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肺包養炎疫情開始在歐美蔓延以來,西方媒體要求“中國為其疫情損失買單”的論調不絕于耳。而在德國媒體中,火藥味最濃的莫過于《圖片報》。事實上,許多年以來,包括《圖片報》在內的一些德媒對中國幾乎只有一種聲音——指責。最近對中國的輿論攻擊,已經可以稱得上是挑釁和勒索。
疫情暴發之初,《圖片報》就接連發布大字報式的短評,盡妖魔化中國之所能。4月15日,該報更是發表了《現在中國欠我們的賬》一文,以中國沒有及時向世界通報信息,導致疫情蔓延為由,列出一份長長的索賠清單,從德國各行業在疫情中的損失、政府買口罩和研發疫苗的費包養網用,到人均GDP損失,五花八門、煞有介事。
該篇文章不僅發布在《圖片報》網站上,還刊載于紙媒。雖然該報自成立之初就是公認的“八卦街頭小報”,以性、犯罪、戰爭為主題,以聳人聽聞為能事,但其發行量巨大,因此其對輿論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容忽視。
隨后,中國駐德國大使館立即致函該報表明立場。然而《圖片報》并沒有就此收手,其主編萊歇爾特(Julian 包養故事Reichelt)變本加厲,在4月17日親自錄制一段視頻,以“公開信”的形式對中國進行赤裸裸的攻擊。從民眾自由到知識產權,話題已經完全超越了疫情本身。
《圖片報》視頻截圖
實際上,這種論調包養網并非《圖片報》獨有。包括與其同屬一個媒包養體集團的《世界報》在內的不少德媒在這場疫情的輿論風波中都曾把矛頭指向中國。
但是,這些言論站得住腳嗎? 讓事實來說話。
到底是誰延誤了疫情?
要想看清這個問題,我們先對時間線進行一下梳理:
2019年12月31日,中國向世衛組織通報了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020年1月3日起,中國定期向世衛組織、包括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以及中國港澳臺地區及時、主動通報疫情信息。
2020年1月11日,病毒全基因組序列數據向全球共包養網評價享。
1月20日,中國證實了新冠病毒人際傳播。
1月23日,武漢開始封城。
1月30日,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在此期間,各種活動照舊,包括狂歡節。德國官方一再宣傳“口罩無用論”。
2月15日,北威州海因斯貝格縣岡格爾特地區(Gangelt)舉行狂歡節,后包養甜心網來證明這次狂歡帶來了災難性后果。
2月25日,北威州出現確診病例,隨后感染者人數激增。疫情在德國正式暴發。
3月16日,德國宣布防疫管控措施,社會生活停擺。
3月22日,全德“社交限制令”開始。
由此可見,早在疫情全球暴發之前,中國已經公開相關資料,對病毒傳染性的了解已成為世界共識。只要做出及時和準確的反應,防控的難度和損失本應比中國小得多。從中國宣布病毒“人傳人”開始到德國疫情暴發,中間足足有一個多月時間,德國一直沉浸在“準備好了”的迷夢中。如今疫情暴發,卻責怪中國“說晚了”。試想一下,即使再早幾天,德國就會安然無恙嗎?
如何防疫是各個國家自己的選擇。臺灣包養網作為媒體,對包養網他國的防疫措施進行評論,本也無可厚非,但是甩鍋、索賠包養網、捕風捉影甚至無中生有,就是借疫情“碰瓷”的無賴做派了。《環球時報》評價萊歇爾特為“全球知識界里一個流氓式的典型人物”——“德國媒體之恥”。
在疫情暴發之初,面對前所未有的病毒,中國國內出現了一些忙亂現象,但隨后立即以強有力包養網的措施,堅決阻擊疫情的擴散。就在一月下旬,被中國網友稱為“德國鐘南山”的病毒學家德羅斯騰(Christian Drosten)還曾表示,“中國做了應做的一切”。如今,在索賠論、陰謀論上升之時,罕有德媒重提舊話了。
正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回應中所說,“應對如此規模的危機不是演戲,沒有任何腳本,即便是德國根據《德國傳染病防治法》精心制定的應急方案恐怕也需要進行調整和修改。”事實證明,即使像德國這樣醫療水平發達的國家,在已知的病毒真正到來時也免不了最初的慌亂,這一包養網車馬費點從官方對待口罩前后矛盾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我們不禁要問,假如疫情最先在德國或美國暴發——關于新冠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科學尚未下結論——今天世界的局面會更好嗎?如果要索賠,海外華包養情婦人又可否因為曾經的“口罩禁女大生包養俱樂部令”而遭受的風險和歧視提出索賠呢?
