群眾翹首期盼已久、地方政府想解決而無力解決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為商洛打贏脫貧攻堅戰包養提供了重要的資金支撐,也為全國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商洛市委、市政府將不斷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在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易地移民搬遷、產業扶貧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推動雙方合作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取得更大成果,傾力把商洛與國開行的多領域合作共贏打造成為“合作范例”,把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貸款項目建設成為“精品工程”,把國開行貸款資金精準使用打造成為“樣板模式”,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交出滿意的答卷!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