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勸縣興隆村新貌 喜領分紅 云南日報美編 郭金龍 制圖
祿勸縣馬鹿塘撒馬基村委會新修公路
脫貧攻堅工作組在尋甸縣河口鎮魯撒格村開展群眾工作
尋甸縣七星鄉糧食豐收
今年以來,按照第一批“不包養網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包養網育先學先改和第二批主題教育部署,昆明市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重點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四個不摘”要求,結合昆明實際,堅持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與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推動全市貧困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有9.43萬戶34.46萬名貧困人口脫貧,4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其中10個少數民族貧困村全部出列、90246名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實現脫貧;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順利摘帽并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東川區先后退出貧困縣,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26%。昆明市脫貧攻堅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
查癥結
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
“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總要求,體現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上,就是要摸清實情,找準制約工作的癥結和短板,切實加以解決。
摸清實情,才能干好實事。今年以來,昆明市各級領導干部圍繞農村危房改造、飲水安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安置等重點難點工作,采取實地走訪、開展座談等多種形式,通過第一批主題教育先學先改、第二批主題教育征求意見座談會,結合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反饋意見、昆明市2018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發現問題和昆明市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暗訪發現問題,深入查找全市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并堅持邊查邊改,立行立改,真刀真槍解決問題。
精準幫扶,“精”和“準”是關鍵。為全面掌握貧困群眾在脫貧后的生產生活情況,更加精準地幫助貧困群眾解決好脫貧后的困難問題,昆明市積極探索建立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對脫貧戶特別是因病、因殘致貧的脫貧戶和老人戶,加強動態監測,對可能返貧的及時預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貧。
尋甸縣按照鞏固和防范、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三種渠道、三級核查、三級預警、三類救助”的“四個三”工作法,建立了防止返貧預警工作機制,提高了工作的精準度。祿勸縣通過“三措施采集信息、四審三級嚴識別、三方面分類幫扶、五大機制壓責任”等“34355”工作法,全力做好脫貧返貧動態預警工作,有效防范和解決脫貧返貧問題,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不摘”要求,昆明市持續實施市級領導聯縣掛鄉包村全覆蓋,嚴格落實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脫貧,3個貧困縣黨政正職保持穩定,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持續加大產業、就業、教育、醫療等政策支持力度,包養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同時,注重針對查找出的突出問題,研究出臺后續幫扶政策,做到“摘帽不摘政策”。開展駐村幫扶“回頭看”,調整輪換一批駐村工作隊員,確保全市404支扶貧工作隊1239名駐村幫扶干部力量不減;在全市黨政機構改革結束后,進一步優化調整了“掛包幫”工作體系,積極整合各方幫扶力量,做到“摘帽不摘幫扶”。持續加大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治理力度,截至11月底,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受理扶貧領域問題線索1188個,處置辦結1126個,做到“摘帽不摘監管”。
增福祉
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為民服務解難題”是主題教育的重要要求。昆明市聚焦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補齊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短板,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改善貧困地區民生福祉,貧困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為包養了提升貧困地區教育水平,開展了主城五區與三個貧困縣區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帶動貧包養困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昆明市在昆一中、昆三中、師大附中呈貢校區、云南民大附中4所學校開辦了普通高中“民族班”“阿詩瑪班”,重點招收民族地區的貧困少數民族學生,包養網已累計招收65包養網8人。同時,嚴格包養網落實“雙線十人制”和“動態歸零督查制”工作要求,建立控輟保學工作閉環管理機制,實現脫貧家庭適齡子女輟學人數動態歸零。今年累計撥付補助資金5.06億元,惠及學生59.5萬人次,確保了各學段無因貧失學輟學學生。
為了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實施了住院免“起付線”、“一站式”結算等政策,并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個人繳費部分實行財政全額補貼。深入落實全民醫保制度,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參保率達100%,保險費用享受政府全額補助。今年以來,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包養享受住院醫療救助10.1萬人次,支付救助醫療資金6199.13萬元,實現醫療救助全覆蓋。