長期包養“雙標”,無處不在
“包養雙標”之一:關于病毒起源
除了指責中國“延誤疫情”,還有不少德國媒體拋出“武漢實驗室泄漏病毒” “疫情數據造假”以及“中國想借抗疫來擴大影響力”之類的陰謀論和謠言。
《圖片報》4月15日發文《懷疑中國:病毒是否出自武漢實驗室?》
《華盛頓郵報》在沒有可靠證據的情況下,懷疑病毒來源于武漢實驗室。《圖片報》主編在視頻中直接言之鑿鑿將其引為事實陳述,而沒有進行任何的調研與分析。
而事實上,對“實驗室泄漏”的說法,學界早就進行了批駁,就連世衛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卜也在4月21日聯包養網心得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例行記者會上公開表態,就現有證據來看,新冠病毒起源自動物,而非實驗室人為制造。
不僅如此,就連很多美國媒體也都對此論調進行過駁斥:美國廣播公司曾報道,科學家掌握有力證據表明新冠病毒為自然產物;美國《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稱,基因組研究顯示紐約主要新冠肺炎病例來自歐洲。然而,對于這些有事實依據報道,《圖片報》等媒體選擇了置若罔聞。
德國醫學專家保羅·葛哈德(Paul Gerhardt)在接受中國網采訪時表示,“流行病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出現”“盡管武漢最先發現了疫包養甜心網情,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就要對此負責,就像沒有一個國家對鼠疫、霍亂、肺結核和梅毒負責一樣。”
我們知道,H1N1和艾滋病等傳染性疾病都首先出現于美國,西方媒體可曾質疑病毒是“刻意制造”?又有誰提出了賠償?而新冠肺炎在政治體制不同的中國發現之后,包養網卻有許多德媒以訛傳訛,把謠言作為論斷的基礎。這不是“雙標”,又是什么呢?
“雙標”之二:關于疫情數包養網據
4月17日,武漢訂正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病亡數據。隨后,《圖片報》主編在采訪德國外交部長海科·馬斯時不無誘導式地發問:“我們看到中國數據不準確,疫情的通報大概率非常不及時。您認為中國誠實嗎?”
《圖片報》截圖
那么我們不妨看看德國的統計:從德國官方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KI)的數據來看,新冠病毒在德國好像“一到周末就休息”。《明鏡》等德國主流媒體也曝光RKI的數據“滯后超過半周”“漏報包養網嚴重”“數據相差高達5000例”。德國官方數據不準確的問題有目共睹,所以大部分德國人不得不繞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而去其他平臺找數據。
4月21日,英國國家統計局也修正了新冠死亡數據,將4月10日前英格蘭和威爾士因新冠肺炎死亡人數調高了40%。就連廣受信賴的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也在4月14日出現了一次烏龍事件,后來官方解釋為“人工輸入問題”。
不過,某些德媒眼里,西方國家的數據有問題是工作失誤,可以輕描淡寫,而中國的數據進行修正就是“不誠實”,是嚴重的品質問題。這是顯而易見的雙標。
“雙標”之包養網三,關于海外援助
中國在疫情嚴重時,接受了包括德國在內很多國家的幫助。中國從官員到媒體再到網友對此心懷感激,交口稱贊包養網。當國外疫情蔓延時,中國投桃報李、沒有坐視不管。據4月22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已經先后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援助。此外,中國還派出醫療隊馳援海外,并以各種形式分享經驗。
