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脊梁·人民教師風采
如果不是這場包養網意外,四川工業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羅嵐蘭可能不會留下無法彌補的遺憾。一個月前,學校派包養網單次駐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沙爾宗鎮扶貧干部李軍找到她,請她幫忙給貧困村的土特產設計包裝。
設計包養網專業出身的羅嵐蘭爽快地答應了,她知道,再過一個月,李軍兩年扶貧期滿,“他想在返校之前,站好最后一班崗,爭分奪秒地幫貧困村多做包養站長一些事”。
李軍沒有等到包裝設計的初稿,也永遠不能回到學校了。12月14日,李軍因連續高負荷工作、勞累過度,生命在睡夢中戛然而止。
震驚、悲慟、惋惜……復雜的情感像洪水包養網一樣漫延,從李軍扶貧所在的馬爾康市,到他的家鄉瀘縣,再到學校所在的德陽市羅江區,聽聞噩耗的人們自發地去哀悼他、送別他。12月23日,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決定追授李軍同包養意思志為“四川省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號召全省教育系統黨員干部和廣大師生向李軍同志學習。
然而,走近李軍生前的同事、學生、親友,讀他留下的文字包養感情,了解他33年的人生歷程,又會發現李軍從來不會,也決不愿意把悲傷帶給他人——他愿做一棵大樹,為人遮風擋雨、送去綠蔭。
把真情裝進援藏扶貧的行囊
“今天是進入高原長期包養藏區工作的第一天,頭痛、一夜失眠,想了很多問題:工作、妻兒,不知道今后會有包養多少個這樣的夜晚。”
2018年1月17日早上6點5分,馬爾康市沙爾宗村包養感情的氣溫已包養網降至零下6攝氏度,李軍早早地起了床,在朋友圈中留下了第一條扶貧日包養網ppt志。
馬爾康全境皆山,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嘉絨藏族,被大山“團團圍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包養靠天吃飯。這里塌方、泥石流包養留言板等自然災害頻繁,交通常常受阻。如果把這些地包養網域特征包養管道匯總起來,指向的就是一個詞匯——貧困,這是李軍作為駐村扶貧干部最強悍的“對手”。
他在摸索中開始了新的工作。
第一天,李軍密集地包養網走訪農牧民,一戶也不漏掉。用了一周多的時間,便掌握了扶貧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全村94戶人家中就有建檔立長期包養卡貧困戶15戶、五保戶5戶、低保戶3戶、殘疾戶11戶、易地搬遷戶4戶、危房戶3戶。
這樣的數據,讓他緊蹙眉頭。
2018年3月18日,李軍舉辦了沙爾宗村包養感情第一期農民夜校,可效果非常糟糕,現場總共只到了3個人。這3個村民直接告訴他:“李書記,不要整這些沒用的,你就直接說你要在這里待多久,能給我們爭取多少錢。”
夜校在尷尬中結束了。李軍自我安慰:思想意識的轉變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扶貧工作如果有那么容易,就不是“攻堅戰”了。
李軍愛思考,愛總結。他曾在日記中總結過做好學生工作的“包養網訣竅”:“必須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想問題。教師的人生,除了傳授知識,用生命去影響生命,別無大事。”
“角色”轉變后的李軍,又把這些思考帶入了扶貧工作之中。他這樣闡述對扶貧干部的理解:“如果不帶著真感情去扶貧,那真像老百姓說的‘走過場來了’。”
帶著真情,李軍慢慢地融入包養條件了這個貧困的村莊。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李軍。村里的五保戶羅爾依,長期包養年老體殘,無人照顧,李軍發現老人吃水困難,每周就給他挑一次水。每挑一次水,李軍都要把水缸裝得滿滿的。走進沙爾宗村,村民們會講出“一籮筐”這樣的故事。
把政策宣講與解決包養網群眾實際問題相結合,李軍的農民夜校也越辦越紅火,直到他逝世前,共舉辦了40多期,內容包括黨的政策宣講、扶貧政策咨詢、漢語表達、烹飪培訓……越來越多的村民認識到“美好生活等不來也要不包養甜心網來,是親手干出來的臺灣包養網”。
李軍的扶貧工作找到了突破口,漸入狀態。
熊定永時任學校黨委組織部部長,是派出包養網ppt扶貧干部的“娘家包養網人”,他的職責是給予扶貧干部工作支持和生活幫助。但熊定永回憶,近兩年來,李軍從沒有為自己的事找過學校。
2019年6月15日下午,李軍和沙爾宗鎮衛生院的副院長一起,到居民點開展“送健康”義診活動。返回途中,車輛打滑熄火,連翻了兩個滾兒,倒扣在路基與懸崖之間的灌木叢中。包養網李軍眼前一片漆黑包養,失去了知覺。不知過了多久,李軍才小心翼翼從車窗爬出,右腿被擋風玻璃劃了深深一道口子。短期包養
死里逃生!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李包養軍隱瞞了自己出事受傷的消息。此時正是村上項目建設最繁忙的季節,每天包扎換包養妹藥之后,他又投入到項目建設工作中。
1 2 3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