“去年村上來家里看了舊房子,今年就動工,國慶節前就搬進了寬敞、干凈、舒適的新房子。”拆掉“漏風撒氣”的老宅,昆明市一批困難群眾住進了新家。為切實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住房安全問題,昆明市在完成三個摘帽縣區所有農村C、D級危房改造和非貧困縣4類重點對象農村危房改造的基礎上包養,持續推進非貧困縣非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工作。截至今年10月,全市確定非4類重點對象無力改造危房戶11488戶,已包養網開工建設5359戶、竣工3651戶。
“說起水,就覺得肩背疼。”脫貧群眾回憶道,以前取水要到山泉眼處用桶背,一趟得背夠一家人一天所需的水,幾十公斤水背下來,壯小伙也累得夠嗆。為解決貧困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昆明市對全市3個貧困縣區、6個有脫貧任務的縣區及其他涉農縣區全覆蓋開展人飲安全保障情況普查,分類形成問題清單,因地制宜采取針對性措施加以整改。今年以來共投入各級資金8026萬元,實施飲水工程236件,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受益人口5萬人。
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是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昆明市下大力氣改善提升貧困地區交通、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全市貧困村全部接通10千伏以上動力電和網絡寬帶,廣播電視覆蓋率達99%以上。在實現行政村100%通硬化公路、安全隱患路段防護設施全覆蓋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自然村公路建設,建設完成自然村通村公路244.03公里,完成投資1.92億元,年內將全面實現包養網自然村公路通達率達99%以上、通暢率達71%以上的目標。
挖潛力
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后勁
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鏟除貧困生成的土壤,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是關鍵。昆明市通過培育特色產業、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舉、實施消費扶貧等措施,不斷增強貧困包養地區、貧困群眾造血能力。
2016年,昆明產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云南維和藥業聯合在祿勸縣九龍鎮打造了三七種植基地,經過3年的集中培育,形成了包括三七種植、冷凍、粗加工、深加工等為一體的產業基地。3年來,基地累計投資2億元,帶動周邊勞務用工35萬人次。“標準化生產不用再看天吃飯,人均收入也比之前翻了一番。”九龍鎮教務營村民鄭當輪表示。
這只是昆明市實施產業扶貧的一個鏡頭。
近年來,昆明市聚焦貧困地區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堅持“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大力實施“菜單式”產業扶貧新模式,加大對特色產業項目扶持力度,打造“綠色食品牌”,持續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貧困地區特別是3個貧困縣區,在產業扶貧方面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東川區緊緊圍繞“貧困村有脫貧產業、有帶動主體、有集體經濟包養網收益,貧困戶有增收產業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與新型經營主體間有穩定的利益機制”的“六有”產業脫貧目標,通過康美藥業、萊德馬業、禽健合作社、玄同農業有限公司、力志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大力發展中藥材、“烏黑雞”、花椒、包養網紫花苜蓿等高附加值特色種植、養殖業,促進貧困群包養眾穩定可持續增收。
祿勸縣圍繞“一項種植養殖業、一份合作股份、一畝土地流轉、一畝經濟果林、一個光伏扶貧”的“五個一”穩定增收模式,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形成了以“西柚、獼猴桃、葡萄等精品水果,黑山羊、烏骨雞等生態畜禽,板栗包養、核桃等優質堅果,當歸、重樓、三七等特色中藥材”為主導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確保貧困群眾短期有效脫貧、中期穩定增收、長期穩固致富。
尋甸縣圍繞貧困戶增收主旋律,著力打造“云嶺牛、功山羊、尋甸苗家雞、馬鈴薯、構樹”五大產業品牌,抓好“項目”“企業”“基地”“科技”“園區”“電商”“宣傳”七大龍頭,做好“規模”“特色”“品牌”“融合”四篇文章,不斷發展壯大富民產業。
昆明市還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動員各界力量,通過消費扶貧幫助貧困地區的產品和服務走出農村、走進市場。今年4月,全市首個消費扶貧示范點在五華區桃園家具城掛牌,代銷尋甸、石林、東川等地選送的百余種愛心扶貧農產品。
同時,堅持外出轉移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兩手抓,依托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加大與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勞務協作,大力實施“百企萬崗”入昆計劃和“百千萬”轉移就業工程,不斷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自從在“扶貧車間”學會編制藤椅的手藝后,東川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包養李芝梅通過在工廠編制藤椅,每個月能有3900元收入。“以前沒本事都是人家挑我,現在變成我挑企業了。”李芝梅喜上眉梢。
激活力
充分發揮包養網貧困群眾主體作用
昆明市堅持把思想教育擺在首位,結合主題教育,教育引導貧困地區黨員干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成效切實轉化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今年以來,全市共組建474支宣講隊,在404個貧困村和3個貧困縣區部包養網分非貧困村,重點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開展集中學習984次,對40100余名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宣講,充分調動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村組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
