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地搬遷脫貧方面,制定專項規劃,大幅度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建檔立卡搬遷人口住房建設。按照“規模適宜、功能合理、經濟安全、環境整潔、宜居宜業”的原則,建設安置區包養(點)配套基礎包養設施。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和“適當留有余地”的原則,建設和發展搬遷人口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各地立足安置區資源稟賦,根據不同搬遷安置方式,統包養籌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相關涉農資金,發展扶貧產業就業,多種方式實現搬遷群眾穩定脫貧。
在生態保護扶貧方面,包養網國家重大生態工程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制定實施《新包養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指導意見(2016—2020年)》包養網,在內蒙古等8省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在河北等5省實施草畜平衡獎勵。按照“誰受益、誰補償”原則,在貧困地區開展了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健全各級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包養。提高國有、集體和個人的國包養網家級公益林補償標準。鼓勵獲益地區與保護地區建立橫向補償機制,探索碳匯交易等市場化補償機制。實施生態公益崗位脫貧行動,通過購買服務、專項補助等方式,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包養勞動能力的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變為護林員、草管員、護漁員、護堤員等生態保護人員。
在資產收益扶貧方面,一是支持貧困地區在不改變用途的情況下,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投入設施農業、養殖、鄉包養村旅游等項目形成的資產折股量化給貧困村和貧困戶,尤其是喪失勞動勞力的貧困戶,幫助其增加財產性收入。二是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將已確權登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企業、合作社、家庭農(林)場,分享經營收益。積極推進農村集體資產、集體所有的土地等資產資源使用權作價入股,形成集體股權并按比例量化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紅收益主要用包養于村內公益項目建設和扶貧開發。三是實施光伏扶貧工程。采取包養網村級光伏電站或集中式光伏電站方式,保障每位扶貧對象(重點是無勞包養動能力貧困戶)戶均年收益達到3 000元以上。促進“光伏+農業”、“光伏+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和清潔能源使用,實現扶貧、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效益。包養網四是開展水電礦產資源開發扶貧試點。創新貧困地區水電、礦包養網產資源開發占用農村集體土地補償方式,將入股分紅作為征地補償的新方式。合理確定以包養網土地補包養網償費量化入股的農村集體土地數量、類型和范圍,將核定的土地補償費作為資產入股試點項目,形成集體股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股權持有者,其成員為集體股權包養受益主體,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優先受益對象。
在教育扶貧方面,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和資助政策,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推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繼續實施農村義包養網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個學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加快民族教育發展。
在健康扶貧方面,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會同國務院扶貧辦等十四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健康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建立農村貧困人口醫療包養兜底保障機制,提高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和報銷比例,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防大病、兜底線作用進一步增強。推動醫療資源向貧困地區流動,協調安排全國889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所有貧困縣的1 149家縣級醫院,近萬名城市三級醫院醫生在貧困縣縣級醫院進行包養網蹲點幫扶。啟動實施包養助理全科醫生培訓,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招收助理全科醫生,進一步解決貧困地區人才短缺、技術薄弱等問題。加包養強村級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對建檔包養網立卡農村貧困人口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逐戶、逐人、逐病核實核準農村貧困人口患病情況,建立了健康扶貧管理數據庫。組織對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進行“三個一批”(實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分類救治。
在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包養網方面,在低保對象認定中將建檔立卡貧困包養人口作為重點,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納入農村低保,實施政策性兜底保障。進一步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從政策、對象、標準、管理等方面加強制度銜接,強化兜底脫貧。推進農村包養低保規范化管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對低保家庭中的殘疾人、老人、未成年人等重點救助對象增發低保金,提高救助水平。加強殘疾人社會救助工作,將生活困難、靠家庭供養且無法單獨立戶的成年無包養網業重度殘疾人按照單人戶納入農村低保范圍。確保特困人員救包養網助供養,完善臨時救助制度。
1 2 3 4 5 6 包養網7 8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