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包養帶著感情幫 帶著責任扶 ——山東省青島市與貴州省安順市對口幫扶20年探索合作共贏路)
左下圖青島市市南區投資1500萬元幫助重建的安順平壩第一小學教學樓。 本報記者 劉 成攝
右上圖青島市李滄區幫助安順大寨村調整產業結構,使村民收入增長4倍。圖為村民在收獲蓮藕。本報記包養網者 劉 成攝
“親人來了!”在貴州省安順市,每當山東省青島市的幫扶干部到來時,當地群眾都會發自內心地說出這句話。贏得這句掏心窩子的話,源于青島與安順的干部群眾20年來攜手共贏奔小康的成功實踐。他們共同探索出了構建造血機制、激發內生動力的對口幫扶新路徑
貴州省安順市紫云縣壩羊鄉的大山里,數千畝茶山郁郁蔥蔥,沿著水泥鋪就的盤山路蜿蜒而上,不時會看到村民正在清理茶田里的雜草。“這里的老百姓過去都是靠種糧食生活,可是收益低、難脫貧,多虧青島市出資幫我們修起了盤山路,發展起了茶產業。”映紅茶場的負責人陳茜告訴記者,現在她們已跟周邊村莊近600戶農民簽約流轉土地種茶葉,農民不單有土地租賃費收入,還可以在茶場打工,每月人均收入近2000元。
把錢用在“刀刃上”
青島市從1996年開始與安順市對口幫扶以來,始終把“安順的事”看成“自家的事”“分內的事”。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李群提出,要“帶著使命幫、帶著感情幫、帶著責任幫”,全力以赴完成各項幫扶任務。
“‘自家的事’就要做雪中送包養網炭的事,為的是把錢用到‘刀刃上’,以幫助更多的人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子。”青島市經合辦派駐安順市的掛職干部郭可偉對記者說。
“雪中送炭”幫助一個又一個貧困村莊找到了發展路徑。鎮寧縣大山鎮大寨村四面環山,道路不通,是有名的貧困村。青島市李滄區投資42萬元,幫助大寨村修通了進村路,安裝了自來水,特別是幫助他們調整了產業結構,把以前以種包養網水稻油菜為主,調整為種植蓮藕。“李滄區政府幫我們買種子、買肥料,免費送給老百姓種植。一開始大伙不敢種,后來發現種蓮藕比種水稻收入要高4倍,便紛紛開始種植,現包養在已發展到1000多畝,大多數老百姓都脫貧了。”大寨村黨支部書記陳邦仲說。
據統計,20年來,青島市累計為安順投入3.5億元資金,援建了300余個開發式扶貧村和美麗鄉村的科技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水利、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產業扶貧、抗災救災等項目2500個,有效改善了貧困地區就醫、上學、飲水灌溉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
“在青島幫扶安順的20包養網年間,兩地人民之間有著親如手足的感情。青島包養各市區、各民主黨派、企業和志愿者團隊等分別開展了捐資助學、助困、助老、救災等活動。”安順市對口幫扶及對外合作辦專職副主任胡銘說。
把力聚在產業上
“安順要形成內生動力,產業發展是根本。而青島在幫扶安順的產業發展上,是不遺余力的。”安順市委書記周建琨說。
從青島市嶗山區到安順普定縣掛職常委副縣長的李文,本來一年的掛職時間已到,可以回到青島,但他主動多留一年,為的是讓“青島小鎮”這個大項目徹底在普定縣落地。“‘青島小鎮’項目總投資10多億元,是一個集休閑度假、有機農業種植、娛樂、養生以及特色餐飲為一體的旅游養生綜合體。”李文介紹,他第一年來掛職時,引進了這個項目,但后期落地還包養網有很多工作要做,為了確保項目順利進行,他決定再留一年,“現在項目已經開工了,建成后將成為安順發展旅游產業的重包養網要組成包養網部分”。
李文的行動是青島市不遺余力幫助安順市發展產業的縮影。青島與安順對口幫扶以來,先后簽下投資合作項目51個,投資額175.6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23個,總投資87.18億元,實際到位資金58.包養32億元。以最早落戶的紅星集團為例,目前已累計投資13.2億元,上繳稅收5.8億元,帶動直接就業3400余人,間接就業近萬人。
