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夏天,去西部就業成為風尚
這個畢業季,投身西部,成為大學校園的風尚。
“聽過很多建功西部的故事,直擊心靈。這一次,輪到我上場了!”中國農業大包養網學動物醫學院畢業生賀靖婷充滿期待地說。她的目的地,是西藏山南市隆子縣農業農村局。
此刻,在全國,還有千萬個“賀靖婷”在行動!
近日,調研組在“建功西部”追蹤報道中了解到:全國新招募的4.8萬名西部計劃志愿者正踏上征程,比去年增長約12%;北京、天津等地多所高校學子西部就業率均增長10%以上……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俊才西部棲”,成為越來越多有志青年的人生航向!
西部星空浩瀚,愿做閃爍微光的那一顆
“咔嚓!”鏡頭輕輕一閃,定格了一個屬于“包養網心得五兄弟”的特殊時刻。
照片上,五個小伙子笑容燦爛,人手一張淡藍色火車票,齊刷刷地舉在胸前。目的地:烏魯木齊、哈密、昌吉、克拉瑪依……
他們是甘肅河西學院2025屆畢業生,大學四年,同住一個宿舍;畢業之際,同往一個方短期包養向。
“我們最愛唱的歌是《男兒當自強》。到底是不包養網是好男兒,人生選擇上見分曉!”五人中的“老大”張振鵬告訴調研組,找工作時,舍友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新疆的基層一線。
“今年,學生們在西部就業的熱情更高了!像張振鵬同學這樣‘組團’赴疆的,不在少數。目前,已簽約畢業生中,在西部就業的近八成。”河西學院招生就業處處長王曉虎告訴調研組。扎根西部已成河西學子傳統,2009年至今,已有1.4萬多名畢業生在新疆就業。
這種高漲的熱情,正在許多大學校園里激蕩——
蘭州理工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一個畢業班,除1人讀研外,其余24人全部踏進西部戈壁、投身能源行業。“我選擇了國家能源集團甘肅電力有限公司,‘工位’就在酒泉風電場的‘風機矩陣’旁。”畢業生張博文道出心聲。
西南石油大學,今年已落實去向的畢業生中,留在西部的逾70%。“我的首選是塔里木油田。很高興,終于如愿了!”畢業生李美玲語氣欣快,“為祖國獻石油、讓生命有分量,這是我和很多同學發自內心的追求。”
北京理工大學,目前已有400多名畢業生簽約西部,比去年同期上漲近11%。
“以前一談起西部,腦子里要么是‘大漠孤煙直’,要么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總覺得跟自己學的漁業扯不上關系。直到去了一趟青海,才發現:這誤解可大嘍!”中國海洋大學水產學院碩士生李亦非是個人高馬大的山東小伙兒,他繪聲繪色地講起了那次踏“青”之旅——
2023年夏,他隨導師來到青海李家峽水電站。“我們連續3個月守在海拔近3000米的工地上,終于設計出適合當地的苗種培育系統,助力青海高寒水域魚包養類繁衍。”李亦非眼中閃著光,“這次經歷重塑了我的職業選擇,讓我意識到,西部江河蘊含著沉睡的藍色寶藏,等待我們去‘喚醒’!”于是,他選擇去了新疆。
“還記得去年那則很火的新聞吧?‘離海最遠的地方’迎來‘海鮮大豐收’,說的就是新疆漁業大發展。天山雪水養育的高白鮭,博斯騰湖中肥美的青蟹,阿拉爾鹽堿水域里成群的對蝦……在這個新興的‘水產大省’,我這專業‘小漁民’能做的,可多嘍!”李亦非越說越興奮。
在奔赴西部的青年中,有不少是學在遠方的“西部娃”。他們有這么一個認識:“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幫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
“你知道嗎?過去‘全國唯一沒有樹的城市’,如今‘站’起了成片的小樹林!”見到藏族姑娘斯曲拉姆時,她正在一株株綠意蔥蘢的高山柳、樟子松間穿梭,忙著拍攝視頻《那曲的樹》。
斯曲拉姆剛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畢業。陽光靚麗的她在眾多機會中選擇回到家鄉西藏,來到那曲市工作。像她這樣,學成歸來、建設家鄉的學子還有很多。
“大學教育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也啟發我以新的包養視角打量家鄉。那曲雖然自然條件艱苦包養一個月價錢,卻是實打實的‘潛力股’,正需要更多懂她、愛她的人加入。作為雪域高原的女兒,我可不能缺席!”斯曲拉姆眼神熾熱。
調研中,多位西部組織人事部門負責人提到:今年輸入的“新鮮血液”里,碩士博士更多了,呈現出高端人才“西部匯”的景象!
