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凝聚力量、主動作為,全國工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工會扶貧,交出精彩答卷
全國勞模溫曉紅的辦公室里掛著一頂草帽,這頂草帽陪著她去過很多田間地頭,見過很多貧困百姓。她是福建省喜浪農業公司的包養網心得總經理,秉持著讓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吃上健康大米”的扶貧初心,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建立起與幫扶對象利益緊密關聯的長效機制。
趁著假期,青海學生索南多杰進入江蘇無錫惠山區的一家企業鍛煉,不僅賺錢補貼家用,還能增長見識。父母早年去世,由舅舅撫養長大的索南多杰,是當地職業學校的大一新生。他有機會從青海到江蘇勤工儉學,源自惠山區總工會于2014年啟動實施的“關愛·圓夢”工程,如今這項民生工程已融入東西部協作精準扶貧大局,惠及多名寒門學子。
日前,由全國總工會扶貧工作領導小組主辦,全總勞動和經濟工作部、全總宣傳教育部、工人日報社共同承辦的“講扶貧故事 展工會風采”全國工會扶貧短視頻故事展示活動,包養網結束展示與投票環節。在參展的89部作品中,溫曉紅“一粒米的力量”帶領百姓脫貧致富、惠山區總助力貧困學子“圓夢”的故事,包養網dcard都是中國工會扶貧圖景里的精彩篇章。
在脫貧攻堅的壯闊歷程中,有千千萬萬奮斗者的智慧和汗水,有無數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故事。工會人,寫就了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定點扶貧 成效顯著
國家級貧困縣山西省和順縣、壺關縣,是全總定點扶貧縣,分別于2018年、2019年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全總連翹”“全總香菇”等扶貧名片,“和順肉牛”“火麻種植包養”等特色產業已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通過加大幫扶力度、發展扶貧產業、幫助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以及積極開展黨建扶包養妹貧活動,助推定點扶貧縣如期完成脫貧任務,是全總將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凝聚力量、主動作為、真抓實干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全總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王東明多次對工會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專程趕到定點扶貧縣調研指導。全總黨組書包養俱樂部記、副主席、書記包養網處第一書記包養李玉賦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堅持高位推動,精心研究部包養軟體署,統籌抓好工會系統脫貧攻堅和全總定點扶貧工作。
“扶貧就是一盞燈,燈光亮一點,貧困面就小一點。我們工作做得再多一些,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就更好一些。”這樣的扶貧理念,猶如接力棒傳遞給一批又一批全總包養網扶貧隊。
扶真貧、真扶貧。近5年來,全總累計為和順、壺關定點扶貧縣投入5000多萬元幫扶資金,選派21名干部掛職扶貧。同時,動員各類資源、各方力量,組織實施黨包養意思建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200多個幫扶包養項目,取得包養合約顯著成效。當地百姓由衷贊嘆:“來了全總扶貧隊,貧困群眾得實惠。”
工會作為 精準聚焦
離家不能顧家,回家不能養家,是不少貧困地區百姓面臨的兩甜心花園難問題。楊彩紅就曾為此苦惱過。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是“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當地貧困戶楊彩紅和丈夫由于學歷低,沒有技術,始終沒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讓她的外出打工計劃一包養app拖再拖。
如今,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讓楊彩紅的難題得到解決。
不過,走進工廠,僅是脫貧致富的第一步,還得有技術。通過不斷參加培包養訓和技能比武,楊彩紅成了一名小組長,負責把控產品質量。
像楊彩紅在家門口就業顧家包養女人養家的故事,在臨夏州越來越普遍,這背后離不開福建廈門與甘肅臨夏兩地工會的努力,兩地工會發揮各自優勢,開設扶貧車間并進行技能大賽。
東西部工會資源對接,解包養留言板決了脫貧攻堅中的很多難題。他們在產業包養網合作、勞務協作、包養人才支援、資金支持、消費扶貧等方面,進行了廣泛銜接,大批的西部貧困家庭得以脫貧。包養網
擺脫貧困需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展現工會作為,各級工會發揮智慧、精準聚焦,推出一項又一項可操作、有特色、有成效的工作舉措,并積極推動各項措施落地生根。
助力“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推進工會東西部扶貧協作、實施消費扶貧、在貧困地區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加強貧困地區基層工會組建和服務陣地建設、強化貧困群眾就業創業幫扶、開展志愿助力脫貧攻堅……
工會的諸多扶貧舉措,在89個“講扶貧故事 展工會風采”全國工會扶貧包養短視頻故事中都能找到真實的注腳。無數工會扶貧干部在“精包養網”字上下功夫、包養網在“準”字上謀實招,用苦樂自知的“辛苦指數”,換來寫在群眾臉上的“幸福指數”。
實現愿景 使命在肩
云南魯甸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是云南包養昭通市重點打造的一個跨縣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到今年8月,有3.6萬名周邊包養貧困群眾已陸續遷入該安置點,開啟了全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深度貧困地區老百姓擺脫貧困的第一步。在安置點建設工程中,昭通市總工會聯合安置點建筑公司,開設幫扶夜校,為當地貧困群眾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和包養網就業崗位。經過培訓,技術“小白”成長為優秀的建筑工人。在此基礎上,工會組織還開展勞動競賽,提升工程進度和質量,提高工人們的技能水平。
當貧困群眾完成易地扶貧包養網搬遷后,“后半篇章”就是如何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貴州省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在全省建設了842個安置區。工會在安置點上為貧困群眾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援助、生活救包養網包養條件助、助學幫扶,幫助他們融入“新生活”,成為“新市民”。
在展示的工會扶貧故事中,貴州畢節市總工會的做法是在全市132個易地扶貧安置點實現工會組織全覆蓋,夯實基層根基,提升助力脫貧攻堅能力;開展創業就業培訓,通過打造“工匠場”、實施“惠工貸”等,幫助了近萬名群眾創業就業。
在像云南、貴州這樣的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故事依舊在上演,處處都能見到工會干部的身影。
擺脫貧困,實現小康,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
今天的中國,包養俱樂部正在書寫“最成包養行情功的脫貧故事”,工會干部和廣大職工是投身其中的書寫者。全國總工會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確保了工會組織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愿景正在一點一滴通過努力變為現實。中國工會人使命在肩,步履鏗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