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贛州整體脫貧摘帽 他們怎么做到的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S包養經驗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繃緊弦加把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贛州市委、市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集中力量攻克“貧困堡壘”,加快產業發展、激發內生動力,奮力打造革命老區高質量脫貧攻堅示范區。2020年4月26日,贛州市脫貧攻堅捷報傳來:于都縣、興國縣、寧都縣、贛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贛南革命老區實現了整體脫貧。

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9年,贛州減貧192.0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6.71%降至0.37%,1023個貧困村包養網全部退出,11個貧困縣摘帽,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市最大規模的人口脫貧。

聚力產業就業扶貧,實現穩定可持續脫貧

初夏時節,贛縣區江口鎮河埠村蔬菜產業基地里大棚整齊劃一,茄子、辣椒、卷心菜等各種應季蔬菜郁郁蔥蔥、長勢喜人。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碌的貧困戶陳貽英說:“這幾年,在村合作社的帶領下,我們種菜免包養網費領苗子學技術,還包銷售,更安心了。”

發展產包養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河埠村把富硒蔬菜作為產業扶貧的首包養網位,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全村45戶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開對“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贛州市緊盯“把產業扶貧落實到貧困村、貧困人口,重點發展貧困人口能夠受益的產業”目標,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引導貧困戶或直接發展、或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結,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臍橙、包養網油茶、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光伏等特色產業。全市產包養業扶貧累計覆蓋帶動了26.95萬戶貧包養網困戶脫貧增收,占全市貧困人口的91.48%。

“原本計劃外出務工,幫扶干部告訴我在這里熟練工每月能拿4500多元,跟在沿海城市務工收入差不多。”位于上猶工業園區的晨光稀土公司車間內,43歲的脫貧戶蔡晨云在操作臺上緊張包養網忙碌著。他說,以前住在大山深處的安和鄉車田村,那里群山環繞、道路不通、廣種薄收。現在,他搬出大山,住進縣城夢想家包養園安置點,上下班有公交車接送,平時還能照顧一家老小。

近年來,贛州將就業扶貧列包養為脫貧攻堅十大項目之一,推進就業扶貧精準包養化、常態化,幫助貧困勞動力就業脫貧。2包養016年以來,全市累計投入就業扶貧資金10.8億元,幫助38.7萬名貧困勞動力就包養網業增收。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原有的有勞動能力的55.96萬名貧困人口,已實現就業49.99萬人,就業率89.32%。其中,縣外轉移就業26.79萬人。

市就業局局長李俊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市人社部門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全力以赴穩定就業基本包養盤,切實幫扶包養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要求各個非貧困村新開發2個、貧困村新開發4個扶貧公益性崗位,新安置1.03萬名貧困勞動力就包養網業。

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穩定解決“兩不愁三保障”

“過去和現在找學校都容易,過去撿最破的房子找,如今撿最新的找。”在寧都縣,老表的一番樸實話語道出了寧都教育設施的變遷。近年來,寧都縣完成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28所,新建農村學校校舍15萬平方米,維修改造農村學校8所,補充農村中小學教包養網師1000余名,有效改善了農村教育教學條件。2016年以來,全縣資助貧困學生166897人次、1包養.35億元。

“兩不愁三保障”直接關系脫貧攻堅質量。贛州市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住房和安全飲水反復“回頭看”“過篩子”,集中力量攻堅、見底清零整改,打通高質量脫貧的“最后一公里”。

2019年,全市發包養放資助資金5.3億元,資助貧困學生67.5萬人次,其中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學生40萬人次。共勸返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學生682名,對全市2包養082名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采用送教上門的方式,幫助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習。

贛州穩固完善城鄉貧困人口“四道醫療保障線”兜底保障機制,持續落實住院“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包養網結算。截至目前,全市貧困人口已實現應保盡保,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項保障制度覆蓋。

全市農村“四類對象”危房改造任務2696戶、全市一般困難戶危房改造任務共3187戶,已全部竣工;全市共摸排新增危險住房2160戶,已全部完成改造。

全市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等2包養4個項目,年度水利扶貧投資5.包養73億元。在去年“秋冬鞏固”攻勢中排查出的371戶飲水安全無保障戶,已全部整改到位。

“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贛州市以兜底保障托起40余萬名城鄉貧困群眾幸福底線。2019年,全市有16.42萬戶3包養2.96萬人納入低保,投入救助資金12.18億元。

凝聚攻堅強大合力,構建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我今年84歲了,帶著失聰的小兒子一起生活。這兩年來,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我建起了新房,發放了補助,村里還安排了扶貧專崗,自己養雞鴨還有農技員上門提供技術指導。去年,我家成功脫貧了。”崇義縣鉛廠鎮穩下村村民劉蘭秀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說起自己的故事。

近年包養網來,贛州市各地創新方式手段,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講述一批脫貧故事、宣傳一批脫貧典型、詮釋一系列扶貧政策、征集一批脫貧意見建議,讓村內的致富帶頭人、成功脫貧戶等登臺開講,傳遞了脫貧攻堅路上的正能量,激發貧困群眾自力更生,主動創業、勇于致富。 

全市3468個行政村均選派了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包養網167個深度貧困村實現了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和民營企業掛點幫扶全覆蓋。扶貧干部扎根基層、迎難而上,用堅實的雙腳丈量著紅土地脫貧攻堅的每一步。

脫貧攻堅,人人參與。由中組部、國家發改委牽頭,42個部委、5個單位對口支援贛南,實行定點幫扶。121名優秀干部派駐贛南,針對脫貧攻堅薄弱環節給包養網予特殊扶持。全市有896家企業(商會)與1134包養個村結對幫扶,共實施項目2518個,投入資金10.46億元,受幫扶貧困人口23.96萬人。

如何包養確保脫貧戶穩定長效脫貧?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很關鍵。贛州以鞏固“兩不愁三保障”為基本,以產業就業為包養網核心,以扶志扶智為重點,以政策兜底為保障,建立和完善當期可承受、長期可持續的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確保全市脫貧成效高質量、可持續。同時,在全省率先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政策銜接”課題研究,提前進行政策設計,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