為進一步激發貧困地區干部群眾內生動力,昆明在全省創造性開展“雙講雙評”活動,此工作方法得到省包養委肯定,并豐富和完善為“三講三評”在全省推廣。今年1至9月,全市558支駐村工作隊、3000余名駐村工作隊員,共組織開展了2649余次“三講三評”活動,覆蓋12377人次村組干部、76117人次普通群眾、83521戶貧困戶,貧困地區黨員干部作風明顯轉變,逐漸形成了駐村隊員主動履職、村組干部主動作為、基層黨員率先示范、貧困群眾爭當模范的良好局面。
在東川區烏龍鎮大水井村,一場“自強、誠信、感恩包養”的教育在村民活動中心開展。大水井村村民杜家成表示:“通過學習,我明白了等不是辦法,只有主動發展才能真正脫貧。”在幫扶單位幫助下,他加入了村里的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種植了5畝優質馬鈴薯,順利脫貧摘帽。今年,他還準備參與村里核桃種植管理工作,增加致富渠道。這種交流宣講在東川區不是首次開展,東川區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包養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三講三評三誠信”活動、“新時代新民風”建設和“六個一百”宣傳活動,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包養信心。
“以前的小多姑社區封閉落后,群眾文化素質低,通知開個會包養都喊不齊人。”尋甸縣小多姑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周四文介紹。通過開展“三講三評”等活動,小多姑駐村隊員、村組干部給農戶講政策、講法律、講黨恩,轉變了部分農戶之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激發了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抓共享
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昆明市始終高舉民族團結進步的鮮明旗幟,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包養網范市創建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成立包養網了由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程連元任組長,市長王喜良任常務副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研究民族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安排部署工作任務。同時,制定出臺了《包養網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為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與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制度保障。
昆明市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發展,將石林、祿勸、尋甸3個自治縣和4個民族鄉及其他民族貧困地區的發展融入全市發展大局中進行思考、研究、謀劃,注重政策、資金向民族貧困地區傾斜,不斷縮小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以及民族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2018年,石林、祿勸、尋甸3個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達85.6億元、95.9億元、90億元,分別是2013年的1.29倍、1.63倍、1.38倍,年均分別增長8.4%、13.1%、11.9%,全市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
“這樣的日子,原來彝家人想都不敢想。”說起現在的變化,尋甸縣額秧村村民十分感慨。在這些彝族村寨,有整齊漂亮的新房、通家達戶的道路硬化、充沛安全的水源供給、雙回路10千伏電力保障、流暢的4G網絡,富有民族特色的太陽能路燈以及豐富多彩的墻體彩繪、雙語幼兒園、法治廣場。很難想象,在2016年之前,這里還是一個全村農民人均收入僅有2200元的省級貧困村。
除了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昆包養網明市還堅持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與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雙融合、雙促進,緊扣“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總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為工作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不斷鞏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尋甸縣丹桂村堅持把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創建和脫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村內基礎設施顯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全村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都住上了安全穩固的住房,戶均7000元的產業扶持資金通過入股宏達養殖合作社,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全村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
祿勸縣中屏鎮以火本村為試點,在農村危房改造中注重保留房屋原始韻味、村莊原始風貌,因房因戶施策,不僅讓貧困家庭危房變新居,舊房展新顏,也讓傳統彝族建筑和傳統村落得到保護傳承,打造了彰顯鄉土、鄉情、鄉愁的“火本樣本”。
據悉,昆明市將繼續按照主題教育相關要求,聚焦貧困地區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堅持問題導向,下足繡花功夫,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發展潛力,充分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為讓貧困地區與全市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