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S包養網站扶貧“滴灌”美好“黔”景 貴州省水利廳對口幫扶黃平縣側記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新華網貴陽10月26日電 “今年就要脫貧了,每戶將有6萬多元收入,作為黨員起到了帶頭作用,我包養很自豪。”44歲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大碾坊村村民黎加祥邊用水管向養殖池中注水邊說。他還介紹在“第一書記”幫助下在水塘上種植水培蔬菜的規劃。黎加祥家7口人,光靠種地,人均收入僅1300元左右;開始水產養殖后,變化翻天覆地。這巨大的變化,得從扶貧工作隊入駐后說起。

貴州省水利廳扶貧工作隊入駐后,籌集資金修筑了分洪溝渠和供水項目,引進社會投資。稻田根除了洪災,田壟間能安心養稻花魚,新建的輸水管路為大閘蟹提供了水源。黎加祥帶領合作包養網社的5戶建檔立卡貧包養困戶脫貧是貴州省精準扶貧過程和成果的縮影。

貴州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貧困戶們大多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脫貧進程中困難重重。但在水利扶貧干部的“精準滴灌”下,難啃的“貧困硬骨頭”包養網正被滴水穿石,長久以來積攢的貧困問題僅一年時間就有了明顯改善,全面小康的美好“黔”景看得見、摸得著。

省水利廳廳長王揚赴黃平包養縣谷隴鎮宣講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并調研極貧鄉鎮脫貧攻堅工作。

扶貧攻堅包養 水利爭先

基礎設施舊貌換新顏

貴州山清水秀,但巖溶山區蓄水保水難。黃平縣所在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區和烏蒙山區三大片區,是貴州水利設施最薄弱、生態環境最脆弱、貧困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黃平縣谷隴鎮就是因水致貧的典型。扶貧工作隊在充分了包養解縣情鄉情民情的基礎上,從組到包養網村、從村到鄉、從鄉到縣,層層理思路訂規劃,與黃平縣研究出臺了《黃平縣2016—2017年水利扶貧規劃》《黃平縣谷隴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根據規劃,谷隴鎮將新建青塘水庫攔河壩1座,供水量達361萬立方米,能解決谷隴集鎮及周邊村寨生活生產用包養網水不足的矛盾;配套新建的水窖和渠系包養網工程將進一步夯實當地的水利基礎設施。谷隴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指揮部聯絡員熊烈說:“到2020年全部項目實施完成后,能有效保障全鎮3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不返貧。”

產業支撐 各顯神通

授之以漁才長久有魚

脫貧致富關鍵靠產業支撐,能持續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才能為貧困戶帶來實包養網打實的長久收入。扶貧隊因地制宜,層層發力。幫助鄉鎮理清水利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強和發揮好農業種養殖結構規模效應,開展“大產業”;幫助各村集體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設施,發包養展特色“小產業”;在資金、技術上幫助貧困戶發展適宜項目,提高家庭經濟收入,解決脫貧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根據規定,駐村干部每月到聯系村工作時間不少于20天就合格,而且沒有業績考核。但看包養包養網貧困群眾艱難的生活,扶貧工作組的人馬不停蹄地了解各家情況,聯系資金和項目,通過‘私人訂制’讓他們盡早脫貧致富包養網。”駐派城溪村“第一書記”韋零說。

包養“第一書記”們用心給貧困戶無微不至的幫助。經濟學專業畢業的克麻村“第一書記”陳開軍有著自己獨到的眼光。“黔西南、黔包養東南州前幾年的楊梅和葡萄滯銷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已經和專供出口的公司簽訂了香菇收購協議,銷路不愁了。”他說,田地每年可以種植兩輪時令蔬菜和一輪香菇,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的幾千名師生也包養網為蔬菜找到了歸宿。

