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艾甫,一名退休的普通干部,他的家鄉左權縣,是全國著名的包養妹革命老區,抗戰期間,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一大批抗日精英匯集于此,領導指揮華北抗日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2009年,王艾甫同志用包養俱樂部收藏來的3千余件抗戰藏品,在左權縣城區一個叫西關村的地方創辦了“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從此,王艾甫把它作為義務開展國防教育的主陣地,講述著左權人民群眾參軍、參戰、支前,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的犧牲和貢獻。
遼縣抗戰紀念館
傾囊不悔收藏遼縣抗戰珍品
今年77歲的王艾甫是山西省收藏協會會長、山西省檢察院普通退休干部、左權縣西關村人。他18歲入伍,1967年隨部隊出國參加援越抗美,1971年,又出國援老抗美作戰。1981年從部隊轉業。20余年的軍旅生涯中親眼目睹過戰友犧牲在自己身邊,刻骨銘心地感受過軍人的崇高和死亡的沉重。
抗戰期間,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一二九師等150多個黨政軍學商機關單位在左權縣駐扎五年之久。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一大批抗日精英匯集于此,領導和指揮華北抗日軍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斗爭。日本鬼子的罪行,左權人民為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令王艾甫刻骨銘心。王艾甫記得有一次西關村讓村民3天時間交齊480斤鐵,到時間竟然多出了許多斤,因為老百姓砸鍋當鐵也要支持抗日。當時全縣僅有7萬甜心寶貝包養網人,包養價格就有1萬人犧牲在抗戰、支前的戰場上。
為參觀見學的部隊官兵講解
正是家鄉特有的抗戰歷史積淀和他本人難以割舍的軍人情結,激勵滋養他走上了一輩子傾囊收藏的人生之路。50多年來,就是再苦再難,王艾甫的收藏都沒有停止過,他省吃儉用,戒掉了煙酒,每個月的工資除了維持基本生活外幾乎都用在了收藏上,時間長了,足跡遍及10多包養管道個省市包養網VIP,千余個村莊,走訪上萬農戶。
抗戰藏品傳承民族精神
在收藏界,一直以來有兩種收藏觀,一種是待增值;一種是放進展館,讓更多的人看到并從中受到包養金額教育、增長知識,王艾甫顯然是后者。
平日里王老每得到一件藏品都會高興好一陣子,為求得一件滿意的物品,他不惜高價購買或實物交換。積攢的多了,他就把建展館看作是自己一生要實現的最重要夢想,是自己精神家園的物化和生命意義的凝聚。他說:“我收藏的這些藏品大部分來自左權,一定要留在左權,讓左權人看到、全民共享,”
2006年,王艾甫開始策劃在家鄉開一個紀實館,西關村村委主任宋國華得知王老的心愿后,幫他在西關村頭找到了一個明清風格的古建筑院。小院早已破舊不堪,王艾甫利用3年時間,自籌10余萬元進行了全面修繕,又對藏品持續增添、篩選、整理、編排,最后將紀念館定名為“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
王艾甫為參觀者講解館藏史料。
山西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參觀展館
展館內所陳展的藏品多為當年遼縣抗戰的實物、圖片和文字資料。一件件藏品靜靜地陳列在展柜里,無聲地訴說著頑強的遼縣人民抗擊侵略者的艱難、勇敢和智慧,披露著當年日本侵華戰爭的一幕又一幕罪行。全院展覽面積430余平方米,包養網VIP共設5個展館,分“國恥警示”、“抗戰理論”、“根據地創建”、“民主法治”、“抗戰文化”、“國際友誼”、“參軍參戰”、“魚水深情”、“抗戰武器”、“抗戰勝利”、“英烈永垂”、“群眾路線”12個專題。包養網從1937年7月7日第一輯至1945年共80冊的《支那畫報》,到八路軍黨、政、軍包養網ppt社會團體駐遼縣5年間的史實資料;從抗戰包養金額時太行山成立的第一支抗日民兵武裝——西河頭民兵自衛團的資包養行情料記載,到當年遼縣人民交軍包養網糧、軍鞋、鋼鐵、電桿的收據,王艾甫對一批批參觀者一一講解,不厭其煩。在他心中藏品中一個個真實的人物,一件件真實的故事,與左權縣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都傳承著當時遼縣人民不屈而包養價格ptt執著的抗戰精神,這種精神恰恰是今天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
