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口:“S包養小手拉大手”共育文明鄉風_中國鄉村振興在線_國家鄉村振興信息門戶

作者:

分類:

日前,一場主題為“親子共讀·書香家庭”的分享會,在重慶市城口包養縣咸宜鎮的社區家長學校舉辦,學生和家長有了面對面分享讀書心得的機會。

位于秦巴山區深處的城口,是全市最后脫貧“摘帽”的區縣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包養網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激發出群眾的內包養生動力,共建良好文明鄉風?

今年,城口創新探索“小手拉大手”機制,鼓勵全縣中小學生走出校園,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小院落、社區學校、農家書屋等資包養網源,舉辦“紅孩子”學黨史、親子共讀沙龍、院落讀書會包養、家長論壇等6個微課堂,以娃娃為橋梁,包養網包養文明講堂搬到老百包養姓身邊。

“每學期,分布在各鄉包養網鎮的包養31個社區家長學校都要開辦家長講壇,中小學校都要開展‘文明大課’,家庭都要共讀好書。在鄉鎮組織的包養網誦讀活包養網動中,讓學生帶動家長一起學習。”城口縣委宣傳包養部副部長張定永說,除包養了共包養網同學習,一系列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還讓娃娃當評委、家長變考生,常態化評先進、樹典型,有效引領文明鄉風。

今年暑假,明通鎮讓娃娃參與“文明家庭”“衛生之家”評分。鎮黨委還結合“六一”慶祝活動,設立“文明新風獎”,表彰了一批家校共育文明新風模范家庭。

在高觀包養網鎮高觀小學,一場家長和學生同臺表演的情景劇《不辦無事酒,不赴違規宴》,讓觀眾紛紛拍手叫好。曾經包養網,高觀鎮辦酒之風盛行,有10多種不同名目的酒席。隨禮錢動輒上萬元,沉重的負擔讓村民有苦難言。鎮黨委“對癥下藥”制定村規包養民約,學生和家長將村規民包養約以情景劇包養、三句半、快板等形式加以呈現,寓教于樂培育文明新風。

在河魚鄉楹聯文化一條街,藍瓦白墻、獨具特色的巴渝建筑讓人眼前一亮。每包養網一戶的正包養網包養廊柱上,都懸掛了楹聯。城口“小手拉大手”工作負責人朱黎說,他們在全縣發動中小學生及家長中的書法愛好者,為群眾寫楹聯、寫家訓、畫字畫,扮靚家庭、裝扮街道,搭起優秀傳統文化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

“農村文化資源匱乏、文化載體創新難、文化服務提升難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最大困境。”張定永說,城口立足實際,打通校內外陣包養網地資源,鄉村陣地家校共用,學校陣地社會共用,實現文明陣地共建共享,幫助各中小包養學加強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文化角等陣地建設,組織學生和家庭利用公共文化包養服務中心、婦女包養網之家、兒童之家等鄉村陣地,開展“小手拉大手”實踐活動500余場。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城口縣委書記張繼軍表示,全縣著力打造“沒有圍墻的校園”“沒有邊界的教室”,讓文包養網化真正浸潤到鄉村包養網每個角包養落,實現校風帶家風育民風塑鄉風。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