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名山大川,人均不到六分地,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縣,這是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擁有的資源。
當下,包養湖北正以強縣工程為抓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孝感市委書記胡玖明提出,“云夢要以城鄉融合發展為目標,建設田園城市。”突破資包養源瓶頸謀發展,也為江漢平原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方寸之間見包養天地,細微之處有乾坤。“要努力做到一寸土地不空、一個勞動力不閑、一方田園不荒,為鄉村振興調出最好的底色。”云夢縣委書記高文峰說。
底色好,鄉村振興成色才足。一子落,全局活。日前,記者走進云夢縣,探訪了多個鄉鎮,只見一個個小村莊綻放出別樣面孔,提供出意料之外的價值。
錢糧矛盾怎么破——
村上辦農校,田間推技術包養網
江漢平原多是沖積型平原,這里的人們習包養慣在水田秋冬種油菜,春夏種水稻,云夢也不例外。油菜養地,糧食產量有保證,但是種地農民收入如何提高呢?關鍵還得靠科技!科技到田的難點在于“最后一公里”如何突破。
云夢縣胡金店鎮合心村的現代化農民培訓基地給了我們啟示。
在云夢縣委、縣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合心村引進種田能手顧澤生,成立合作社,依托云夢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與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孝感市農科院達成戰略合作,配齊師資力量,建起了集產學研于一體的培訓基地。
學校辦在村里,真正實現了農業技術培訓與田頭現場實踐相結合。合心村成為全省唯一的板藍根油菜種植基地。板藍根油菜由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歷時16年培育包養網而成,既可以作為蔬菜食用,也可以收獲油菜籽,營養比油菜更豐富,還有抗病毒、消炎降火作用,市場價值大。而產業開發的難點在種植技術和收割技術。
正是憑借“學校訓+田間學”的方法,今年500畝板藍根油菜全部豐產豐收,“板藍根油菜+糧食”的種植模式在胡金店鎮將擴至2000畝以上。合心村黨支部書記王兵算了一筆賬,去年村里種了500畝板藍根油菜,全季包養采摘菜薹5茬,畝產達4000斤,訂單回收價4元/斤,今年5月中旬又收獲菜籽,畝產30包養網0斤,訂單回收價每斤5元,秸包養稈經收割粉碎壓塊后按每畝1000元予以回收,“油菜是養地作物,有利于下茬糧食作物生長。這樣算下來,每畝純收入至少1.3萬元。”包養王兵說。
賺了吆喝,沒賺錢怎么辦——
工夫在“花”外
當包養網前,為了激活鄉村旅游資源,挖掘鄉村生態價值,各種賞花游輪番上演。初衷很好,但一些地方卻陷入賺了吆喝、賺不到錢包養的尷尬。來看的人很多,但是看了就走了,村民賺了吆喝沒賺錢,留下的垃圾還要去處理,甚至賠本賺吆喝。怎么辦?
有流量,更要有消費場景。“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將流量變現,讓游客到村里來,購買包養網農產品,實現老百姓在家門口賺錢。”高文峰提出,把農業生產基地建成觀光旅游基地,把村灣建成游客與村民互動的場所,這樣包養網才能把市場引到家門口包養。
消費場景不是簡單地建幾個餐館或商店,關鍵要包養網在特色上下工夫。胡金店鎮合心村、盛砦村以油菜花聞名,于是圍繞油菜這一主題,村里把油榨坊變成手工坊賣菜油。村里建起了幸福食堂,游客來了可以現場品嘗菜油、菜薹,平時也可以方便村里行動不便的老人就餐。
沒有花的村莊也能開發出自己的“花香”。云夢縣伍洛鎮三湖村原是一個很普通的傳統村落,沒有特色資源稟賦,但現在四季游客不斷。“四季皆春色,因為工夫在‘花’外。”云夢縣委副書記尹亮一語中的。
夏日里,走進三湖村,整潔的道路兩旁格桑花開得正艷,看似普通的農屋里,隱藏著一個個匠心獨具的店鋪,有“網紅”染坊包養網、鄉土餐廳、生態民宿還有淡雅的咖啡屋……“游客來了,會留下來喝杯咖啡、吃餐飯,有的還會住上幾天。”村里楚楚咖啡館主理人趙翠云說。吸引趙翠云來村里的,是一眼初見的鄉愁韻味。流量變現,正是緣于鄉愁元素和田園風光的有機融合。