新疆阿克蘇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成排機床開足馬力。北京大學工學院博士畢業生榮光耀一邊仔細查看各項工序,一邊和技術負責人討論著如何提升智能化水平。榮光耀是剛簽約該公司的新員工。
“我剛剛入職懷柔實驗室新疆研究院。我們學院這屆畢業的10個博士生中,有四五個選擇到西部就業。”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博士畢業生馬銘告訴調研組,“論文,到底該怎樣‘寫’在祖國大地上?在這個精準服務西部發展的國家級實驗室,我找到了答案。”
這里有心靈港灣,也有發展平臺
這個夏天,又有幾位遠道而來的青年“落戶”新疆農墾科學院。看著那一張張朝氣蓬勃的臉龐,院長周平興奮不已:“人才就是生產力!我們盼星星盼月亮一樣盼著哩。”
他帶調研組四處參觀:“綿羊遺傳改良與健康養殖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物種質創新實驗室、西北綠洲節水農業重點實驗室……論設備、論平臺,我們腰桿子挺得直直的!可再好的設備總得有人使啊……”
受包養故事資源稟賦等制約,西部曾常年承受著人才流失之痛,年年“孔雀東南飛”。包養網這些年,雖然情況大為改觀,但,此次包養價格調研中,仍不時聽到這樣的喟嘆:“我們現在要項目有項目,要資金有資金,就是缺人才!”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新疆兵團阿拉爾醫院,一位身為“疆二代”的院領導向調研組訴苦:醫院4年前就沖上了三甲,在對口援助單位支持下,空地一體化航空救援直升機、全景智能檢驗中心、5G超遠程國產手術機器人……高端設備一臺臺往里進,可苦于當地懂操作、會維護的人才太少,這些“重器”一度只能依靠援建人員操作,醫生病人都很著急。
在貴州畢節一所鄉鎮中學,頭發花白的校長正為“智慧教育”的推進而發愁:“多媒體教室早就配上了,網絡全覆蓋也不是問題。可精通計算機的老師太少……”
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窘境,仍在一定程度上困擾著西部。
7月,地處南疆的圖木舒克市熱浪灼人。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畢業生王包養網比較儒雅剛出航站樓,就被幾張笑臉圍住。
“新疆政法學院派出的‘迎接小分隊’把我‘護送’到宿舍,全程陪我辦手續,晚上還拉著我去家里吃飯。得知我對干燥氣候不適應,同事們有的搬加濕器,有的送綠植,還讓食堂每天給我留一碗冰鎮綠豆湯……”王儒雅在日記里寫甜心寶貝包養網下感受,“透過四處粗獷的黃沙,我觸摸到了最細膩的溫情。”
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博士畢業生周強倍感暖心的,是甘肅蘭州推出的“人才房票”。
“爸、媽,房子鑰匙拿到啦!裝修好就接你們過來!”舉著手機,周強興沖沖地給電話那頭的父母全方位展示新居。
他剛入職蘭州一家化工研究中心。“當時有幾個心儀的單位,科研條件都讓人動心。去哪兒呢?一聽說蘭州這‘小房票’,我頓感卸下了大負擔:安居才能安心。就這兒了!”周強笑著說。
“憑著房票,來蘭州就業的博士或‘雙一流’院校碩士買首套房時,分別能抵30萬元、10萬元!”蘭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房政管理科科長姚婕介紹,房票推出半年多來,已經惠澤了100多位各類英才。
免費提供的求職驛站,“拎包入住”、免三年租金的青年人才公寓,足額發放的住房補貼……西部總能給前來逐夢的青年以驚喜!