但這一切,在某些德國媒體口中變了味,甚至被解讀成一場“宣傳戰”。《每日鏡報》稱,中國試圖利用新冠肺炎疫情的機會擴大自己在歐洲的影響力;《法蘭克福匯報》則在評論中表示,中國這樣做是為了轉移焦點,想從“罪魁禍首”變成“救世主”;《星期日世界報》在4月12日妄言,中國想讓德國官員幫忙宣傳抗疫成就。對此,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回應表示:“中華民族是講感恩的民族,幫助從來都是相互的,我們不需要其他任何贊揚。中國將在集中精力防止國內疫情反彈的同時,繼續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包養女人。”
在法國和意大利疫情嚴重時,德國也曾伸出援手,接收了重癥病人。對此,德媒報道中沒有了陰陽怪氣的批評,而是將其描述為值得驕傲的“好人好事包養網”。而中國的主流媒體,也對于德國的舉動進行了稱贊,并未因此給德國扣上“擺姿態”或“求夸獎”的帽子。
同樣是幫助他國,為什么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
當然,“雙標”并非只是德國媒體的特色。但耐人尋味的是,自從疫情暴發以來,德國某些媒體似乎越來越緊跟美國的步伐,亦步亦趨地帶動輿論風向。《圖片報》最初挑釁般地列出“包養價格ptt中國欠賬清單”,可以包養視作對此前特朗普“向中國索賠”言論的積極附和。
值得一提的是,《圖片報》和《世界報》同屬歐洲最大的數字出版集團Axel Springer。該集團坐擁歐洲230多家報紙、雜志,影響力巨大。2019年,美國資本巨頭KKR開始投資Axel Springer集團。今年三月,KKR再次擴大占股份額。據德媒報道,目前美國KKR在Axel Springer集團占股47.62%,成為該集團的最大股東。
《圖片報》等媒體輿論“雙標”的背后,是否有利益因素?這個疑慮也存在于德國其他的主流媒體中。《南德意志報》在KKR投資之初就曾提出過這樣的質疑:“美國資本的加入可能會影響德國媒體的新聞獨立性。”
喧囂聲中的理性之聲
盡管輿論風向已經被帶偏,但在德媒一片“追責”的喧囂中,也有一些獨立和理性的思考。
《法蘭克福匯報》評論員索尼婭·卡斯蒂蘭(Sonja Kastilan)在4月19日以“圍繞武漢的遼闊世界”為題發出詰問:難道我們現在就沒有比“病毒是否來自于中國實驗室”更緊要的問題嗎?
截圖來自《法蘭克福匯報》
文中說:包養意思“合理的批評可以有,也必須要有,它可以針對世衛組織,也可以針對基金會、包養網車馬費政府部門、研究所等機構。但是,這包養種批評不應當煽動制造迷惑、讓民眾不安,而是應當致力于辨析澄清問題,從而讓今后的工作開展得更好。因此,新冠病毒可能源于實驗室泄漏事故的傳言,無益于解決當前的緊迫問題。” “但愿我們都能夠像學者、醫生、護士等其他一線工作者一樣,睿智而無畏地與我們面前的共同敵人——新冠病毒抗爭。除此之外的一切其他話題,至少在當前都不重要。”
然而遺憾的是,一旦涉及中國話題,這種理性的聲音在德媒中就十分罕見。
誠然,僅憑涉華疫情的報道去給德媒蓋棺定論是有失公允的。然而以《圖片報》為代表的一些德媒的動態,確實讓人嗅到了一些復雜的氣息。正如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所說,“《圖片報》所謂的‘算賬’實際上是在煽動民族主義,鼓吹偏見和仇外仇華情緒”。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是資本的運作,還是因為把中國視為“體制競爭對手”,又或是自我炒作以博眼球,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這些包養網行為都擊穿了媒體的底線,也難包養網ppt免會誤導民眾,加深兩國人民的隔閡,從而影響雙邊關系。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