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90后”鄉扶貧干部王濤S包養網:身兼六職記錄”愚公移山”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王包養網濤在一戶易地扶貧搬遷受益者家中采訪

踏上湖北竹山縣的山路,撲面而來的九曲回環仿佛沒有盡頭。漫山遍野的蔥翠茶園、庸派白墻小樓和出沒在山間包養的土屋,幾種色彩交織成寫意筆觸,勾勒出這片秦巴山區的扶貧戰況,仿佛講述著封閉與出路的沖突。

一年多前,25歲的王包養網濤攀過這條山路,來到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最西部的竹坪鄉。他站在寫著“鄂陜明珠”四字的鄉政府樓前,為新崗位激動的同時,也為這里的偏遠和秀麗感到包養雙重意外。

從那天包養起,這個理工科出身的男包養網孩、曾經的“省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用130余篇新聞報道,把這個鄉鎮開展扶貧事業的動作與軌跡,一點點描繪了下來。

“我的日常工作很普通,”初冬的鄉間,手持相機的王濤步伐輕快地在小道上引路,“竹坪是全縣扶貧攻堅的主戰場,開展精準扶貧后有很多變化。我就是想把這些變化記下來、傳出去。”

這位擔任鄉扶貧攻堅辦副主任剛9個多月的“90后”,對記者笑出一臉機靈和神氣:“你們來了不會后悔的”。包養網

“歡迎圍觀我的采訪對象”

“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曾經是王濤身上醒目的“標簽”。成為志愿者,也是他切身觸及貧困面貌的開端。

2012年,王濤報名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被分配到湖北恩施屯堡鄉工作。下村走訪時一起悲劇包養讓他深受觸動:一個小女孩的母親因貧困而離家出走,父親自殺,只剩下跟她和爺爺兩人相依為命。

“這件事讓包養網我徹夜難包養網眠,”王濤說,“是不是包養包養網以留下來,為農村改變貧困面貌做點什么?”

三年服務期滿,他考上家鄉的公務員。但到了竹坪后,分配的工作讓他忐忑起來:伴隨精準扶貧宣傳的全面展開,他接手宣傳干事的工作,成為竹坪鄉扶貧宣傳的“主力”。

“我寫包養的第一份匯報材料,因為有內容與實際不符,被領導用紅筆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羞愧之下,王濤決定把寫報道當成個“難題”來琢磨。 “一年來,從鄉里的一把手包養書記到村支書,從包養網產業能人到貧困戶,都是我的報道對象。”他打開相機給記者看,里面幾乎刻錄著鄉一級政府從上到下開展脫貧事業的立體面貌。

“歡迎‘圍觀’我的采訪對象,”王濤愉快地招呼記者,“看看竹坪人是怎么扶貧的。”

在青翠的茶園里,竹坪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張富山對記者說:“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鄉里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包養網而扶貧的工作重點,在產業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兩方面。”

張富山包養說,鄉里請“能人”投資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產業帶動扶貧初見成效,“搬遷安置”的首批貧困戶已搬入安置點。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補貼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鄉衛生院建檔立卡主動對口幫扶包養網

包養網些情況在王濤筆下有更細致生動的呈現。他曾在稿件中寫到:“實現農民收入倍增,關鍵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這個人必須是‘發展經濟的能手、群眾致富的幫手、處理問題的高手’,安河口村書記王國寶就是符合‘三手’原則的一名帶頭人。”

包養網王濤告訴記者,這位書記今年曾因勞累在工作崗位上昏倒,打了包養吊瓶后覺得自己沒事,說工作還沒做完,又回來繼續干活。

記者見到王國寶時,他正在為年底要實現的整村出列、整戶包養網脫貧目標而奔忙。被問到“昏倒”的事,他不好意思地擺手。聽見記者提到貧困戶的情況,他馬上切換到“健談”模式:“安河口村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28戶702人,貧困發生率37.7%,是湖北省重點貧困村,也是竹坪鄉5個201包養6年整村脫貧出列貧困村之一。”他說,“我們村通過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了7000余元。對完成今年的任務還是有信心的。”

走進王濤報道里常出現的包養竹坪鄉中心小學,記者看到校內墻壁上展示著關于教育精準扶貧的資助對象、資助政策、資助包養程序等內包養容;還張貼著資助學生的花名冊。包養

路上,王濤用手機熟練地打開竹山縣官方媒體“今日竹山網” 。“我在這里發表了100多篇關于竹坪扶貧動態的報道,還有30多篇發在省市級媒體上。”他還自學了電視攝像,親手拍攝、剪輯的50余條新聞片曾被竹山電視臺采納播出。如今,竹坪鄉的宣傳報道享有“全縣最好”的口包養網碑。

“聽包養網說縣里有三個單位因為這個想借調你?”記者問王濤。

“不能說是因為我寫得好,” 他有點羞赧地撓頭,“我寫稿子算比較勤吧。但就算寫得多,得有實實包養在在的事兒才行啊。”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