流量變現后,村民不出村就能輕松就業。37歲的三湖村村民萬勇今年和愛人在村里開起了便利店,月收入包養網不比外出打工差,還不用忍受常年外出務工思鄉想家的苦。
一畝菜能做多大產業——
小菜園也有大作為
蔬菜是云夢的傳統農業產業,人多地少激發出這里蓬勃的市場開拓意識和創新活力。一畝菜在這里,演繹出各種可能。
菜園變公園,這不是規劃,是在云夢的生動實踐。云夢縣隔蒲潭鎮深港村包養網是遠近聞名的蔬菜基包養地,西藍花、特色花生、南瓜、冬瓜等應有包養網盡有。蔬菜種植大戶也特別善于創新包養思路開拓市場,蔬菜大戶劉四田聯合全縣9家農業企業,組建了蔬菜聯合社,依托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等科研力量,將蔬菜基地變成了蔬菜主題公園。基地建起采摘長廊、觀光走廊,長廊兩邊是高新農業科技產業園,生長著各色各樣的蔬菜新品種,既引領示范帶動包養網周邊鄰村打造綠色蔬菜品牌,還成了眾多小學生的農學實踐田。每年游客如織,菜的價值也翻倍增長。
城郊荒地變共享菜園,落后村成“網紅”打卡點。云夢縣城關鎮鐵西片區的村子過去因為鐵路相隔、唯一通往城中的涵洞堵塞,導致交通不便漸漸落后,很多菜園無人耕種。這兩年,城關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貫通涵洞、延伸刷黑道路,從縣城到鐵西片區的村子只要十幾分鐘車程。交通便利了,城關鎮引導村里將荒的菜地劃分成小地塊,改造成共享菜園,11包養畝地拆分成240份小菜園,一上市便被搶租一空。“130位市民認租,每畝菜園價值翻了近10倍。”城關鎮黨委副書記孫劍波說。流量來了,市場主體也順勢而為,在鐵西片區建成田園露營餐廳,很快,昔日落后村成了“網紅”打卡點。
走在云夢包養,人們不時會發現眾多餐飲大咖的身影。沒錯,這里還是眾多知名餐飲企業的凈菜配送地。“我們這個凈菜加工園占地面積不到7畝地,但可以創造3000多萬元年產值。”專攻凈菜市場的云夢良綠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夏以良頗為自豪,“每天來這里清洗、分切、包裝的村民有60多位,每年可獲得近3萬元務工收入。”凈菜市場看著不起眼,但這個細分賽道卻蘊含著巨大商機。凈菜加工園與大米先生、海底撈包養網等連鎖餐飲公司建立深度合作,打通了蔬菜從田間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云夢作為南菜北運集散地包養網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
臭水溝也能成美景——
觀念一轉天地寬
在人多地少的平原推動鄉村振興,離不開繡花功夫。穿行云夢鄉村,昔日小小的臭水溝也“織”出了繁花似錦,久看不厭,這種變化在云夢縣下辛店鎮尤為明顯。
下了高速進入云夢最南端的鄉鎮下辛店鎮,曾經迎面而來的就是幾條臭水溝,多年垃圾成堆、蒼蠅亂飛,鎮里的干部四處招商經常碰壁。
轉折起始于4年前武漢大學一群博士的生態考察,“我們發現這里是一個被垃圾掩埋的很好的濕地資源。”武漢大學博士肖克炎和隊友看到后,立刻向鎮里提議,“把這些臭水溝連同周邊垃圾場都流轉給我們種花種草,每畝租金800元,村民還可以來打工掙錢。”聽到這個提議,鎮里的干部都不敢相信,“臭水溝能不能種活都難說,何談賺錢?我們都覺得搞不長。”曾負責鎮里招商事務的下辛店鎮人大主席李清明坦言。
但是一年后,這里水清岸綠、花開滿池,不時蝴蝶紛飛、野鳥棲息,還成為武漢等周邊城市湖泊河道生態修復所需水生植物種苗供應地。
“以農業為基礎,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包養發展種(養)加銷一體化,實現縱向融合;通過拓展多元價值,發展農文旅多種業態,實現橫向融合。”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蔣星華表示,也是以云夢為試點,為全省探索出聯農帶農、實現利益融合、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
氣蒸云夢澤,沃野綻新顏。在一針一線的精心編織中,一片意境悠遠的和美鄉村畫廊,一方魚米飄香的富庶家園在云夢徐徐舒卷開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