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丹寨縣航拍圖。(楊武魁 攝)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貫穿脫貧攻堅工作全過程,探索創新了“能力增強到戶、產業增效到戶、資源增多到戶、政策增進到戶”的“四增到戶”工作舉措。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說,丹寨縣緊盯最困難區域,抓住最突出短板,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為工作目標,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
丹寨縣龍泉鎮馬鞍村精品葡萄園。(潘皇權 攝)
第一,打好產業扶貧硬仗。按照“五步工作法”,聚焦產業“八要素包養網”,持續深化“品牌帶產業,企業帶基地,合作社帶貧困戶”的“三帶”產業扶貧模式,推進深刻的農村產業革命,重點實施以10萬畝藍莓、10萬畝中藥材、10萬畝次蔬菜、10萬畝茶園提質增效、10萬頭丹寨黑豬、100個生態家禽養殖點的“6個1”包養網產業扶貧工程,完善物流、倉儲、冷鏈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一體化部署、全產業鏈推進、規模化經營。分別組建由相關縣領導牽頭負責的“6個1”產業專班,高位推動產業扶貧。采取黨(村)社聯建模式,建立產業扶貧合作社161個,實現合作社對所有行政村和貧困戶的全覆蓋。進一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將合作社收益的70%發放給貧困戶。爭取貴州省脫貧攻堅扶貧產業子基金資金6.10億元,主要用于扶持藍莓種植、中藥材種植加工、低產茶園改造等產業項目,助力丹寨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通過勞務用工、土地流轉、穩定就業、參與管護、利潤分紅等利益聯結方式,帶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43包養網66戶17093人穩定增收。
第二,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硬仗。目前,全縣共搬遷5815戶25843人,其中“十二五”生態移民搬遷2794戶12837人,“十三五”計劃搬遷3021戶130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75戶12790人),2016年已搬遷778戶3314人,2017年已搬遷入住1271戶5599人,2018年將搬遷992戶4093包養人。在各移民安置點建設了移民社區,強化社區人、財、物的保障,實現了移民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
丹寨縣排調鎮高峰村牛角山通村公路。(楊武魁 攝)
第三,打好農包養網村基礎設施建設硬仗。堅持“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以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包養網農村基礎設施。近年來,全縣農村“組組通”公路計劃實施總里程245公里,涉及93個30戶以上村民小組,受惠群眾達34560人。截止目前,完成“組組通”公路建設214公里。其中:2017年度“組組通”公路工程92.33公里已全面完成,2018年全縣“組包養組通”公路總里程152.67公里。在飲水安全保障上,我們按照一家一戶全覆蓋的模式推進全縣安全飲水包養網工程建設,總投資6900包養網余萬元。
貴州丹寨縣萬達職業技術學院一角。(龍永軍 攝)
第四,打好教育醫療住房“包養三保障”硬仗。教育保障方面,已完成全縣10452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工作,共資助42449人次,投入資金2300余萬元;強力推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包養網控輟保學”專項工作,確保實現零輟學。醫療保障方面,全縣貧困人口參合率已達到100%。對貧困人口就醫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包養網實行一站式即時結報和100%家庭包養網醫生簽約服務等便民措施,貧困戶獲得健康扶貧醫療保障實際補償比包養網為94.98%,有效遏制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住房保障方面,2018年包養全縣實施危房改造2813戶,同步實施“三改”,目前已全部竣工。另外,丹寨縣采取一戶一策方式對全縣存在安全隱患的17556戶農村住房按人均面積不超過30平方包養米進行改造,做到“三不一平一分兩平安包養網”(三不即不漏雨、不歪斜、不透風;一平即地面平整;一分即人畜分離;兩平安即用火、用電平安)。
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冬瓜種植基地。(黃曉海 攝)
第五,進一步夯實“三率一度”。抓好精準識別。在“四看法”的基礎上,創新“九不評、六優先”定性結合定量綜合評估辦法,逐村、逐戶采集貧困村、貧困戶動態變更信息數據。同時,包養按照“對照標準查、發動群眾查、突出重點查、數據對比查、扶貧專線查、對應程序查、對應戶籍查、包養落實責任查”要求,對漏評、錯評、錯退進行再次篩查,實行五級簽字,確保扶貧對象更加精準。抓好精準退出,全縣所有的干部職工深入幫扶戶家中,開展家庭基本信息、項目覆蓋、民生資金受益、政策落實等核對工作,區分“兩因戶”“兩缺戶”“兩無戶”,精準把握包養貧困戶致貧原因,精準制定包養幫扶措施,提升幫扶工作的精準度,夯實脫貧基礎。同時,堅持以戶為單位,以是否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包養保障”為標準,嚴格按照“八個不準退”要求,確保退出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穩定超過當年的國家扶貧標準,實現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包養安全有保障,確保退出精準。抓好群眾認可度,堅持把群眾認可度作為檢驗脫貧攻堅幫扶成效的“試金石”,制定“幫、教、管、查、獎、罰”六大舉措,通過扎實推進“開展一次研判、開展一次農事活動、進行一次政策宣講、吃一次農家飯”“四包養個一”活動,精準落實“一套桌凳、一個碗柜、一個衣柜、一張床、一個米包養缸”“五個一”措施,充分利用扶貧宣傳“寨寨響”工程、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口袋書、群眾會、院壩會、入戶遍訪等措施強化扶貧政策宣傳,耐心細致做好群眾工作,不斷提高群眾認可度。
袁尚勇說,要著力轉變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創新懶轉勤、勤轉能、能轉富的就業扶貧“三轉”模式,有效引導貧困包養網群眾樹立主體意包養網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脫貧的干勁和決心,特別是在各村開展“我勞動、我脫貧、我光榮”活動,利用萬達產業扶貧基金、產業分紅金等資金,在村組開發巡河員、養路員、管水員包養、護林員、保潔員、治安消防員等扶貧勞動崗位,讓有勞動力和勞動條件的貧困戶通過勞動獲得收益。據統計,今年6300余戶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可實現穩定就業。對不愿勞動的貧困戶,暫停發放分紅金,對于勤勞致富、自力更生的大張旗鼓予以表彰,頒發“勞動脫貧光榮戶”牌匾,樹立起正確的扶貧導向。(包養龔超 楊昌盛)
丹寨縣排調鎮方勝村椪柑種植基地,果農挑運剛采包養網摘的椪柑(楊武魁 攝)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