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后第一個工作日,貴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便帶頭上山植樹去了,其間宣布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安排:“從2月5號到19號,包養網實施為期15天的‘無會期’,省委省政府不包養召開重大的會議,不開展重大的活動,省直有關部門也不召開讓市縣參加的包養網專題性會議。”
“無會期”,不是“馬放南山”。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集中精力、集中火力,組織發動2017年脫貧攻堅春季攻勢,確保今年脫貧攻堅再戰告捷。
包養在剛剛過去的“十三包養網五”開局之年,貴州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減少貧困人包養口120.8萬人,超出計劃數20.8萬人,脫貧攻堅首戰告捷。
成績可貴可喜,前路依然任重。貴州全省上下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包養精神,在思想上較真,在工作上碰硬,高度重視并切實解決暗訪督查中發現的問題,推動大扶貧戰略行動向縱深發展。
強產業
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修文縣平灘村的鄧書祥沒有想到2009年的選擇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以前窮啊,這里都是荒坡瘦土,我就外出打工。但是打工也掙不到錢,就試著回來種獼猴桃了。”
2013年,鄧書祥種的10畝獼猴桃掛果,當年收入近5萬元。修文縣以谷堡、小箐等10個鄉鎮為重點全面發展獼猴桃種植業。和鄧書祥一樣,村民們靠獼猴桃種植,實現人均收入萬余元,走上致富路。
土地零碎、石漠化嚴重的貴州山區,發展傳包養統種植業投入大、收成少。貴州不少貧困地區曾經陷入“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實現2020年包養網現有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貴州大力構建特色優勢扶貧產業體系,闊步走向“產包養網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現實。
貴州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三個多”——多給貧困群眾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持續脫貧的機制、可持續致富的動力,包養網以最大努力爭取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讓資金跟著窮包養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貴州省黔西縣扶貧辦主任李華平說。
農歷臘月二十八,黔西縣源水村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揚學抱來45萬元,在田壩里當場發放第四季度農民工工資。“既當股東,又拿工錢,這個合作社辦得好!”60歲的楊思林老人回想起發工資那天的情景還是滿臉興奮。
源水村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之初,就采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充分整合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資源,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去年,該基地種植無公害大蔥800畝,總產值達500萬元,產生紅利2包養00余萬元,加入合作社的包養網29戶精準扶貧戶全部脫貧。
抓包養網搬遷
挪出窮窩除窮根
1月20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一口刀包養村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人們滿帶家什行李,扶老攜幼,緩慢前行包養。這一次他們不是外出務工,而是遷往銅仁市碧江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新的生活。
一口刀村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西部的大山上,由于常年缺水,早些年村民靠種植為生,收成極少。村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謀生。
推開新房大包養網門,村民朱瓊激動得合不攏嘴,房屋寬敞明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搬離原居住地后,他家保留低保和老屋產權,而且工作有保障,包養網再也不用外出務工了。“不去了,不去了,這么好的環境,我才不想出去呢。”朱瓊笑著說。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貴州地理地貌的真實寫照,惡劣的生態環境是迫使百姓搬遷的客觀因素,想發展、盼發展的心愿則是百姓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
據統計,2016年,貴州對45.87萬農包養村人口實施搬遷,其中建檔立卡人口36.2萬人,極大地改變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今年,貴州還將搬遷75萬人,整體搬遷自然村寨3500個。
黔南州惠水縣王佑鎮董上村村民梁拉金一家,去年9月搬進了惠水縣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點位于當地開發區核心位置,附近十幾家企業已經投產,用工需求十分旺盛。梁拉金已在園區一家具企業謀得一份工作,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企業一天三頓飯全包,走路15分鐘就能回家”。
搬遷是措施,脫貧是目的。貴州通過“一頭抓安置地精準就業,一頭抓遷出地統籌開發”,實現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去年,省政府文件明確,包養網從就業和生產兩方面加強保障——安置在集鎮的包養網,確保每戶至少就業一人;安置在中心村的,逐包養網戶落實產業扶貧項目。包養
重教育
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在關嶺縣板貴鄉峽谷村的正房里,62歲的任發芬忙著招呼3個孫兒做作業。“不是我多有能耐,沒有政府幫扶,我一個老婦人撐不起這個家。”任發芬激動地說,她所在的峽谷村,坐落在坡度60多度的石旮旯山坡,下方百米處便是清澈的北盤江。
任發芬老人的生活窘境不是個例,在貴州,像任發芬老人3個孫兒一樣的貧困學生為數不少,僅去年受資助的高中至本科階段貧困學生便有31.7萬人。
長期以來,教育一直是制約貴州發展的瓶頸。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王鳳友表示,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是拔掉窮根的治本之策,“只有讓孩子們不輸在起跑線上,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義務教育保障水平低、高中包養教育資源不足是貴州教育的突出矛盾。對此,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教育“9+3”計劃,在鞏固提高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實行3年免費中職教育,為貴州廣大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打開了希望門。
據王鳳友介紹,貴州省2016年中職招生33.5萬人,并在中職“百校扶貧基地”基礎上遴選出10個省級示范扶貧基地;在10包養網所省屬優質職業院校對口招收精準扶貧班2000余人,全部免除學費、書費、住宿費、校服費,享受國家助學金。
扶貧先扶智,為保障學生“不因貧失學、不因學致貧”,貴州省在2016年共資助各級各類學生365.7萬人次,資助資金73.3億元;在全國率先對高中至本科階段農村建檔立包養卡貧困學生實施專項包養資助,2016年財政投入10.12億元,受益學生31.7萬人。
包養除了提升基礎教育和資助農村貧困學子,貴州還實施對產業扶貧有直接帶動作用的培訓活動,從2015年起,計劃用3年包養網時間,圍繞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規劃,整合各類資金31.59億元,實施職教培訓180.1萬人。到今年底,貴州計劃實現全省120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戶1人1技能”全覆蓋,以此增加貧困農戶工資性收入,逐步消除農村“零就業”貧困家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