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白地鎮江村,枕山環水,山川靈秀,村內牌坊、祠堂、老街、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千年古韻依舊。然而,這樣一個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稱號的歷史文化名村卻在2014年成為貧困村,這讓絕大多數人難以想象。
2017年4月,市工商聯副主席趙學工及縣林業局干部江曉武、劉振旺來到江村,趙學工任江村黨總支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正式開啟了駐村扶貧工作。兩年來,工作隊通包養行情過密切黨群關系,加強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村形象,謀劃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舉措,讓曾經包養合約的貧困村換發了勃勃生機。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6年的2.3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31.3萬元;貧困戶人均年收入由2016年的2800元提高到2018年的13326.6元。
找出癥結,提出三年工作目標
“要幫助貧困戶包養金額脫貧,貧困村按時出列,包養網站首先要了解貧困戶的情況和村里的現狀。”正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工作隊到村伊始,立即沉下身子,逐戶走訪。
基礎施設的滯后,集體經濟的薄弱,隨著了解的深入,這些村情讓初到江村的趙學工大為震驚。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包養故事當時村里沒有一處像樣的停車場,2016年集體經濟收入只有2.包養站長3萬元。”趙學工說,這些包養與4A級景區的稱號根本無法匹配。
作為旌德縣一個4A級景區為什么成為貧困村?包養網推薦和其他4A級景區相比,江村為什么差之千里?想象與現實的反差,景區與景區之間的反差,在問題面前,趙學工與扶貧隊員們陷入了沉思。
隨即,他召集駐村扶貧工作隊全體成員,找問題、解癥結。通過走訪座談,了解到江村黨組織戰斗力不強,村內矛盾突出。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貧困戶對自身脫貧關注不夠,參與度不高,存在著“等靠要包養網”思想。
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這一現狀,決不能有絲毫退縮。
經過一個多月的走訪調研,工作隊對江村問題進行了系統梳理,5月起開展了“愛江村、講奉獻、黨員在行動”專題活動,在村內設置意見箱20個,凝聚人心,問計于民。通過征求意見、廣泛討論,提出了“讓江村美起來、讓旅游旺起來、讓集體經濟壯大起來、讓村民特別是貧困戶富起來、讓黨群關系和諧起來”三年奮斗目標。
黨建帶動,貧困戶增加脫貧信心
有了目標就是實施。
“江村的軟弱渙散拖了后腿,全村貧困戶需要一個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黨支部包養網,要用黨建扶貧這劑良藥,徹底改善村里的面貌。”在趙學工看來,黨建引領帶動脫貧工作尤為重要。
縣委、縣政府和白地鎮黨包養網單次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調整了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工作隊與村兩委包養意思實行聯席會議和一體化管理制度,村黨總支對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實行統一領導,扶貧工作隊包養網副隊長任包養價格村黨總支第一副書記。針對扶貧遇到的問題,每周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共同討論、集體決策。
扶貧主頁上,工作隊創新推行“232包養3”工作法,做到落實政策,精準施策。趙學工要求幫扶干部對扶貧戶情況說得清,對扶貧政策說得清,做到腿勤、嘴勤和手勤,堅持每天上門兩趟,見縫插針宣傳新政策、新措施。
工作隊走訪了解到,貧困群眾不是不想富,而是不知道該向哪里使勁,有的因病因殘致貧,有的缺人手,有的缺技術,經濟來源單一。為此,工作隊以繡花功夫扎實推動貧困戶穩定脫貧,實行“一戶一檔、一人一策”,精準制定幫扶計劃,實現貧困家庭年收入穩定增長。
