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活的故事、生動的語包養網言、震撼的畫面,報告包養網團成員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還原——會場里始終激蕩著濃包養烈的愛國包養情。
“白衣包養網圣人”吳登云和“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是宋敏講述的兩位令他感動至深的人物。在素包養網有“中國西極”之稱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縣包養網人民醫院原院長吳登云將一生奉獻給了帕米爾高原。30多年來,他無償獻血30多次,共計7000多毫升,相當于一個成年人的血液總量。
吳登云還曾從自己身上取下13塊皮膚,給燒傷患兒移植。他還為當地培養了340多名克族醫生,在戈壁灘包養上建起園林式醫院。他勸說唯一的女兒和他一包養網樣留在烏恰縣醫院工作,不幸的是,女兒因車禍去世。
另一位是布茹瑪汗·毛勒朵包養。19歲時,她包養與丈夫來到烏恰縣吉根鄉,成為第一批冬古拉瑪山口的護邊員。她用56年時間堅守在祖國470公里的邊防線,足足走了20包養多萬公里。
巡邊時,只要見到能夠刻字的大石頭,布茹瑪汗就刻上“中國”二字包養網。她還親手埋下了10多萬塊帶著“中國”字樣的石包養塊,創造出56年無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包養守邊業績。布茹瑪汗說:“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每一塊石頭,就像熟悉我家抽屜里包養網的東西一樣。”
“這樣濃烈的愛國情,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鄉親們心中。”調研隊員梁垚說。
在包養山包養脈延綿、難見綠色的烏恰,包養網梁垚入戶走訪時見到一位柯包養網爾克孜族大媽,雖然大媽的眼睛幾乎看不到東西,但卻托人將“熱愛祖國”4個字工整地繡在了桌布上。
原來,這里的大多數人家日子過得都很艱難,孤身一人又有眼疾對大媽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后來有了扶貧政策,村里為大媽申請了低保戶和貧困戶,使她的生活有了保障。村里還包養網發展了畜牧產業,貧困戶有了分紅,住進了政府新修的房子。談起這些,大媽臉上洋溢著對現在生活的感恩和滿足。
宣講團成員趙志明搜集到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駐村幫包養網扶干部277.8萬名。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有662名基層扶貧干部在脫貧攻堅中獻出寶貴包養網的生命。5年來,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貧困發生率從2包養012年年末的10包養.2%,下降到2017年年末的3.1%。
“調研脫貧攻堅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國情教育課,而將調研所得搬上思政課堂,更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探索和嘗試,它能讓這樣的寶貴收獲影響和引導更多青年學子。”西安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閆團結說。
很多學生紛紛表示,包養“脫貧攻堅包養網是一場‘戰斗’,能在風華正茂的年包養紀參與或感知這場戰斗,得到磨練成長,是一種幸運。”這堂思政課包養也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了重任在肩,“未來,我們追求理想的道路會更加腳踏實地。”
< 1 包養網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