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我要去考駕照,開汽車。”“農產包養品終于能運出去賣了。”“再也不用騎馬走危險的山路了。”……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一條通村公路讓村民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阿布洛哈,座落在金沙江大峽谷深處,三面環山,一面臨包養網崖,在彝語中意為“高山中的深谷”“人跡罕至的地方”。2020年6月26日,通村公路全線貫通,阿布洛哈成為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于2020年底實現脫貧。
打通“致富路”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今年26歲,作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在上學時最期盼的事情,就是村里能通一條公路,與外面的世界更近一步。
他說,曾經的阿布洛哈村,無論是農耕需要的化肥農藥、學生包養需要的課本教具、還是村民需要的生活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從海拔670米的西溪河岸到海拔2650米的烏依鄉客運站,包養網進出村子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條垂直落差近2000米、徒步上坡最快也要4小時的盤山懸崖包養土路。
吉列子日和村民們在臍橙地打農藥
2017年2月底,吉列子日辭去工作回村擔任村支書,四處找尋發展致富之路。借國家脫貧攻堅之機,從2019年6月包養開始協調土地到現在僅用一年的包養網時間,阿布洛哈村迎來了希望之路。施工隊打通了隧道,架起了鋼橋,興建了彝家新寨輕鋼小洋樓,把4米多寬的瀝青路修到了家門口。嶄新平整的公路連接起了這個小山村與城市,讓村民們的出行不再困難。
“通路后不久,包括29戶貧困戶在內的全村33戶村民喜遷新包養網居,住上了二層小樓的新房子。”村支書吉列子日高興地說,“通了路、通了車,包養整個村子脫貧了!”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
隨著“車路雙通”,村民阿達么有雜的小賣鋪里,貨品不斷豐富,衣架、醬油、醋、香皂、衛生紙等應有盡有。而在2019年,為了進貨,她要牽著馬走兩天的山路,想要再多進幾種貨,又得走一天山路,成本太高包養網。現在,她希望小賣部能再開大一點,讓貨物擺滿整個房間。包養
跟阿達么有雜一樣,阿達拉日也規劃著新生活。他今年24歲,由于以前出山艱難,初中畢業后便在家幫父母務農。隨著村子通上公路,他買了摩托車,做起了運輸工作。談及未來,他說想好好工作,攢錢早點成家!
發展村集體產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脫貧后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包養網們持續增收致富十分關鍵。
包養網“以前我們村里種植的只有玉米,一畝產量只有600-800斤,一斤玉米也就一塊一、一塊二,土地幾乎沒什么包養網收益。”吉列子日說。
“現在,我包養們要把產業發展起來,把以前的單一化種植換成多樣化的經濟作物,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于是,吉列子日帶頭在村里成立合作社,把村民包養的土地初步流轉起來,抱團式發展。“有些老年人干不了活,就把土地入股到村集體,村集體找專人來種植,有效益了,五五分。如果愿意出地,也愿意種地,那么村集體提供苗木、提供技術,他占80%,村集體占20%。”吉列子日說包養網。
阿布洛哈村民搬進新居
為因包養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吉列子日四處張羅,請來農業專家做土地包養化驗、土質檢包養測、海拔對比,最后選擇種植芒果。據他介紹,2019年7月種植了120畝,計劃到2021年擴充到300畝左右。此外,吉列子日帶領村民去云南巧家學習和種植小米蕉技術,并采購3000株回來在試點種植。為了鼓勵村民種植積極性,每株村委補助農戶5元包養網。如今小米蕉已碩果累累包養網,為村民帶來一定的收入,種植面積正在逐年擴大。
“因為通了包養網路,我們種植的水果、蔬菜都可以運出去,只要種出來,銷售不成問題!”吉列子日自信地說。
他還表示,阿布洛哈村正在積極發展養殖業,不僅建立了養殖圈,集體包養網養黑山羊,還修建了35間豬圈,準備購買種豬,分發給每家農戶一頭母豬,以此增加村民收入。
“這里一年四季氣候適宜,每天都能看到藍天白云。未來,我們計劃發展包養網原生態旅游,結合當地的地理資源,開展鄉村旅游項目。比如,原始民居體驗、故道體驗、峽谷游船、攀巖、溶洞、野生蜂蜜、彝家特色美食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吉列子日興奮地說,現在還修建了供游客參觀的村史館和交通展館。
富袋子 還要富腦子
“看不見的貧困”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也是防止返貧的關鍵一環。
2007年,吉列子日讀書時,村里還沒小學,“當時村子里只有我父親識字,他堅持讓我去鄉里讀小學。”吉列子日說,那時候因為交通不便,只能每周五下午回家,周日下午再返校。
就這樣,他一路讀到大專,畢業后在外面工作了幾年,由于深知家鄉與外面世界的差距,所以他毅然決定回鄉,帶領村民們脫貧致富。
擔任村支書后,吉列子日把教育作為村子的頭等大事來抓。一些人思想落后,不想讓孩子去上學,吉列子日就以城市一日包養網游為借口,帶著他們去城市體驗不識字的感覺,趁機勸導他們送孩子去上學。
“現在村子里一共253個人,有103個人在上學,全村3-16周歲無人輟學。沒有修安置點之前,離學校遠的學生需要住校,現在不用了。特別是外地大學生在這里支教,幫助阿布洛哈村小學學生的成績從十幾分一躍到八九十分。其他村子的學生也來我們這里讀書,今年多收了5個呢!”吉列子日自豪地說。
產業漸漸地發展起來了,人們不能只富袋子還要富腦子,移風易俗勢在必行。過去家庭衛生臟亂差,不洗被褥、廚具、不常打掃院壩、人畜混居等現象屢屢存在,現在通過村民管理小組制定衛生評比制度、定期檢查、采取表彰示范戶等舉措,家家戶戶衛生都得到了全面改善,人們正在開始嘗試垃圾分類和人居環境包養綜合整治的活動。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通了柏油路包養、舊房換成了新房、產業發展包養未來可期,但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吉列子日望著遠處的大山,眼里閃爍著光芒。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