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昌1月30日電(通訊員 許瑋 王夢瑤)洞下村是省級“十三五”規劃扶持貧困村,距離靖包養網安縣西南部80公里,是該縣最邊遠的山村,地理位置偏僻,自然資源包養網匱乏。2016年底,隨著精準扶貧的一聲號角,宜春地稅精準扶貧工作隊進駐洞下村,小山村熱鬧起來了,脫貧攻堅戰就此打響。
走遍村里的田間地頭 摸清貧困戶家底
胡志勇是宜春市地稅局副調研員,也是扶貧工作隊隊長,他與駐村第一書記夏鵬,隊員王玲、彭承盛租住在村民家中。400多個日日夜夜,扶貧隊員早已走遍了洞下村的山山水水、田間地頭。
他們初到洞下村的時候,正是深山里的寒冬季節,屋檐和樹梢上的冰掛足有一尺多長。隊員們每天起早貪黑,很短的時間內便對洞下村的村級經濟、村民收入等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記錄了一本厚厚扶貧工作日記中。特別是48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早已經深深刻在隊員們的腦海里。基礎差、底子薄、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洞下包養網村的“家底”,讓扶貧工作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一邊向宜春市地稅局和縣委縣政府反映情況,一邊以問題為導向,精準對標施策,盡心竭力幫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
為迅速打開工包養網作局面,扶貧工作隊牽頭部分地稅干部,積極開展“小康路上不掉隊,我在包養網深包養山有遠親”的幫扶結對活動,發動各方捐款捐物,解決貧困戶燃眉之急,為貧困戶送去慰問金以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為殘疾貧困戶鄭均紅送去輪椅和棉被,為十二名困包養難黨員送去慰問金6500元,為患癌貧困戶家屬組織捐款5包養千余元包養,并出資2萬元幫助一名貧困戶大學生完成學業。
急貧困戶所急 將扶貧工作做到實處
洞下村茶坪組位于九嶺山區腹地,扶貧工作隊在茶坪組走訪調研時,村民黎善秀反映包養網茶坪組一直都未接通自來水,村民飲水全靠村里的天然水源和自家水井。回到村部,扶貧工作隊立即找到村干部商量解決方案,并將包養茶坪組村民潔凈飲水問題列入年度包養幫扶重點項目。
說干就干!工作隊在查閱了相關文件后提議村委,可以向水務部門申請國家專項扶持資金。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扶貧工作隊的不懈努力下,3個月后,茶坪組336人終于如愿用上了自來水。黎善秀打開家中的自來水龍頭,高興地說:“從今天起,大家都能用上干凈方便的自來水了!包養網”村民們看到潔凈的自來水滾滾流出,都十分激動,不約而同拍手叫好,而扶貧工作隊隊員們笑得比村民還開心。
洞下村的條件艱苦,不僅體現在交通不便、物資匱乏,還因其地處深山,自然災害時常發生。2017年7月的一天凌晨,扶貧工作隊隊員被一陣電話鈴聲驚醒,電話中洞下村村支書余南輝焦急地說:“山上暴雨引發山洪,沖毀了變壓器,村里包養大面積停電,防汛工作也受到影響。”掛斷電話后,隊員們立刻趕往電力搶修現場洞下村廖家組,和村干部一起疏散群眾、維持秩序,直到上午10點才回到包養村里。稍作休息后,工作隊便開始察看貧困戶房屋受損情況,就在這時,洞下村唯一出村公路發生山體塌方。隊員們又立刻趕到事發現場,冒著隨時可能再次塌方的危險,用雙手搬運路面的石塊和泥土。汗水浸包養透了衣服,雙手也被石塊割破,但沒有人喊包養累,更沒有人退縮。經過近兩個小時的奮戰,路終于通了。當大包養網家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村里時,已是晚上7點。
產業扶貧拔窮根 合作社分紅更有“獲得感”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扶貧工作隊隊員深知,一味地捐錢捐物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洞下村的貧困現狀。于是,市、縣兩局與洞下村兩委共同制定了扶貧方案包養網,將產業扶貧包養確定為脫貧致富的主攻方向。市、縣兩局共投入幫扶資金30余萬元,建立了洞下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根據當地山區氣包養網候特點,將青錢柳茶種植、石蛙養殖和高山綠茶種植作為產業發展的重點項包養網目。
合作社以“生態農業合作社+貧困戶”方式運作,貧困戶即可獲得收益分紅入股,平常參加合作社勞動可取得工資。為探究青錢柳種植的可行性,扶貧工作隊邀請相關專家前往洞下村,實地考察當地氣候包養、地質、地貌、土壤等地理因素,并為每戶發放青錢柳種植須知,安排專人為種植工人包養答疑解惑。5月是青錢柳的花期,漫山連珠形的青錢柳花競相開放,長勢喜人。2017年,合作社共栽種青錢柳60畝,收獲成品青錢柳茶300多斤,每斤售價400元。當年1包養1月,洞下村生態合作社舉辦首次分紅大會,將包養網掙得的“第一桶金”按股為貧困戶分紅,全村48戶貧困戶共分得紅利48000元,讓貧困戶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精準扶貧的“獲得感”。此外,扶貧工作隊還為貧困戶發放雞苗960只,完成石蛙養殖基地建設包養網一期工程。產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市、縣兩局便通過洞下村“郵樂購”電商平臺,幫助村民宣傳造勢、拓寬銷路,實現銷售額8萬余元。
一路走來,他們并不孤單,在他們的影響和帶領下,許許多多地稅系統的干部職工也自發行動起來,有發高燒依然堅守工作崗位的扶貧工作隊隊員彭承盛,自費給貧困戶買棉被的錢包養芳平,為及包養網時幫助貧困戶凌晨趕往洞下村的劉尚偉,主動協調幫助貧困戶孩子到縣城上學的熊熙,號召包養網親朋好友為貧困戶捐冬衣的鐘有娥等等。如今,每走進一戶貧困戶家中,都會聽到許多感人的故事……(完)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