給青年驚喜的,何止這些!
夏夜的貴陽,涼爽宜人。觀山湖區青年夜校的舞臺上,一個高個兒青年正坐在鋼琴前投入地演奏著。輕快明朗的《上春山》從黑白琴鍵上汩汩流淌而出。一曲終了,掌聲四起,坐在臺下不遠處的一群青年更是拍紅了巴掌。
演奏者名叫胡濤,是貴州省人民醫院的醫務人員,他帶著幾位新同事,前來體驗“黔式文化生活”。
“我兩年前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來到貴陽。包養感情那會兒就擔心生活單調,沒想到,這里的文化味兒真濃!就拿這青年夜校來說,人文藝術類課程多得挑花眼。”胡濤笑著說,“我的鋼琴,就是在這兒學的。”
“繪畫、陶藝、烘焙……67甜心花園門課,剛上線兩天就被‘搶’光了!”共青團觀山湖區委綜合科負責人林開秀介紹,“我們開發了一系列精品化、個性化課程,就是想通過打造有‘知’有味、豐富多彩的生活,來服務人才、留住人才!”
生活有溫度,發展更是給足空間。
2025年春節剛過,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夫婦林智鵬和侯曉彥就做出了決定——直飛新疆,入職石河子大學。
“我們對回國工作的最大盼望就是:找個能真正沉下心做研究的地方。”林智鵬說,“一打聽,在新疆做駐村干部的親戚告訴我們,國家把好政策都往邊疆送,就缺能扎根的人;入職石河子大學的師姐‘誘惑’我們,說這里給青年學者很好的科研條件……所以,我們來了!”
等待他們的,“比想象的還要好”。
30平方米的實驗室里,常用設備一應俱全。學校主動提出,需要添置什么儀器,全力支持。
青年為西部添活力,西部讓青年有動力,這場大步流星的雙向奔赴,越奔越給力——
父母養老、配偶安置、子女教育……一樁樁“家長里短”妥善解決,無后顧之憂才能輕裝上陣;
青海的“昆侖英才”、新疆的“天山英才”、西藏的“珠峰英才”……一項項人才計劃扎實推進,讓“小樹苗”逐漸長成“參天木”;
業務導師傳幫帶、研修培訓拓眼界、科研平臺全敞開……一條條利好措施全力護航,助“科研新秀”沖刺“行業領軍”。
“這里有心靈港灣,也有發展平臺。”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學明感慨,“今天的西部,正誠心誠意拴心留人,既全力發展經濟,為人才施展身手創造條件;又關心生活改善,讓人才在西部安下家也安下心。”
政策的春風更勁,高校的托舉更實
近年來,西部的“聚才引力”在增強,但促進更多俊才“西部棲”,還需要各種“推力”。
2024年7月,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迎來了8名支教老師,他們有個全新的身份:西部計劃“衛國戍邊”專項志愿者。
“我在這里教科學課。學校的300多名學生大多是柯爾克孜族護邊員子女,通過家訪和日常接觸,我被護邊員們守護邊境的艱辛與堅定深深打動。培育好戍邊人的下一代,義不容辭!”畢業于西安航空學院的姚智戈感慨。
2024年,已實施20多年的西部計劃再次擴容,新增“衛國戍邊”專項,助力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在補助金額、薪酬保險等方面進一步優化,更多學子因此實現了“西部夢”“戍邊夢”。
北方民族大學2025屆畢業生王俊男也有個“西部夢”,他今年報考了“三支一扶”計劃。“現在,報考條件放寬了,培訓機會更多了,生活也有保障。這讓我充滿信心!”王俊男語氣歡快。
高校潤物無聲的價值引導,也是學子們選擇西部的重要原因。
舞臺追光里,是風華正茂的“瓜奶奶”吳明珠。為尋瓜種,她暈倒在風沙肆虐的戈壁灘;為加速培育早熟西瓜,她咬牙將幼子托付給母親,與瓜農勞動、吃住在一起……
沉浸在校園情景劇《戈壁明珠》劇情里,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畢業生周湛程深受感染。