現在,青島又把“青島安順共建產業園區建設項目”作為青島幫扶安順產業發展的重要平臺。在位于安順西秀區的共建產業園區里,記者看到一棟24層高的大包養樓已經封頂。“這包養是青島華通集團投資10億元建設的,總建筑面積逾75000平方包養網米,是集酒店、商務辦公、時尚消費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服務中心。”西包養網秀區產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周小農告訴記者,青島市已將這個園區列為青島的第十個開發區,“目前已有30包養多家青島企業來此考察包養,簽訂投資協議22份,投資總額30多億元。現在已開工建設了3個青島項目,總投資6.9億元”。
引進項目的同時,還要幫助包養網產品走出去。安順茶產業與青島的對接,就是一例。“去年以來,我們已組織了安順幾十家茶葉企業到青島考察,安順的茶葉企業已經可以加入青島的茶葉協會了。”郭可偉告訴記者,通過他們的牽線搭橋,已有多家企業與李滄區茶葉市場建立了合作關系,今年已銷售茶葉2萬斤。“我們對青島的茶葉市場很感興趣,好多家企業已經協商好了,要組團到青島開專賣店。”安順瑤池茶場總經理楊金剛對記者說。
扶貧關鍵是扶智
“扶貧的關鍵是扶智。安順的落后,根本還是教育的落后,安順要趕超,必須大力發展教育。這個教育也包括革新干部群眾思路和方法,由此找到后發趕超的路徑。”周建琨說。
正是基于這一理念,青島在幫扶安順的教育事業上,特別舍得。安順市平壩區第一小學的1號教學樓,因汶川地震成為D級危樓,存在嚴重安全隱患,就是青島市市南區投資1500萬元幫助重建的。“青島不單在硬件設施上幫扶,在軟件建設上給我們的幫助更大。”平壩區教育局副局長黃光俊告訴記者,市南區與平壩區建立了教育雙向交流機制,市南區派出多批專家送課到平壩,平壩派出了多批校長、教師到市南掛職學習,雙方12所學校結成了6個對子,使幫扶更加精細有效。“目前平壩已有上千名教師參與了互動交包養流,平壩的教育質量得到很快提升,迅速縮短了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黃光俊說。
目前,青島與安順教育領域的這種深度互動已成常態,兩地間有90余所中小學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青島市5所職業技術學校與安順市3所職業技術學校開展聯合辦學、師資培訓。山東省遠包養網程教育研修平臺向安包養網順市中小學教師全員免費開放,包養今年已有2.4萬名教師參加網上培訓。安順二中和青島二中目前正在打造“未來教室”,兩所學校的學生以后可以通過互聯網共上同包養一節課,進行實時問答互動。“而且,青島對我們的幫扶,最大的收獲是教育理念的提升。”安順二中校長鄭曉鑫說,通過交流,安順教師們提升教學技能的同時,視野更開闊了、思維更活躍了。
與此同時,兩地人才培訓和干部交流的工作也全面展開,近年來,青島為安順舉辦各類培訓班40余批次、培訓干包養部1500余人次。許多干部和村莊包養的帶頭人,就是通過參加培訓班,打開了創新和致富思路。
2013年,新一輪對口幫扶啟動以來,青島在智力扶貧上又一次做起了文章,互派掛職干部,成為有效手包養網段之一。青島市李滄區委副書記管成密,目前掛職安順市副市長,作為青島第三批來安順掛職的帶隊干部,管成密表示,掛職干部在許多工作的協調落實、全面互動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使雙方合作不斷向基層延伸、向民間延伸、向深度融合。“我10年前來過安順,與10年前相比,安順人更自信了,黨員包養網干部工作中充滿了精氣包養神。”管成密說。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包養網是沖刺。”安順市政府辦公樓前懸掛的這個橫幅特別引人注目。今年以來,安順市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貴州省均排首位。這一成績或許能詮釋橫幅里蘊含著的精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