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拍攝的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景色。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時光回溯到二十世包養紀八十年代
頗有闖勁的嚴宏昌在小崗村
第一個買了拖拉機
用來平整土地、種植農作物
2022年
他的二兒子嚴德寶添置了一臺大型拖拉機
家里種田的效率極大提升
一臺拖拉機的升級換代
既包養網是嚴宏昌與家人奔向美好生活的寫照
也折射出小崗村的時代巨變
拼版照片:嚴宏昌在村里第一個買了拖拉機(上圖,資料照片);2024年9月26日,嚴宏昌(左)和二兒子嚴德寶在家中院子里的一臺大型拖拉機旁交流(下圖,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2025年1月23日,嚴宏昌介紹家中購置的第一臺拖拉機。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1978年
在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
嚴宏昌等18位農民貼著身家性命
在一紙契約上摁下“紅手印”
包養網把田地“分”到各家
搞起“大包干”
偉大創舉成為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
這是小崗村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資料照片)。
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合影,后排左四為嚴宏昌(資料照片)。
拼版包養網照片:1982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后排中)在自家茅草房前和兒子嚴余山(左一)等合影(上圖,資料照片);2018年11月28日,嚴宏昌(左六)在自家樓房前和兒子嚴余山(包養左四)及部分家人合影(下圖,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斗轉星移
四十多年間
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小崗村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座村莊正煥發著勃勃生機
拼版照片:20包養08年10月8日拍攝的小崗村村舍儼然,道路平整(上圖,新華社記者王雷攝);2024年6月26日拍攝的小崗村門樓(下圖,新包養華社記者郭晨攝)。包養網
沐浴在冬日暖陽中
穿過門樓
包養網干凈整潔的友誼大道通向村里
不時穿梭載著游客的觀光車
道路兩旁小樓林立
農家樂、超市、郵局、銀行等一應俱全
2025年1月23日拍攝的小崗村郵局。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24年9月26日拍攝的小崗村電商線下體驗店。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拼版照片:小崗村農民曾經居住的茅草屋(上圖,資料照片);下圖:2024年9月26日拍攝的小崗村新民居(下圖,新華社記者張端攝)。
近包養網年來
小崗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包養網村民持續增收之路
舊時的茅草屋原址擴建為“當年農家”景點
具有江淮田園風光特色的小崗村宿投入運營
規劃建設的包養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園
吸引了盼盼食品、蒸谷米等企業前來落戶
202包養4年8月22日,游客在拍攝小崗村“當年農家”景點。小崗村“當年農家”院落分為文物本體區、特色工坊區以及戶外素質拓展區。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包養網 2024年8包養月22日拍攝的小崗村宿。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25年1月24日,小崗村宿工作人員朱小包養網慢在打掃客房院落。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2025年1月23日,在凱盛包養網浩豐(小崗)智慧農業產業園,工作人員在采摘番茄。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2025年1月24日,在小崗村“當年農家”景區,工作人員表演鳳陽花鼓。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2024年
小崗村實現村包養集體經濟收入1480萬元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500元
2024年7月25日,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在自家開包養辦的農家樂里展示小崗村旅游包養網紀念品鳳陽花鼓。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2025年1月23日,大學生汪舒陽(右)放假回到小崗村,與她的外公嚴金昌(左)交流。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25年1月25日
小崗村舉行2024年度
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分紅大會
村民喜提2024年度分紅“紅包”
從2017年度首次分紅至今
小崗村累計分紅總包養金額突破2000萬元
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2025年1月25日,9位“大包干”帶頭人在小崗村展示自家領取的分紅“紅包”。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2025年1月2包養5日,“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左)和嚴宏昌在包養網小崗村展示自家領取的分紅“紅包”。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
小崗這個曾經的“三靠村”
現在已經有了世界名片
2024年11月
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
安徽小崗村入選
小崗村農家孩子在田里拾荒(資料照片)。
小崗村農民牽著耕牛走在田間(資料照片)。
2024年8月22日拍攝的小崗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包養區。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24年9月26日,村民在小崗村使用植保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2024年9月25日拍攝的小崗村。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如今
小崗村已成為新時代
廣袤鄉村蓬勃發展的縮影
包養在這片充滿勇氣和朝氣的熱土之上
小崗人步履不停
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