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產業興則農村興,農村興則國家旺。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當前,全國各地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扎根“土”,體現“特”,形成“產”,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包養行情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做好“土特產”文章,根在水土、在農民、在文化,其中蘊含著鄉村產業振興的美好圖景。
新華網推出大型融媒體報道《鄉味》,記錄各地做好“土特產”文章的鮮活故事,呈現“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起去看新征程上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新華網昆明3月29日電(羅春明 張瑪睿)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彝繡服飾,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彝家風情畫卷。歷經風霜,彝繡這項最遠可甜心花園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技藝,如今成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新門路。
千年技藝 針尖“繡”出增收路
彝族刺繡,是彝族的一項古老技藝。“彝家女子會拿針就會刺繡”,耳濡目染、代代相傳,刺繡早已融入彝族婦女的血脈。
1978年出生的丁蘭英,幼年家境貧困,靠著母親傳授的彝繡手藝幫補家用。16歲那年,一位外地包養網老板出價15元買下了她的刺繡包,丁蘭英第一次意包養識到“彝繡只要做得好,就可以賣出好價錢”。
這筆“買賣”也激發了丁蘭英的雄心。幾經周折,2014年她成立了刺繡加工廠,2021年成立南華七彩彝繡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按照“非遺文化+市場產品+就業致富”的思路,將曾經只能勉強糊口的手藝做成了事業。
如今,丁蘭英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包養條件彝族服飾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自己闖出了“大名堂”,也帶動了一批鄉親“指尖致富”。
丁蘭英在繪制彝繡圖案(3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攝
李國秀曾在省外打工,后來回到南華結婚生子,“有了小孩出去打工不方便包養網單次,在這里上班一舉兩得,包養每個月有四五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庭。”已是高級繡工包養網的李國秀熟練地繡著圖樣,還打趣地邀請記者參與這份“幸福包養網ppt的工作”。
1990年出生的彭宗旺包養價格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家中還有一個患智力障礙的妹妹。沒做繡工以前,彭宗旺幾乎沒有經濟來源。如今,他和妹妹都在公司里做繡工,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和妹妹加起來一個月能賺三四千塊。”靦腆的彭宗旺笑著說。
目前,丁蘭英的公司有1個加工廠、8個扶貧車間,有繡工2121人,其中脫貧人口621人,殘疾人109人。2022年,生產性收入2003.7萬元,繡工加工收入達到1500萬元。
繡工在扶貧車間內刺繡(3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攝
南華縣老鎮南民族刺繡加工廠作為當地彝繡龍頭企業,產品不僅銷售到上海、深圳、四川等地,還遠銷南亞、東南亞。“我們采用訂單式生產,忙時會有大約90位繡工,平時也有30位左右包養甜心網。平均每人每月能收入兩三千元。”公司總經理李文敏介紹。
帶動鄉親致富的同時,李文敏還忙于在云南各地傳授刺繡技藝,不但培養了大量的手藝人,也讓留守婦女、殘疾人得以實現“家門口就業”。
目前,南華縣共有彝繡企業法人單位21家,與彝繡包養俱樂部企業相關的彝繡個體戶20家,彝繡合作社10家。2022年,彝繡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實現營業收入3500萬元,輻射帶動10個鄉鎮60余包養軟體個村(包養情婦社區)3780余戶脫貧戶近萬人從事彝繡加工,年人均增收8000余元。
