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年,廣西教育扶貧——精準發力拔窮根_中國發展一包養價格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包養意思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崗偉村小學學生們領取免費午餐。譚凱興/攝

5年來廣西教育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減貧脫貧的根本之舉。而教育扶貧,須要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脫貧的一個不留,貧困的一個不漏!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聚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以教育扶貧工程為引領,實施了一系列備受社會各界好評的教育扶貧、教育脫貧政策,讓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資助政策向貧困生傾斜。與此同時,廣西還在全國首創精準包養網扶貧新機制,在精準建設、精準資助、精準幫扶、精準就業上下功夫,促使教育扶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齊心共幫扶,聚力!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扶貧工作,堅持“再窮也不能窮孩子”“不建樓堂建學堂”,將教育扶貧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任務,并在全區扶貧工作會包養網議、農村工作會議、教育發展大會等會議上對教育扶貧工作進行了系列部署。

  “十二五”期間,廣西先后出臺教育扶貧政策文件50多份,涉包養網及到教育的各個階段和領域,初步形成了遠近結合、行之有效的教育扶貧政策體系。

  特別是2015年,自治區政府出臺的《關于脫貧攻堅教育幫扶實施方案》,對今后教育扶貧工包養甜心網作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將對象鎖定在54個貧困縣、5000個貧困村、538萬貧困人口,精準實施八大教育包養幫扶計劃,做包養網到“四個精準包養網”,即精準建設、精準幫扶、精準資助、精準就業,從根本上斬斷窮根,為下一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

  自治區教育、扶貧、財政、人社等有關部門聚焦教育扶貧包養行情,通力合作,共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資金和項目傾斜貧困地區,聚焦薄弱學校,有效推進了教育扶貧工作。各地黨委、政府也集中力量、整合資源,逐步建立完善教育扶貧協調機制,有效推進教育扶貧各項任務落實。

  比如,百色市按照“結對幫扶全覆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的原則,派出65584名干部職工實行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直至就業全程結對幫扶,確保貧困學生不失學、不輟學,直至完成學業就業;凌云縣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仍堅持“扶貧先扶智”,包養軟體在全區率先啟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動職業教育學歷全免費、貧困青年崗位就業培訓有補貼的教育扶貧政策;資源縣、憑祥市在包養網ppt全區率先實現高中免費教育;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也通過各種方式關心支持教育扶貧工作,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圍。

  各地統籌安排好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整合好其它各類教育方面資金,確保教育扶貧的資金投入。比如,玉林市多渠道籌集資助資金,在爭取中央、自治區專項資金支持的同時,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出臺了《玉林市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暫行辦法》,自2007年至今來自民間捐資助學的資金約有8億元,僅北流市2015年就籌集到民間助學資金1.13億元。同時,各級各部門采取定時或不定時的方式經常深入貧困地區開展教育扶貧專項調研,不斷強化督查和宣傳工作,有效促使各項教育扶貧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全區各高校均對貧困大學新生開設“綠色通道”。圖為廣西民族大學2014年新生入學“綠色通道”包養網。張曉康/攝

  創新出實招,加力!包養甜心網

  教育扶貧政策體系的初步形成,為下一步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4年,廣西建立了教育精準扶貧新機制,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進行精準資助、精準幫扶。廣西在全國首創將教育資助和扶貧培訓有效整合的教育精準扶貧新機制,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與扶貧開發政策進行無縫連接,教育部門在扶貧部包養網門認定和識別的基礎上,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進行資助。

  得益于此,讓學生資助與扶貧開發無縫對接,做到扶貧對象精準、認定時間縮短,確保了貧困學生優先獲得資助。

  早在2008年,河池宜州市職教中心就開始了教育扶貧精準識別和幫扶,通過電話調查和深入學生家中家訪,鎖定貧困對象,把他們納入學校學生資助系統和扶包養網貧資助管理范圍之中。包養合約

  據統計,2015年,包養意思從學前教育階段到高等教育階段,全區共有43萬名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優先享受教育資助,受助經費總額達6.43億元,占總受助人數的20.81%。

  聚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讓廣西教育扶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保障了貧困地區的孩子“有學上”。“十二五”期間,自治區統籌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先后實施了兩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義務教育“全面改薄”、普通高中和縣級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等教育專項工程,累計投入54個縣項目建設資金200億元以上,占全區臺灣包養網基礎教育基建項目總投入的60%以上,貧困地區的教育資源迅速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有效保障了貧困地區的孩子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

  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包養情婦系,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上學”。“十二五”期間,廣西建立了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程覆蓋、無縫銜接”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累計籌措資金304.7億元,資助學生1714.11萬人次,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人數和金額連續4年位居全國第一,有效保障了每一個學生不因經濟困難而輟學。

  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全面提升,保障了貧困地區的孩子“上好學”。“十二五”期間,廣西始終堅持立德樹人不動搖,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多種方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全面提升。54個貧困縣中,已有4個縣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有7個縣通過了自治區評估驗收。54個貧困縣全部實現了自治區示范性普通高中縣縣全覆蓋。實施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累計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收大學生4022名。

  建立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就業”。包養深入實施貧困學生就業創業計劃,建立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幫扶制度,累計舉辦800余場高校畢業生“雙選會”,對“兩后生”進行免費再培訓,有效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就業創業。“十二五”期間,廣西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5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0%以上,高于全區平均水平。

  持續促公平,給力!

  “十二五”期間,隨著廣西不斷加大向貧困地區、貧困人群的傾斜扶持力度,進包養條件一步縮小了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的教育差距,努力形成了惠及全區各族人民的公包養感情平教育:

  各地逐步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扶貧幫扶網絡,覆蓋所有學齡段、各級各類學校,惠及在校生和“兩后生”;開展定人定向結對幫扶,實現對貧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讀幫扶的全覆蓋;實施就業幫扶和就業援助,幫助困難畢業生就業;實施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程,推進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建立結對幫助激勵新機制;安排國家助學金、升讀高職院校學費補助和巾幗勵志班、百川勵志班、博世勵志班等扶貧培訓補助,落實“兩后生”接受職業教育并順利就包養業創業。

  實施“三免兩補”政策,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不斷擴大義務教育經費保障范圍,從最初的“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擴大到目前的“三免兩補”(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免農村寄宿生住宿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和營養膳食補助)。

  切實保障特殊人群平等接受教育權利。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堅持“流入地為主、公辦學校為主”原則,切實保障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權利。包養網建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體系,每年保障了約149萬名農村留守兒童就近入學、健康成長。5年累計籌措6億元,新建特殊教育學校23所、改擴建54所,實現了有獨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學校14個市全覆蓋,58個人口30萬以上的縣(市包養)建有特殊包養條件教育學校,覆蓋率達94%。

包養價格ptt

  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逐年增加。2012年啟動營養改善計劃,營養餐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3年累臺灣包養網計投入營養膳食補助資金38.13億元,包養網投入食堂建設資金20.3億元,覆蓋學校9600多所,受益學生165.56萬人。(記者 賀 波 羅 琦  通訊員 宋瀟瀟 周仕敏)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