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尷尬
志愿者商店“開白條”
經過改進,龍門鄉政府看到王浩們努力的效果。他們將有經驗的志愿者留下,并分組走入一線為災民包養網提供心理援助、基礎醫療服務、電路防包養管道范等服務。
留下的志愿者組成9包養女人支隊伍,每支隊伍20余人,其中7支服務在一線,另外兩支給志愿者提供服務,比如安排志愿者的帳篷,后勤保障、食物來源聯系、勸返志愿者包養情婦等。包養網這些包養志愿者除了隊長是三天以上的志愿服務,大多數是志愿服務兩天。
但問題仍然會出現。包養網昨日,一支志愿隊伍的志愿者在入戶調查時發現,有的村物資奇缺,兩天沒有食物供給,一個人兩天才能分到一瓶水,有的嬰兒沒有奶粉。于是,有志愿者跑到商店“打白條”,拿出9000多包養網元物品分發給婦女和兒童,但并沒知會隊長或志愿者總指揮,直到小店老板找到王浩。
“他們的心是善意的,但會造成很大一個后果,這個資金誰來墊支?”王浩說,志愿者開的“白條”,老板以為代表的是政府行為。包養
最終,這個錢只能由閬包養甜心網中市志愿者協會墊付,王浩表包養app示很無奈,因為這個錢只能通過內部募捐解決。
“其實我包養網們的角色很尷尬,引導志愿者,不應由民間團體來做,而應有團委組織駐扎,但目前龍門鄉還沒看到當地團委的人來指導志愿者工作。”王浩表示,引導志愿者,民間團體會遇到協調問包養合約題,比如交通、物資、指揮等,有的志愿者不聽從安排,干了一會兒就跑進帳篷休息。
但王浩與閬中共青團委聯系后,對方甜心花園表示能幫助解決物資,卻暫時無法派人來接手現場志愿者指包養管道導工作。
一個嘗試
民間NGO“抱團”
地震當天,通過微信搭建起的“成都公益圈”救援平臺誕生,14家民間公益組織抱團組成“包養留言板成都公益組織420聯合救援隊”,截至昨日下午,已有近50家民間公益組織加入。他們在快速成長并發揮起“統領”作用。
其實,在汶川大地包養一個月價錢震時,就曾有一些民間組織試圖抱團,但最終不了了之。
“成都公益圈”對外聯絡部負責人、成都市科技新聞學會的張鳴說,她在汶川大地震時很慌亂,不知道該做什么,而這一次,加入成都公益圈后,她能根據分工做好自己的事。
成都公益包養網圈設有對外聯絡部、物資管理部、災情信息收集部等12個部門,每個部門都確定了專門負責人,并在群內公布聯絡方式,各公益組織定期召開協商會議,共享信息,分工協作。
發起人、成都云公益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周曉翔指出,信息不對稱造成大包養量物資堆積。“如何有效傳播信包養息,是大災害來臨前很嚴長期包養肅的話題,我們想創造民間NGO救災信息分享平臺,避免重復救災。”周曉翔指出,在包養俱樂部成都公益圈里,所有信息有專門的人核實,并每半天整包養網推薦理發布一次,各公益組織據此進行協商和分工。
“平臺協調民間救援力量,避免了無序救災。”張鳴指出。
這也引起一些基金會的關注。截至昨日,還有中國紅十字會、青基會、扶貧基金會等30家國內大型基金會和20家媒體加入平臺。而南都公益基金會在得知成都公益圈急需工作經費后,馬上撥款20萬元給予支持。
同樣,成都公益圈也得到當地政府包養一個月價錢部門的支持。周曉翔稱,共青團成都市委、成都市委宣傳部、成都市文明辦等部門一直在后方給予支持,比如進入災區需要的準入證等。
■ 觀點
政府民間協調不夠
國家行政學院應急管理培訓中心副教授李明:現在政府和民間力量之間是兩張皮,統一協調不夠。從目前搜集上來的消息看包養條件,民間的救包養價格援力量和公益組織、公司、個人大量涌入災區其實給救災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不包養妹能單單責怪這些公益組織的意包養網比較識不夠好,政府管理也存在欠缺。短期包養
最好的形態是救援物資和人員可有的放矢地投入到災區,民間救援力量有一個統一平臺調配。建議引入聯合國人道主義救援體制中的現場評估機制,這種對災難的初步評估也是目前我國政府應急體制中欠缺的部分。按照聯合國的救援體制,對于需要援助的災難區域會建立評估中心,快速對災區進行人員包養網車馬費傷亡、損失、物資需求等方面的評估。這些評估內容將為救援指揮提供一個決策支撐。評估數據在網絡共享,所有協調調動的包養網部門都可以看到。災區外圍會建立一個協調中包養網心,從而有效調配救援人員以及各地區所需物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