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調查:一個光棍村的脫貧路徑_中國發展一包養網心得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本報包養網記者包養 熊建攝

何存乾的老婆是“騙”來的。

這事要從18年前說起。何存乾是甘肅省臨洮縣何家山村村民。該村藏身大山深溝中,進山一趟,少說兩小時,缺水缺電不缺土,是臨包養情婦洮這個貧困縣的重點貧困村,更是遠近有名的“光棍村”。

當初因為太窮,家里殘破不堪,何存乾在山里討不上媳婦,就在山下租了間房子撐門面,這才娶上了現在的老婆。當妻子包養網比較得知老何只有山上的土房時,兩人已有了一定感情,只得將就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著過日子了。

類似何存乾的情況,何家山包養一個月價錢村還有不少,因此該村一度面臨“絕戶”的窘境。而今,借助易地扶貧搬包養站長遷項目,何家山搬出大山,遷到鎮子上,還配套了產業,這才重新煥發了生機。

老村荒蕪靜謐,報廢錄音機是家中大件包養網評價

包養何家山舊址,有車也不容易。

車子行駛在盤山土路上,九轉十八彎。在車里,捏著本子握著筆,竟顛簸得寫不出能辨認的字。從山下出發約莫兩個小時,車子停靠在了接近山頂的空地。關上車門,包養網塵土震起,又消散在土黃的山色里。

何家包養價格山舊址位于臨洮縣最北端,距新址所在的中鋪鎮有32公里之遠。此行來到的芝麻社,是村里的7個村民小組之一。

這里已經荒蕪靜謐,灰黃的山抱著灰黃的村,墻、地都是灰黃色,甚至電線桿也是灰黃的。

整個小組現在只有3個人常住,牲口都沒一只。走進一處不閉戶的小院,主屋內陳設簡樸,土炕上被褥陳舊,電器只有年久失修的組合式錄音機。來到廚房,土砌的火爐上架著鍋,四處擺有干糧包養網、方便面、面粉口袋等。尋覓果蔬,只有大蔥。主人不知去向。

移步至另一戶人家,出門相迎的就是何存乾。他穿著夾克,膚色黝黑,頭發卷曲,胡茬發白。問他年紀,剛好半包養管道百。

雖說山下有新房子,但因為地還在山上,因此何存乾一年有大半年在舊家住,開三輪摩托下山,單程就要兩小時。進入他家主屋,陳設與前一家相仿,只多出了破舊的電視與電話,與報廢的錄音機湊成“三大件”。“我在山上種地,媳婦在底下養羊、陪娃念書。山里沒學校,鎮上才有。”

何存乾在山上有11畝地包養,基本都種著食用百合。他從門后面拿出一個編織袋,捧出百合種子給我們看:混著根須與泥土,魚包養網心得眼大小的種子夾雜其中,與常吃的西芹炒百合大相徑庭。院子里堆著的肥料,是政府為鼓勵村民種百合免費提供的。“百合用不著澆水,容易照顧,三五年產一茬。”平均算下來,何存乾種百合,每年毛收入大概萬包養網包養網車馬費把塊錢。

山里有電沒水,要吃水得去包養山那邊運,以前用毛驢,現在用電驢,沒方便多少。“山里生活太苦,雖說餓不死凍不死,但也別想生活得更好。”何存乾說,多虧政府組織的搬遷,給他家開了一條新路。

新村展露生機,吃水上學不再老大難

又是兩個小時,車子開到了山腳下的中鋪鎮。這包養里的氣象與山上大不相同,一包養眼望去,有小樓,有新房,有商店,有飯店,還有嬉鬧的孩子。

這里既是何存乾的新家園,也是整個何家山村的新家園——定西市投資上千萬元建設的。村里的193戶人家,都被納入到了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目前已基本搬完。周邊各村的1000多戶人家,也安置在中鋪鎮。

以前的何家山村,沒自來水,沒商店,沒學校,也沒衛生室。住房包養網評價、行路、吃水、看病、上學、娶妻,是村里的“六大難”問題。用村主任何其平的話講,是“出一趟村,拉一車貨。小病吃藥,大病等死。”

參與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后,何家山村發生了變化:孩子上學近多了,家里面通了自來水,家外面也有了衛生室、文化室、文化廣場與敬老院。

走進敬老院,老人們在院子里曬著太陽。去年5月投入使用的中鋪敬老院,占地1100多平方米,總投資48萬元。院內有五保老人12人,圖書包養網ppt室、娛樂室、餐廳一應俱全,老人們每周能吃上一頓紅燒肉。

漫步在新村寬敞平整的硬化道路上,可以在兩側看到磚砌的、成排的新房,以及兩三處還在施工的場地。從村委會門前的大道走到底,左轉再左轉,就到了何存乾的新家。磚墻鐵門相較山上的土墻木門,氣派了不少。

主屋的陳設,更與山上大相徑庭:左手邊,電視柜上擺著平板電視與音響,右手邊,是油光锃亮的木柜與木床,被褥整潔如新。

兒子去外面玩兒了,妻子在旁邊小屋做活兒。何存乾沏上茶水,不住地給我們遞煙:“新房是前兩年蓋的,自己連籌包養妹帶借湊了12萬,政府給補貼了兩萬。”

雖說背著“房貸”包養行情,但何存乾很開心:“以前根本不能想象,自己這輩子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用上抽水馬桶,包養洗上太陽能的熱水澡。”包養

挪窮窩、拔窮根,讓老鄉留得住、能致富

何存乾覺得這兩年,家里變化大,還是因為政策好:“種百合有補助,前陣子鎮上又送了兩袋肥。我們家每個月還有360塊錢的低保,一年還能拿到4000包養網站多塊錢。”

脫貧不能光靠國家輸血。搬出來,還得住得下。除了建房補貼、生活配套,何家山村還得到了產業培育方面的扶持。

去年,何家山村投入25萬元硬化養殖包養網小區道路、向規模養羊戶流轉羊棚;開展種植養殖、勞務技能等培訓;從甘肅銀行爭取到500萬元貸款,成立百合專業合作社,還投入50萬元成立百合交易市場。村民人均純收入,也從2011年的2200多元攀升到了2013年的4100多元。

村口一包養妹家果蔬加工企業正在加緊建設中,不遠處的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在招商,用不了多久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可以就近打工了。

臨洮縣縣委書記石琳說,何家山村新合作社、新交易市場、新示范村的建成,無不是以易地扶貧搬遷為前提的。“易地扶貧搬遷,是一個有包養效的抓手。只有挪窮窩、拔窮根,才能讓老鄉留得住、能致富。”

臨洮縣今年計劃新建農村包養故事住房2800套,搬遷農戶12694人。甘肅省則從2013年至今已完成30.5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

易地扶貧搬遷,盡管還存在農民遠離土地、新址用地糾紛、原住民與新移民融合等問題,但卻實實在在地得到了何存乾們的擁護,他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開春后,何存乾就要上山忙耕種,將女大生包養俱樂部與妻兒聚少離多。問他嫌不嫌苦,他輕松地擺擺手說:“這哪叫‘苦’?這不比一家人在山上吃啥沒啥、喝啥沒啥強多了?”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