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義相最近很忙包養網,每天吃過早飯就趕往村民簡平安家里,他心頭一直惦記著簡平安家2000多袋食用菌的生包養長情況。去年,簡平安一家在簡義相的指導下種植了3批次共6000多袋的食用菌,收入超過1萬元。
33歲的簡義相是重慶黔江區鄰鄂鎮松林村人,自從包養網2015年響應號召回村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后,他就一門心思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回村的這兩年,簡義相利用食用菌種植技術專長,成立了義相食用菌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電商+農戶”模式,發展特色食用菌產業,吸納村民入股分紅。201包養6年,松林村的食包養用菌銷售量超過200噸,包養網戶均增收1.9萬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在重慶,像簡義相這樣回村掛職、創業的本地人才,目前共引進10237人,實現了每村都有1至2名本地人才回引。據統計,重慶回引的農村本土人才累計領辦創辦合作經濟組織1062個、小微企業1852個,牽頭推進電商、金融、超市“三進村”2970個,直接帶動了3.2包養網萬戶貧困群眾增收包養。在去年重慶村級換屆中,8000余名回引人才被選進村“兩委”,群眾對村“兩委”滿意度平均提高了4包養.包養網3個百分點。
記者了解到,重慶市采取“項目+人才”“崗位+人才”等回引模式,加大貧困村、貧困區縣的人才回引力度,為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持包養續發展、穩定脫貧奠定人才基礎。包養網
農村大量青壯年外出、干部隊伍相對老化弱化、選派到村的干部流包養網動性大等問題讓包養網重慶市的農村發展和基層治理一度面臨人才短板。記者從重慶市委包養組織部了解到,2015年重慶開始了推動農包養村高素質人才回流的探索。
深入摸底動員,確保引得回。包養網重慶市以鄉包養網鎮為單位,對本鄉本土大中專畢業生進行包養調查摸底,建立4.2萬余人的本地人才庫。由鄉鎮、村黨組織采取電話聯絡、座談聯誼、主動登門拜訪等方式,進行“點對點”動員。對有意向回村任職、創業的,通過鄉鎮黨委公開遴選、統一考察、集體研究等程序擇優確定,做到公開透明。
打包用活政策,確保留得住。重慶制定落實了給待遇、給扶持、給出路的“三給”政策包。對回村掛職的本地人才,參照村干部標準發放報酬,并為其購買養老保險。在扶持上,打捆用好國家包養關于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小包養網微企業、扶貧開發等政策,從土地流轉、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方面,給予創業支持。在出路上,統籌謀劃鄉村兩級干部隊伍建設,加大從優秀村包養干部中定向招錄鄉鎮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包養人員力度,實現本地人才長遠發展。
跟蹤管理培養,確保干得好。重慶將回引人才培訓納入扶貧培訓統一規劃,由區縣組織實施,累計開展培訓5包養50余期,實現集中輪訓全覆蓋。對回村掛職的,明確工作職責,加強日常考核;對回村創業的,落實幫扶措施,為他們扎根創造有利條件。
本地人才的回引,不僅讓鄉村兩級干部隊伍建設有了源頭活水,推動了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也激發了基層治理活力,提升了村務管理水平。
在武隆區白馬鎮靈山村,28歲的劉雪豐大學畢業后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為帶動鄉親們包養脫貧增收,他在干好村委會分配工作包養的前提下創辦了土雞養殖場,解決了15個貧困戶40多人的就業難題。2016年,劉雪豐被村民們選為村委會副主任。在重慶潼南區安堂包養網村,大學生文鵬杰回村后,主動擔任惠民政策宣傳員包養網、矛盾糾紛調解員,糾正了人情低保2起,調處鄰里糾紛6件,鄉親們紛紛對他豎起大拇指。包養網(經濟日報記者吳陸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