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河洛伊川薯粟飄香。鄉村田野里,迎風招展的薯葉騰起如玉細浪;加工車間內,金黃小米承載著年豐包養時稔的殷殷希冀;漫步集鎮街巷,各種薯粟小吃香甜誘人,食者云集。
地處中原糧倉,卻非產糧大市,河南洛陽域內山川丘陵交錯,山地面積占比85%以上,成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八百里伏牛山脈像一道枷鎖,讓山區農民吃盡了苦頭。
近年來,伊川縣獨辟蹊徑,瞄準蜿蜒起伏的丘陵坡地著墨發力,找準“兩山”轉換的要訣,借“薯”生金、點“谷”成金,將昔日“涼”資源做成了當下“熱”產業,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版圖中描下一筆亮色。昔日遠在荒山無人問的雜糧、紅薯等包養網特色產業競相迸發,“嶺上硒薯”“伊川小米”等區域公用品牌應勢而生,為洛陽南部丘陵地區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強勢動能,探索了寶貴的實包養網踐經驗。
發掘丘陵山區發展潛包養力
在歷史上,洛陽“十年九旱”的氣候和“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包養成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
就拿伊川來說。農戶種植小米的傳統至少上千年,但外界對此幾乎毫不知曉。品牌不彰、宣傳不夠,明明是好東西卻賣不出去,外面的農特產品又不斷涌進來。眼看著錢卻裝不進口袋,農戶心疼得直掉眼淚。
眼淚和無奈在許多人心中寫下一個大大的“問號”:洛陽南部丘陵山區農業怎樣才能跨過地形地貌這一天然“門檻”?更為緊迫的現實問題是,洛陽農村低收入群包養眾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區,找不到可持續性強、帶富效果好的農業產業,尋不著丘陵山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窮根”就難以包養網連根拔起,而這,無疑是洛陽市委、市政府在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時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辯證來看,丘陵山區具有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河水資源豐富、立體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優勢,這正是發展高附加值特色產業的資源稟賦。”在洛陽市委常委、秘書長王軍看來,發展丘陵地區特色產包養業,是洛陽市委、市政府根據自然地貌特點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進行的科學決策,是丘陵山區農業產業發展的“點金之筆”,更是在壓力中激發動力、在挑戰中善抓機遇的主動之舉。
“發展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等重點領域,推動丘陵地區農業高質量發展,是經濟規律和大勢使然。”洛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仝宇鵬表示,“伊川堅持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和發展模式,在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避免了人工造景。”
伊川小米、嶺上硒薯……伊川人開始從山溝里挖機遇,向荒坡要效益,將丘陵這一地理和發展上的“洼地”打造成生態和經濟上的“寶地”,一個個涵蓋產供銷、帶動縣鄉村、輻射省內外的特色產業集群“破繭而出”,不斷點亮河洛山水。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大背景下,伊川縣下大力氣推動小米、紅薯產業提檔升級,不僅顯示出更特殊的意義,更是遇到了難得的產業發展機遇。
“谷子、紅薯均耐旱耐瘠薄,適合丘陵山區種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之一。”伊川縣委書記李新紅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包養提高,人們的膳食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谷子、紅薯營養全面,屬健康食品。發展谷子、紅薯等特色產業,能夠有效滿足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以“薯”之名打造產業名片
紅心綠蔓遍山坡,得意迎風春夏歌。
夏秋之際的伊川,處處彌漫著紅薯的甜香。洛陽地處九州腹地,橫跨黃河兩岸,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伊川縣境內多丘陵山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質疏松,富鉀包養富硒,為種植優質紅薯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
高山鎮方溝村,是“掛”在八百里伏牛山脈上的一個普通村落,耕地幾乎全在坡上。年復一年的耕種,好糧種不出,次糧難養家。守著蒼莽起伏的丘陵地,方溝村人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苦日子。
守著荒山找飯吃的方溝村,近年來終于盼到撥云見日的好光景。通過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方溝村大力發展富硒紅薯產業,過去的“救命薯、饑荒薯”搖身變成“致富薯、振興薯”,走入城市里的千家萬戶,方溝村人過上了“薯”于自己的好日子。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伊川縣按照“西嶺以紅薯產業發展為主”的發展思路,抓住西嶺土壤富硒的優勢,發展“嶺上硒薯”種植面積10萬畝,依托河南科技大學優勢引進新品種,使得紅薯種植這一傳統種植業“脫胎換骨”,實現紅薯產業跨越發展。
同樣是種紅薯,過去的“救命薯”怎么就變成了如今的“香餑餑”?