“吳明珠學長扎根邊疆、赤誠報國的故事,一次次出現在新生入學教育、實習指導、畢業生離校寄語等環節中,不斷堅定著我扎根西包養網站部的決心。”周湛程告訴記者,他即將赴云南瀘西縣從事生態環保工作。
“袁隆平、吳明珠、侯光炯這些優秀校友的感人事跡,是最好的育人資源。我們通過情景思政大課、‘校史之夜’等多種形式謳歌榜樣,引導青年學生感悟先輩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西南大學黨委書記張衛國介紹,截至目前,該校2025屆畢業生中,有近8000名學生在西部就業。
“瞧!師生在新疆夜空下席地而坐看繁星、談理想,這畫面多美啊!”“還有這張,支教老師躬下身子,為藏族孩子洗頭。”“這個也暖心!老師和取得好成績的孩子們緊緊相擁……”
不久前,一幅幅惟妙惟肖的“青春花開在西部”手繪連環畫登上了光明日報客戶端,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這是湖北美術學院學生為全省7個西部志愿服務典型精心創作的。
建設西部,不僅要有熱情,更要有真本事!為了“真本事”,眾多高校一邊“定制”特色課程,一邊鋪設實踐橋梁。
西藏大學生態學,雪域高原上唯一的“雙一流”學科,曾面臨教育資源流失挑戰。
如今,情況變了!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拉瓊告訴調研組,不但本院系人才得以“固根”,還為云南、四川、青海等地輸送了大批人才。“這得益于近年來學科力量的加強。結合國家生態建設需求,包養網我們不斷調整學包養科方向,加強重點研究,建起了擁有4000多萬顆種子的高原植物‘寶庫’。由此,人才紛紛往這里會聚。”
為有志去西部的學子架橋鋪路,打通奔赴路上的“最后一公里”,高校同樣不遺余力。
“新疆那么大,去哪里最合適?”打開招聘網頁,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彭家偉被海量信息“晃花了眼”。
還好,輔導員提醒他:去學校開設的西部地區專項咨詢室,那兒有答案!通過咨詢,彭家偉明確了求職目標和就業方向,不久后,包養成功簽約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哈密分局。
就職西部包養后,遇到“本領恐慌”怎么辦?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生的答案是:不怕,有母校“跟蹤護航、賦能撐腰”!包養網
“我在甘肅通渭縣第一中學工作一年了,一開始登臺講課,就遇到經驗不足、不會和山里娃溝通的坎兒。去年11月,母校老師們來到通渭,設立了‘啟航計劃’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室,老師們對我的課堂教學一對一指導,還組織線上教研。我和北京五中的教師團隊‘云端同上一堂課’,收獲太大了!”2024屆畢業生頡一群感嘆不已。
多措并舉,拓寬西部發展“新賽道”
如今,建功西部之路,越來越寬;“鳳棲西部”之風,越吹越勁。但如何更好地引導青年學子投身西部?調研中,我們還了解到許多期待與訴求。
一位剛入職新疆拜城縣的北京某高包養網車馬費校畢業生坦言,學校為自己推薦了西部就業機會,但簽約后,“想尋求后續支持就比較難了”。她告訴記者,剛入職時特別想了解相關利好政策,比如研修、培訓、學術資源共享等,但只能上網查。
記者在網上搜尋該校支持學生赴西部包養網心得就業的措施時發現,有關條款還停留在2006年。
“仍有一些高校將學生赴西部就業創業視為拉低了學校檔次短期包養。要下大力氣扭轉這種認識。比如,高校考評時,應把西部就業創業率作為重要指標。包養網站”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祁占勇認為。