  “第一書記”在田間地頭開展包養農田水利項目論證。

扶貧既包養要立足長遠,又要解近渴,有些產業雖能帶來長期收益,但是見效時間太慢。“第一書記”們考慮周全,讓田里的農產品展開創收接力,銷售款一筆包養接著一筆。在大碾房村扶貧資金入股的獼猴桃田里,“第一書記”素坤邊除雜草邊說:“獼猴桃3年才能結果。我們在田里套種的何首烏,葉子在火鍋店特別暢銷,兩年生的何首烏也和制藥廠簽了收購合同,第三年獼猴桃就上市了。”

在“第一書記”們的帶動和幫助下,舊州鎮的服務業也方興未艾。谷隴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剛成立不久,這個以黨支部、種植大戶為骨干成立的公司,籌集扶貧資金和村民資金,利用青山綠水和原生態美食開展農家樂經營。“我們從村里的貧困戶中挑選管理人員、餐廳服務員和種植養殖人員,讓他們有穩定的收入,在家門口脫貧。”公司法定代表人、谷隴村支書趙其軍說。

為讓貧困戶們能“旱澇保收”,貴州省水利廳積極聯系城鎮的用工需求。8月25日下午,谷隴鎮定點包干脫貧攻堅指揮部會議室里分外熱鬧。“此次計劃招收55名生產工人和20名送水工。”貴陽北極熊水業一名工作人員說,“月薪3000元到5000元,簽訂勞動合同,購買社保,還免費提供住宿。”現場了解到,這家企業是貴州省水利廳主動聯系的,建包養檔立卡的貧困戶優先錄用。

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通過目標包養網明確的規劃方案和接地氣的扶貧舉措,為幫扶對象量身定制的“脫貧套餐”開始發力。據悉,今年年底谷隴鎮克麻村將率先脫貧。

精神扶貧 動力永存

扶得起還要立得穩

精準扶貧是場硬仗,也用做足軟功夫。2016年3月,“第一書記”陳開軍針對貧困戶楊志華家有勞力、無資金、無技術的境況,商定了“務工+種養殖包養網”的路子。但當地銀行用特惠貸支持時,楊志華變卦了,理由是怕還不上利息。陳開軍把市場前景、種植收益和風險規避等詳細說明,用附近的案例實地印證。經過幾輪思想工作,楊志華終于同意種藥材,并入股村集體企業參與分紅。去年年底,一家的年收入接近10萬元,順利脫貧。今年6月,他的新房已經建起,入戶路和院墻修繕一新。

身邊榜樣的力量更有說服力。城溪村2包養網9歲的大學生吳錦利用家鄉的綠色資源創業,蜜蜂和山地雞養殖已經成型,但蓋好的豬圈因啟動資金不足,得等其他項目回款后才能繼續開展養殖。“第一書記”韋零采用“村集體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合作模式,使用貴州省成立的極貧鄉鎮扶貧基金作為貧困戶的股金和吳錦合作,招收貧困戶務工。在韋零的及時幫扶下,吳錦吃下定心丸,堅定了擴大生產、搞多種經營的決心。

包養

  “第一書記”在田間與一位苗族婦女商談土地流轉。

扶貧必須從娃娃的教育抓起。“谷隴包養網村一個村干部剛反映村里11歲的孩子雷花妹沒能上學。”褲腿一身泥的素坤剛從田里回來又匆匆出發,在輟學兒童家里了解到,由于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她與奶奶相依為命,性格膽怯,經常上課途中突然跑出,不會講普通話,不認識包養網數字。經過多方協調,學校作出承諾,雷花妹可以從一年級讀起。素坤又聯系她的家長回來陪讀一段時間,進行疏導和陪伴。

“從去年10月貴州省水利廳對口幫扶谷隴鎮以來,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包養網口已從2.5萬人下降至1.9萬人,‘第一書記’包養們帶領村民們攻堅克難,咬住‘貧困硬骨頭’不放松,取得了實打實的效果。”熊烈介紹。(張佳鑫 王偉康 王凡)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