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訊 通訊員 陸龍和
易地扶貧搬遷大幕拉開以來,竹山縣為切實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戶生存發展問題,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脫貧與搬遷同步,為貧困戶量身定制脫貧措施,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組合拳”,在山包養網dcard溝里蹚出了一條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致富新路。
近日,筆者走進竹山縣城關鎮窯溝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庸派小洋樓拔地而起,美觀精致,院落里傳出陣陣歡聲笑語。說起住房的事,貧困戶范傳斌笑得合不攏嘴:“過去房屋建包養甜心網在山腳下,逢下連包養網陰雨山洪暴發,一家人忙著在屋后排水,夜里不敢在屋里睡覺。如今搬到公路邊上,住房條件改善了包養app,吃水、行路方便了,靠種菜興果致富有望了”。
貧困戶范傳斌住新房、興產業,是竹山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今年初,該縣堅持易地搬遷與完善設施相結合、智力扶貧與產業扶貧相結合、整村推進與分戶施策相結合,打出一套精準扶貧的“組合拳”。
樹挪死,人挪活,遷出深山天地寬
“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少的三兩戶,多在七八家”,這是竹山縣一些貧困村包養網的真實寫照。開展整村推進“挪窮窩”,是精準扶貧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竹山縣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科學規劃、統規統建、產村相融、整體推進”的思路,精準鎖定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0包養留言板00戶23486人。在易地扶貧搬遷中,采取分散安置與集中安置相結合的辦法,把自然環境惡劣、住房環境差、基礎設施差的貧困群眾搬出“窮窩”。
麻家渡鎮龍興村自然環境惡劣,是省定今年出列的重點貧困村,該村有45戶貧困戶散居在山山嶺嶺之間,過著刀耕火種、肩挑背馱的生活。為順應他們搬出“窮窩”包養網的愿望,鎮村規劃4個安置點,實施統規統建“交鑰匙”工程。
“住新房感謝共產黨,興產業脫貧奔小康!”包養網VIP龍興村貧困戶周述清感慨地說,包養網比較“以前住在山上,人都沒得水吃,更談不上搞養殖。搬到山下后,喂了14頭牛、4頭豬、70只雞。母豬生豬崽8頭,賣了3200元,今年底,我靠養殖能實現脫貧目標”。
據該包養站長縣易包養網地扶貧搬遷辦公室介紹,依托城鎮、包養中包養金額心村、園區、旅游區等方便群眾就醫、入學、就業的地域,全縣完成“十三五”規劃評審安置點388個,今年計劃建設集中安置點250個已全部開工,開工建房6081戶,其中集中安置2223戶、分散安置3858戶。
住新房,興百業,包養網比較打工賺錢不離鄉
一棟棟具有竹山特色又不乏現代氣息的樓房拔地而起,一張張溢滿喜悅的笑臉,就像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展示出竹山縣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美麗景象。
為了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既“上樓”又“上崗”,竹山縣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已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526個,發展茶葉、蔬菜、核桃、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基地3.3萬畝。
寶豐鎮引進多家企業在工業園區投資興業,鼓勵鄉土能人創辦產業基地。龍井村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成立了盛景養殖、孔陽潭茶葉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余畝,建起規模養魚池、養豬場、花木苗圃基地、茶葉基地,吸納26戶易地扶貧搬遷貧困戶在種養基地務工,人平年收入2萬余元。
在位于寶豐的竹山縣曉春花木盆景公司苗圃基地里,家住該鎮龍井村的貧困戶劉文林,正在基地包養留言板開挖紅豆杉苗木。“從山上搬到山下后,我家離苗圃基地僅100多米,今年我和妻子在基地務工總收入可達4萬余元。”劉文林滿臉笑容地說。
雙臺鄉是該縣易地扶貧搬遷與特包養網色產業基地建設同步推進,搬遷安置到哪里,產業配套規劃就延伸到哪里的典范。該鄉將31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集中安置點選在產業基地包養沿線,一手抓安置房建設,一手抓產業基地建設,已發展核桃基地6000畝,芍藥4000畝,雪蓮果350畝,其中315戶搬遷戶,包養app發展核桃基地1400畝,芍藥1200畝,雪蓮果150畝。
扶智力,強技能,戶戶有了致富經
從貧困戶的致貧原因著手,幫助易地扶貧包養網站搬遷戶理清自身長處,通過實施“培訓一個包養網dcard帶動一戶”計劃,幫助他們掌握致富的本領,走出一條能通過努力勞作獲得長期穩定收入的脫貧道路。
“過去想養雞,沒包養女人技術,又怕發雞瘟。通過參加縣里養殖技術培訓,心里就有底氣了。”溢水鎮五房包養網ppt溝村貧困戶王全勝樂呵呵地說,“我這20短期包養0只鄖陽大雞苗是縣畜牧局無償送來的,再過3個月就可出售了,少說可收入1.2萬元”。
該縣整合縣內教育培訓資源,開展“訂單式包養合約”、“定向式”崗前技能培訓,促進易地扶貧搬遷戶轉移就業。引導縣內規模企業與貧困戶簽訂“就業訂單”包養網,對培訓合格且有就業意愿包養女人的貧困戶,直接輸出到用工企業,一步實現就近就地就業。
“去年9月上旬,我參加縣里就業技能培訓后,來到公司服飾裁剪班,由學徒到技工,月平收入2500元,在家門口就業包養,既能照顧父母親,又能掙到錢,比在外下包養女人苦力掙錢好多了。”在湖北嘉麟杰服飾有限公司加工車間里,家住城關鎮蓮花村的易地搬遷戶劉武感慨地說。
據該縣就業局介紹,全縣有1600多名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通過“定向式”崗前技能培訓后,在縣內200多家規模企業就業。收入來源由之前單一的種植業,逐步向種養業、運輸業、服務業等多元化轉變,不僅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而且脫貧致富的門路也越來包養感情越多。
“脫貧攻堅,始終是竹山縣委、政府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縣委書記龔舉海說。竹山縣將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結合產業對接、技能培訓、企業扶貧等精準扶貧戰略,解開脫貧致富的死結,讓百姓包養網VIP挪窮窩、改窮業、拔窮根,走上致富之路。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