“思政教育和就業服務結合起來,常態化開展才有效。”在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斌看來,應把“以扎根西部為榮”的價值理念滲透于日常,由“一個點”拓展為“全鏈條”,形成思政小課堂、學校全課堂、社會大課堂、網絡云課堂的全程化引導。
要讓學子投身西部,首先得讓他們了解西部。“為啥都帶著超大流量網卡?”暑期支教出發時,中南民族大學“石榴籽”志愿服務隊指導教師李然好奇地問學生,答案不約而同:“西部的網絡肯定不方便、總掉線。”她連連搖頭:“刻板印象!你們到了,一定會大吃一驚。”
“一些同學對西部產業發展、就業前景、人才政策等了解不夠,甚至還存在誤解。”青海省社會科包養留言板學院副院長鄂崇榮建議,西部應主動加強自身情況尤其是就業環境的宣傳,讓“西部是成包養長成才的熱土”這句話,在青年頭腦中具象起來。
“百聞不如一見,應在高校教學中增加與西部發展相關的實踐環節,讓大學生有更多機會走進西部,甚至參與一些重大項目,通過親身感受,培養對西部的興趣與感情。進而認識到,去西部不是退路,而是走上新賽道。”青海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李小安說。
調研中,一些青年學子反映:支持學子建功西部的優惠政策,實踐中存在著“打折扣”現象。
“承諾的職稱認定,拖了很久沒動靜。”“說好的人才公寓,兩年了,遲遲沒動工。”一位入職貴州某縣的高校畢業生反映。
“政出必行,要以誠信的態度對待人才政策落實。不可‘打太極’‘打折扣’,寒了人才的心。”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孫銳說。
唐斌提出,應拓展職業空間,針對長期扎根西部的青年人才,制定業績評價專業獎勵、職稱評聘專門通道、培訓提升專項計劃等,讓廣大青年感到“扎根越久越榮光”。
“兼顧物質激勵與精神感召,讓政策與情懷共振,以政策放包養大情懷,從而吸引更多人才到西部去。”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黃衛挺提出。
調研中,學子們反映最多的是才能發揮空間問題。
甘肅一所職業院校的教師頗為感慨:“我們開了多個訂單班,針對企業需求培養技能人才。可合作單位都是東部的新能源企業和知名電商,本地的一家也沒有。包養網可想而知,學生都跟著‘訂單’流走了。是他們不想待在家鄉嗎?不是。還包養網是產業環境沒跟上。”
對此,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朱丹認為,關鍵在于推動西部產業升級:“通過‘產業鏈招商+人才鏈配套’,引進頭部企業和科研平臺,為人才創造對口崗位,讓青年看到,在西部照樣能實現人生價值。”
…………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
這般美好的青春,該怎樣安放?
這個畢業季,西行的青年們用堅毅的目光、堅挺的脊梁、堅實的腳步給出了答案——
在奮斗中彰顯擔當,于“荒涼”處創造繁華,向未知境開拓新天。這,才是青春最美的模樣!
(作者: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記者郝澤華、李春劍、唐芊爾、姚曉丹、王斯敏、靳曉燕、晉浩天、鄧暉、陳鵬、周世祥、楊颯、張亞雄、高平、張國圣、耿建擴、萬瑪加、尕瑪多吉、呂慎、閆磊、蘇雁、周仕興、張士英、王建宏、顏維琦、尚杰、趙明昊、徐鑫雨、王冰雅、劉巖、李丹陽、邱玥 通訊員曹茜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