做社會財富的守護者
王艾甫老人多次講到,“一個人的財富最終是社會包養意思的,現在我只是社會財富的暫時守護者。”他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藏品,看作是自己履行社會包養網責任的一種象征包養。
幾十年來,王艾甫不斷向社會捐贈文物和文字資料,并包養網推薦多次利用手頭藏品到各地義務舉辦公益文化活動和國防教育主題展覽。1989年,太原錢幣展覽館成立,王艾甫捐贈了數枚極其珍貴的古錢幣;1990年,太原文物部門恢復國民師范陳列館,王艾甫又拿出自己收藏多年的200冊相關資料、書本、賬冊,其中不少被專家評為一級文物;同年,他又將自己精心收藏的21枚珍貴古錢幣無償捐給國家錢幣博物館,其中“咸豐十寶元雕母錢”全國僅此一枚,“戰國方足同字幣”全國也僅發現兩枚,另一枚保存于上海博物館。2007年,王艾甫又向左權縣西關村捐贈25000冊圖書,幫助村里開了圖書閱覽室。
然而,在王艾包養價格甫收藏過程中,最令他難忘的是1996年,他在太原南宮舊貨市場無意中發現了四大本“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和84份未發出的陣亡通知書。當時,王艾甫就意識到了這份資料的份量,找朋友湊了3000元買下。朋友對高價買一堆“死人名單”很不理解,說他是“神經病”,可王艾甫說。卻如獲至寶。經過向省軍區相關包養網部門求證、向參加過太原戰役的老兵核實,王艾甫開啟了為烈士尋親的征程……從1996年開始,一尋就是十幾年。足跡踏遍了全國十幾個省市,總里程達30多萬公里。直包養管道到今天,王艾甫已為86名陣亡的將士找到了他們的親人、為他們親人找到了烈士的墓地;讓烈士魂歸故里,讓烈士的親人了卻了幾十年尋找親人的心愿。
為湖南省孟慶宇烈士找到親屬
王艾甫為烈士尋親的事跡感動著人們,同時他也贏得了應有的榮譽:2006年被評為上海“真情.和諧年包養網度人物”、“山西十大新聞人物”;2007年被中宣部、國家教育部、國家包養留言板國防教育辦公室評為“全包養民國防教育先進個人”,并入圍“感動中國”候選人;2009年再度成為CCTV“感動中國”候選人;201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正義人物”、“感動山西十大人物”。遼縣抗戰紀包養網實館被山西省國防教育委員會、晉中市國防教育委員會、左權縣人民政府分別命名包養網單次為“山西省國防教育活動中心”、“晉中市國防教育活動中心”和“縣級國防教育基地”。2008年,著名導演馮小剛根據他的尋親故事改編成《集結號》搬上了銀屏。2009年,著名導演雷獻禾又將尋親故事改編成32集電視劇《七十七封陣亡通知書》獻給全國觀眾。
對此,王老卻顯得很淡然。王艾甫這樣說:“我對這個時代充滿感恩之情,收藏不是目的,關鍵是讓這些藏品發揮其作用,讓藏品成為增強國民憂患意識和發奮圖強的精神食糧,更重要的是表達一種最強烈的祝愿:社會和諧、永保和平!”
2014年,王艾甫又做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將遼縣抗戰紀實館無償捐獻給社會,由縣政府統一保管。“我年紀大了,把這些藏品交給政府、交給社會,即使有一天我走了,我也能安心,這也是包養我最后的一樁心愿。”王艾甫說。
2017年5月23日,左權縣政府、左權縣人武部為王艾甫同志舉行了“遼縣抗日戰爭紀念館”整體捐贈儀式,王老將抗戰文獻資料11224份(幅),實物2577件(個),固定資產1132件及整座院落無償移交給政府,再一次用實際行動表現了一位老兵的家國情懷。現在,被聘為“名譽館長”王包養俱樂部艾甫老人每天依然拄著拐杖,為前來參觀學習的人們不厭包養價格ptt其煩地講解、述說著那段不容忘卻的歷史。
“只要沒倒下,我就要向社會、向年輕人講好我們左權人民的抗包養網dcard日斗爭歷史,讓后人不要忘了我們中華民短期包養族經歷過的苦難和斗爭。”王艾甫說。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