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黃河水、尋訪黃河情、觸摸黃河心。
由人民日報、人民網編輯記者組成的“2019行走黃河”采訪組近日跟黃河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采訪組從黃河源頭出發,順流而下,途經包養網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等5省區,走黃河,看發展、寫變化、展成就,用手中的筆和鏡頭向網友講述了眾多“黃河故事”。
青海站
10月17日,“2019行走黃河——人民日報大型融媒體報道”在海拔4600多米包養的青海果洛藏包養族自治州黃河源頭正式啟動。在黃河源頭,采訪組成員俯身采集清冽的黃河之水,以水為證,一路向東,開包養網啟為期一個多月的“黃河之行”。
專訪青海省省長劉寧:擔好“源頭責任”和“干流擔當”
今年,黨中央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納入重大國家戰略。對此,青海省省長劉寧表示,推動黃河流包養網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青海義不包養網容辭的重大責任使命。青海黃河流域面積達1包養網5.23萬平方公里、干流長度占黃河總長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黃河總流量的49.4%,對黃河流域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具有決包養定性影響。我們必須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找對方向、找準定位、找到作為,切實承包養擔好源頭責任、干流責任,舉全省之力維護好母親河健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行走印記:
基層來了”水專家”
“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包養等地水利隊伍人員普遍缺員,一些縣連水利部門都沒有,像黃河源頭包養網地區的果洛州,水利部門就一個技術人員。”“今年7月,從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我們‘訂單’培養的40名學生已經回到玉樹藏族自治州工作,玉樹基層水利部門人員情況得到較大改觀。”談及黃河青海段水資源保護基層技術人員情況,青海省水利廳廳包養網長張世豐亦憂亦喜。
從牧民到生態管護員,他們更愛包養網黃河源了
桑俄夫妻倆在自家門包養口的包養合影。“行走黃河”采訪組 季覺蘇攝
牛頭碑腳下,有一間生態管護員管理站。管護員桑俄的家,距離管理站4公里。他從2014年就開始做生態管護員,原先的七八十只牛都交給周邊的親戚代養了。他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摩托車巡視草場湖區,發現問題及時匯報。他說,每月18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親戚家寄養的那些牛群收入,一年能有4萬元收入。他就是擔包養心摩托車有時會出故障,要花錢修。
拉加鎮,黃河邊上解難題
黃河邊的拉加鎮。“行走黃河”采訪組包養 李泓冰攝
拉加鎮距離牛頭碑四百包養網多公里,黃河水從源頭至此,已流經多個縣鎮,途經拉加鎮,水質還算清澈。南果包養才讓書記說,為了杜絕生活生產用水排污入河,拉包養加鎮修了三個污水處理廠,包養包養一個已經啟用,兩個在建。
高原公路養護是個巨大難題。地質狀況復雜,凍土層常常導致路面沉降,時常發生泥石流或者塌方事故,給居民出行帶來包養網很大不便,更有安全隱患。
黃河源區的它們,現在不怕人
牧民的馬群與野生動物混雜而處。“行走黃河”采訪組顧問包養網 龍仁青
走進黃河源區,一包養些平時難得一見的珍稀野生動物隨時便撞入眼簾:一頭邁著包養網紳士的步子昂首走過的藏野驢、一群悠閑自得低頭覓食的藏羚羊,也看到一只角百靈、三兩只棕頸雪雀,它們是這里包養網的“包養土著”留鳥,就像這里的牧民一樣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偶爾,還看到一些沒有飛往越冬地而留在這里包養網的候鳥——一只在湖邊的淺水中閑庭信步的海鷗,抑或是一對包養網形影不離的赤麻鴨夫婦。
青海掠影,牛頭碑附近拍攝。“行走黃河”采訪組 李前磊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