首先在村里建起扶貧驛站,吸納沒包養有技術且不方便外出的30位村民就業,每月有1000元左右收入。其次對于想靠勞動力吃飯的,幫忙介紹到沈陽、包養一個月價錢上海等地從事包養外墻涂料施工等工作,每年不少于10萬余收入。再者,對于想發展生產的,給與產業指導和貸款幫助。
這些舉措,提振了貧困戶脫貧的信心。
今年48歲的傅銀平是江村上馬村民組的貧困戶,一個人生活,常年在上海務工,由于沒有一技之長,每年打工只能勉強糊口。趙學工了解他的情況后,在電話里跟他講解當前的扶貧政策,動員他回鄉發展。在趙學工和工作隊耐心的幫扶下,傅銀平2018年安心在家種田搞養殖,不僅種了20畝水稻,還散養了400只雞和700只鴨子,去年有了3萬多元收入,年底修了房屋。如今,他的干勁越來越大,除了養殖雞鴨外,今年擴大規模又包養價格ptt多種了20畝田。
“沒有工作隊的幫扶,我還是窮打工的。”對甜心花園于如今的變化,傅銀平非常感激工作隊的幫扶,大年初一通過微信給趙學工拜年表達謝意。
改善設施,提升貧困村形象
作為旅游村,江村村外道路狹窄泥濘,村內道路坑坑洼洼,河里垃圾漂浮,基礎設施的短板,讓村里旅游發展緩慢。
趙學工要求村“兩委”及駐村扶貧工作隊干實事包養情婦、解難事,在抓工作落實上下功夫。“我們只能從細微之處入手,從凝心聚力抓起,才能讓群眾抱成團謀發展。”
改變形象從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在多方爭取下,投資60多萬元新建了江村文化廣場,修繕了村級活動場所和衛生室,改造了幼兒園,新建了江三路、江塔路等十余條村組道路,并對1.7公里包養妹外環路進行了硬化。同時,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清理河溝,美化環境。
重建后的村部舊貌換新顏,婦女兒童之家、農家書屋、文化活動室等一應俱全,廣場寬敞。“當初江村村委會連個像樣的大門都沒有,廣場都被群眾堆放雜物。”趙學工說,級活動場所整體修繕后,把村包養網委會收拾得干干凈凈,這才像一個村委會。
在鎮黨委副書記、村第一書記楊杰看來,村里的變化還遠遠不止于此。“以前死氣沉沉,現在老百姓的心氣兒可高啦,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廣場上跳廣場舞上,送戲下鄉送、文化下鄉也來到江村,這在以前連想都不敢想。”
正如楊杰所言,近兩年時間的脫貧攻堅,改變的不僅僅是村里的環境,潛移默化中,村民們的精神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開始憧憬更美好的明天。
產業發展,鎖定旅游做文章
底子薄,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全面小康,江村只能負重拼搏,奮力追趕。
江村把產業發展鎖定在旅游上做文章。
2018年12月7日,坐落在江村孝子祠對面一家名為“坐忘·江村”的民宿開業,它是江村引入社會資本結合本地優勢,在一家民房基礎上改造開發的第一家高端民宿,由馬來西亞華僑李偉及江村人嚴長青共同創辦。
“坐忘·江村”拉開了江村發展精品民宿的序幕。江村兩委干部感慨地說:“江村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但千年古村卻沒有一家高檔的民宿,如今,‘坐忘·江村’的入駐,提振了江村發展民宿的信心,將帶動村里高端精品民宿的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步伐。”
“坐忘·江村”只是近年包養網來江村做旺旅游壯大集體經濟的縮影。
一直以來,江村旅游公司和江村村“兩委”存在著矛盾與包養網分歧,基礎實施建好了,旅游公司看到了村里發展旅游的誠意,包養網dcard積極改善與村里關系。
江村在理清與包養站長旅游公司的關系基礎上,與旅游公司簽訂股改協議,提高委托運營費用。村里還利用扶持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入股安徽宣硯文化有限公司,將原閑置老屋改建成1000平方米徽派旅社,對外公開發包租賃。此外,突出“一村一品”特色,構建宣硯文化、國學文化及孝文化于一體的文化旅游中心。
旅游新內涵的挖掘,促進了江村旅游發展。2018年,江村旅游收入達到120萬元,較上年增長20%。同時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2017年江村集體經濟收入22.22萬元,2018年達到31.3萬元,先后榮獲旌德縣2017年度“五合一”工作樣板村、基層黨建標兵村和精準扶貧標兵村榮譽稱號;江村駐村扶貧工作隊被評為宣城市“十佳駐村扶貧工作隊”榮譽稱號。(汪紅潮)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