對口幫扶 西南彝繡“東南飛”
2022年6月6日,建校120周年之際,東南大學“聚力定點幫扶 共興彝繡文化”南華彝繡展在九龍湖校區舉行,現場設置“繡品相連校地情”“千年彝繡展風采”“彝繡傳承現代說”三個展區,呈現南華縣傳統彝繡作品與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師生設計的現代彝繡作包養品。
這場別具意義的展覽,讓來自南華的彝繡大放光彩。“展覽過后,南華的彝繡產品包養網就在校友群內掀起波瀾,許多校友當即就訂購了產品。”南華縣民族刺繡產業和民族包養感情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專班工作組組長、東南大學掛職南華縣的副縣長曲栩說。
精美的彝繡作品(3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攝
東南大學對南華縣彝繡產業的幫扶始于2018年。曲栩介紹,幫扶主要從4個層面包養網站著力。一是充分調動東南大學設計研發人才,與當地彝繡企業聯合包養意思創新設計彝繡產品;二是牽頭舉辦技能大賽和業務培訓,留住并吸納更多當地群眾參與到彝繡產業中來;三是在商標注冊、宣傳推廣等方面,助力南華彝繡品牌打造;四是充分利用東南大學資源拓展市場,助力南華彝繡“東南飛”。
“東南大學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作為南華縣彝繡產業的“領頭羊”,丁蘭英感慨,“不僅是幫助我們做設計、找原材料和訂單,更重要的是幫助公司從粗放管理轉型現代企業。”
彝繡文創產品(3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攝
不僅是東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包養也大力幫扶南華彝繡產業發展。借力對口幫扶,結合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南華打造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民族文包養化元素與實用性兼具的彝繡文創產品。
目前,南華縣已研發彝繡產品共224種,開發產品系列4類,即遇見南華系列、文創產品系列、禮遇定制系列、傳統服飾系列。其中,遇見南華系列、文創產品系列已銷往福建、上海、南京等地。
專班“加持” 彝繡更上一層樓
對口幫扶為南華彝繡產業發展插上翅膀,但要飛得更高更遠,還要靠自身夯實產業基礎。為此,2022年4月,南華縣民族刺繡產業和民族文化發展傳承工作專班成立,專項推進彝繡產業發展包養甜心網。包養價格ptt
南華縣文化和旅游局黨委副書記許德存介紹,專班成立以來,圍繞“平臺公司—龍包養網單次頭企業—鄉鎮彝繡合作社—繡娘”發展模式,盤活全縣彝繡產業資源,對應市場需求研發設計出一批創新彝繡產品。
在許德存看來,南華彝繡要做強,人才是關鍵。“跟以前相比,我們的企業在設計上已經有進步,但對于更廣闊的市場來包養網說,包養網創新能力還很欠缺。”為此,專班在成立平臺公司的基礎上,加大力包養度招兵買馬,吸引具有專業設計能力的人才短期包養加入,研發別具南華特色的彝繡創新產品。
繡工在制作彝繡(3月6日攝)。新華網 劉東攝
為包養網了激勵彝繡人才深耕產業,專班正在實施彝繡產業人才“百人計劃”,為人才規劃完整的職業路徑,幫助其取得專業認證,并引導人才帶動群眾參與到彝繡產業中。“歸根結底就是要讓彝繡人才有獲得感,產業才能做包養感情好。”許德存說。
政府層面大力推動彝繡創新的同時,企業也包養步履不停。丁蘭英的女兒大學畢業后,與東南大學設計團隊一同創新產品,研發出許多廣受市場歡迎的彝繡產品;李文敏的女兒也承擔起公司產品設計與運營管理的責任,目前正在研發一系列適用于正裝的彝繡款式,以供印度客戶采購……
精美的彝繡作品(3月6日攝)。新華網 包養行情劉東攝
千里之外而來的曲栩,深切感受到了這片土地的熱望。曲栩觀察到“當地不僅想把彝繡產業做強,更想做成民生大產業”,他將其稱之為“南華彝繡背后的感動”。因此,曲栩愿意繼續為南華彝繡產業貢獻一份力量。
曲栩希望看到,南華縣通過進一步打造品牌、加大宣傳、拓展市場,促進彝繡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當地群眾都能通過參與彝繡產業增收致富——曲栩的愿景,也是南華人的心愿。
采訪結束,記者乘車離開南華縣城時,云貴高原炙烈的陽光映照在街邊彝繡小店里,艷麗的彝繡光影斑斕,記者看見了繡在南華群眾心間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與向往。(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