首先是包養網向科技要效益。依托科研院所,伊川縣成立“洛陽薯香薯業科創園”,制定優質紅薯種植標準,在鴉嶺、高山、鳴皋、葛寨等鄉鎮建立6個優質紅薯示范園區,引導合作社、種植大戶種植優質紅薯,鼓勵紅薯種植大戶按照種植技術規范科學生產紅薯。
從實驗室里的脫毒瓶苗到電加溫棚里的營養缽苗,伊川縣整個紅薯的全鏈條生產,科技與科學如影隨形。現代化種植技術保障了包養“河洛紅瓤”的常年供給。脫毒薯苗、雙層覆膜、富硒栽培和智能保鮮包養網等技術保駕護航,伊川紅薯實現了3月栽植,7月上市。
現如今,“錯峰上市早嘗鮮”成了伊川紅薯的一塊招牌,供應時長的延展讓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高品質的“河包養洛包養網紅瓤”。2021年,鴉嶺鎮紅薯地頭收購價每斤最高超過10元。
其次是向健康要效益。“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是伊川人多年的記憶。改革開放40多年,紅薯早已從填飽肚子向功能化轉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香餑餑,其養生保健價值與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契合。
“近年來,在伊川縣域探測出50萬畝富硒土地,是唯一既富含包養硒土壤,又規模性種植紅薯的區域。”洛陽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劉軍學表示,2020年7月,河南省唯一一家富硒農產品檢測認證中心落戶伊川,為伊川富硒產品的生產過程檢測、合格富硒產品認證提供有力支撐。
有了富硒元素的加持,“嶺上硒薯”名頭越發響亮。2021年,伊川全縣種植春薯5.5萬畝、夏薯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2.6億包養元以上。伊川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張燦偉介紹,伊川紅薯包養網已從傳統的糧食作物變成新興的經濟作物,紅薯產業已經成為新興的朝陽產業,伊川富硒紅薯產業前景廣闊。
“千年名粟”勃發產業生機
作為中國特色物種,小米滋養華夏文明幾千年。伊川縣地處豫西丘陵地區,谷子種植歷史悠久,自然環境和地質條件非常適宜谷子種植,包養網是全國春谷小米上市最早的區域,也是河南省谷物種植的優勢區域。
伊川小米之優由包養來已久。在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飪著作《呂氏春秋·本味》里,廚圣伊尹對伊川小米作出了八字評價:“飯之美者,玄山之禾”。“玄山之禾”指的正是伊川地區所種植的小米。
然而由于缺乏包養足夠的品牌知名度,伊川小米長期以來并不為外人所知,大量小米被外地加工企業收購,“改頭換面”后重新出售。農戶眼睜睜地看著別人賺錢,自己只能屈居產業鏈的末端,身不由己地成了“幕后英雄”。怎么辦?
“幕后英雄”再做下去,產業差距只會越來越大。面對全國小米競爭格局,打造小米品牌,把伊川小米賣出好價格,成為伊川小米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邁過的關卡。
事實上,谷子是我國傳統的雜糧作物,隨著科技發展,已逐漸成為丘陵旱地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的主要作物,成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可以說,推動小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伊川人必須邁過的關卡。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抓產業必須從品種入手,否則就如無根之木難以長久。
位于白沙鎮的金粟米業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谷子地里一株株谷穗莖稈挺拔,百畝谷田成網格狀分布,數十個谷子品種標注清晰、分列展示。
“每年引進的數十個品種中不斷篩選淘汰,從適應性、品質、抗性、產量等多方面考量,選育出更適宜的品種。”洛陽金粟米業負責人申少波表示,公司包養定期組織種糧大戶等到農場觀摩、培訓,種植大戶根據谷子長勢看穗選種。
農戶有了“種子超市”,谷田也吃上了“自助餐”。隨著谷子品種持續更新換代,高產和優質得到同步提升,培育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加工能力和特色小米品牌,使之成為丘陵山區旱作農業發展的一面包養網旗幟。
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包養網,伊川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奮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相統一。
走進伊川縣三康米業,一座現代化加工車間由空中管道相連接,谷子在園區內“足不沾地”即能“脫胎換骨”。一粒粒精挑細選的小米包養網,經過多道工序變身為品類豐富的精深加工產品,包養網銷往全國各地。“谷子收購價連續3年上漲超過15%,種植戶對收益相包養網當滿意。”三康米業負責人任贈徽表示。
價值鏈的提升,來自品牌的打造。2020年,“伊川小米”區域公用品牌對外發布。福來咨詢董事長、中國人民大學包養網品牌農業課題組組長婁向鵬表示,特色產品如何能走出大山、賣上價錢包養,品牌無疑是破解此題的趁手武器。農產品充分飽和的時代,能否做好品牌定位決定著農產品競爭的成敗。
從過去的“米找人”到如今的“人找米”,品牌帶來的變化顯而易見。伊川小米不僅成了渠道商們的搶手貨,還走進了大型商超和糧食市場,在多個電商平臺同樣獲得消費者高度肯定,在幫助農戶增收致富上產生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李新紅表示,這幾年打造的小米、紅薯產業成為伊川穩定脫貧的基礎,也給“十四五”期間伊川的鄉村振興蹚開了一條路。伊川將積極打造農業“芯片”,持續力推產業升級,讓伊川變成國人的米糧川。
莫道農家無寶玉,沃野千里皆是金。如今的河洛伊川,一個個種糧大戶爭先恐后,一家家優秀糧食企業競相涌現,一張張農民的笑臉寫滿幸福。承載美麗傳說和富民夢想的千年薯粟,正為這座城市帶來新的活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的榮光。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