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一村一社一產業”為精準扶貧探路_中國扶貧S包養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白河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秦巴山區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截至2015年底,全縣尚有74個貧困村、4.2萬貧困人口。面對縣情實際,該縣按照“一村一社一產業,一業為主,多業補充”的產業扶貧思路,采取企村結對幫扶、能人返鄉創業帶動、合作社引領等舉措,立足每個貧困村至少培育一個專業合作社,一個致富產業,積極探索具有白河特色的包養網產業扶貧路徑,不僅有效帶動包養了貧困戶發展致富產業,也為貧困群眾穩步脫貧奠定了基包養礎。
  企村結對幫扶 讓脫貧致富有奔頭包養
  茅坪鎮紅征村,包養網白河縣首批企村結對幫扶的貧困村之一,作為該村“幫扶對子”的陜西塏博實包養網業發展有限包養公司,自去年底年產3000噸的杏鮑菇項目建成投產后,先后吸納紅征村100余名貧困戶在企業就業。
  “多虧企業的幫扶,讓我對今后脫貧充滿了希望,也有了奔頭。”紅征村2組貧困戶葉祥兵家有4口人,媳婦因常年有病,生活舉步維艱,且兩個孩子都還在上學。去年,陜西塏博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不僅安排他在企業就業,月工資2800元,還每年資助他家1萬元,確保他兩個孩子能穩定就學。2016年,該公司通過勞動用工、捐資助學、社會救濟等方式,提供就近就業崗位100余個,救助孤寡老人及特困戶47人、貧困學生20余名,資助資金達十余萬元。
  倉上鎮槐坪村的春蕾公司,去年流轉土地200余畝,以訂單回收、勞務用工、收購野生香椿籽等多種帶動方式,共計帶動貧困農戶103戶,戶均實現收入2萬余元,實現了企農雙贏。
  為確保企業幫扶貧困村精準脫貧活動順利開展,該縣工商聯、縣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去年初就下發了《重點企業幫扶貧困村精準脫貧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積極為村企結對牽線搭橋。縣脫貧辦和相關單位、鎮村兩級政府,也積極為企業幫扶提供便利條件。
  “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所在,企村結對幫扶,讓我們在產業扶貧、擴大就業、促進增收方面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新景象。”白河縣縣長李全成表示,該縣充分發揮返鄉工商企業等帶動作用,既為無法離鄉的貧困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也解決了幫扶企業招工、用工難的問題,實現農戶與公司發展共贏。2016年以來,全縣包養網共有45個企業、11個商會結對幫扶貧困群眾達22包養18人。
  能人返鄉創業 萬余群眾就近就業
  白河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縣,每年有不少外出務工能人帶回資本返鄉創業。為了讓返鄉創業者更有底氣,該縣出臺創業促就包養業扶持、獎補認定等辦法,縣財政設立400萬元創業就業專項資金,包養網整合資金500萬元,從項目、資金、場地、服務等方面對返鄉創業工作給予支持幫助。同時縣上鼓勵發展合作組織,按照“能人+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做活傳統產業、培育新型產業,回報家鄉父老,共同走出一條致富路。
  該縣倉上鎮天寶村,如今農民下山進社區,企業上山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而這一切的變化,源于該村返鄉創業能人劉和興創辦的白河縣興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先后流轉村民土地600余畝,投資1億多元,建立起“天寶現代農業園區”,帶動了周邊350多名群眾就業。
  天寶村3組貧困戶許立成,包養過去靠著10畝瘠薄的土地養活全家4口人,生活異常艱難。自從搬到了山下的裴家社區,住上了125平方米的樓房,流轉土地收入加上有關政策補貼,自己不但沒掏一分錢,興達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還倒找了1萬多元。包養網包養網去土地的許立成,當年便在園區打工,年收入達到5萬元,老伴在園區養豬場當養殖工人,每月收入2200元,兒子曾在外地打工,今年也來到公司養殖場上班,通過培訓成了技術員,每月工資4500元。
  據統計,2016年,白河縣新增創業主體1860個,帶動1萬余人就近就業脫貧,年人均增收萬元以上。有2500余名農民工“歸巢”創業,全縣工商企業、農業園區、家庭農場7包養網0%包養以上都是返鄉人才創辦的。
  專業合作社引領 產業實現全覆蓋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為了提升干部組織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該縣鼓勵支持他們發展專業合作社包養網,按照“村級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帶領群眾謀求脫貧致富包養網之路。
  包養網黃治貴是土生土長的卡子鎮倉房村人,是一個擁有近千萬元的煤老板。在回鄉創業的號召下,黃治貴回到家鄉,在倉房村投資創辦了茶葉專業合作社,按照“平等、協商、自包養愿、有償”的原則,他將村上100多戶貧困戶2800多畝山地以土地流轉的形式,入股到合作包養社,由合作社負責茶園基地包養建設,入社會員負責茶園種植管護,待茶園投產后,合作社以市場價回收鮮茶,如低于市場價仍然按合同價回收。
  如今,很多在家貧困戶包養網在茶園采茶,一天能收入100多元,加上流轉金,年人均收入有的高達8000多元,讓很多常年在外務工的年輕人返鄉,當上了不出門就能賺錢的“產業工人”。在黃治貴包養的帶包養網領下,卡子鎮倉房村發展新舊茶園3280畝,達到戶均10畝包養茶,人均3畝茶,實現了“一村一包養網品”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全村63戶貧困戶脫貧。并帶動周邊3個村新發展密植茶園6000余畝,改造老茶園3000余畝,很多從茶園中得到收益的貧困戶8包養0%以上從山上搬到了山下,住到包養農村社區,生產生活條件發包養網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縣共有4000名干部下鄉與5000戶貧困群眾結上了幫扶對子,9045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共流轉農村土地面積10萬余畝,建成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45家,發展規模化茶葉、核桃、魔芋等主導產業14.8萬畝。培育了56個現代農業園區,累計完成投資9.95億元。發展各類產業專業村96個,涉及種植、養殖、加工、林果、旅游等領域,產業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