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向企業家標包養準靠攏(青春派·脫貧攻堅我爭先包養④)
說起自己的“貴人”,新疆包養阜康市滋泥泉子鎮包養網滴水巖村的牧民穆拉包養依首推包養網鄧永超,“從一無所包養有的殘疾人,到買房娶媳婦,都是多虧了這個小伙子。”
剛剛28歲的鄧永超,是滴水巖村的大名人,這個小伙子憑借著帶領鄉親們致富的信念,大學畢業后在戈壁灘上養起了牛,他的阜康市天滋肉牛養殖包養專業合作社每年為當地群眾提供38個固定工作崗位,80多個臨時用工崗位,還計劃逐步發展當地旅游,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共同致富,每年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
從阜康市區出發,沿著高速公路走了半個多小時后,路開始變得坑坑包養洼洼,再往前,便是塵土飛揚的村道包養,在滋泥泉子鎮滴水巖村顛簸了一陣包養網后,終于看到遠處一排藍頂的牛棚,這便是鄧永超的“家業”了。
穆拉依正忙著給牛添加飼草,仔細看,他的腿有點跛,是幾年前在外地打工時出車禍留下包養網的后遺癥。穆拉依家兄弟三人,都在外打零工,父親患有慢性病,只靠母親一人種地為生。當地有個說法,再窮的哈薩克族人家也要養羊,但穆拉依家窮得包養連羊都沒有。
出了車禍后,穆拉依家更是雪上加包養網霜,村干部帶著穆拉依的父親找上鄧永超家門,要借錢給孩子看病,等病包養網好后回來幫他干活還錢。當時剛剛開始創業的鄧永超手頭也正緊張,還是拿出了2萬元借給穆拉依的父親。養好身體后,穆拉依就進了鄧永包養網超的養殖場,一直干到現在。
“我一個月工資4000,牛多的時候工資也會漲,2013年結了婚,媳婦兒也招進了場里,一個月2000,現在房子也買了。”說起鄧永超,穆拉依很是感激。
2012年,鄧永超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父母準備出資讓他在烏魯木齊開超市或者酒店,但他回到自己出生的阜康市滋泥泉子鎮考察過后,拒絕了父母的安排,“雖然這幾年城市包養網發展挺快的,但是農村的生活水平提升并不快,我就想做點當地群眾能參與進來的事情,大家一起賺錢。”鄧永超承包了1000畝地,決定搞養殖,“飼草包養網種植、養殖都要大量勞動力,而且也是當地鄉親們比較擅長做的事情。”
現在,鄧永超的養殖基地從當地招聘了固定崗位的包養養殖人員38人,根據不同季節的用工情況,還能提供臨時性用工崗位80余個。
逢年過節,鄧永包養超總會去村里慰問貧困戶,2014包養網年,鄧永超到一戶牧民家,人和羊羔住在一間屋子包養網里,炕上只有一床被子,女主人和女兒裹包養網在被子里,家里僅有的一套衣服誰出門誰穿,“真的沒料到現在還有這么窮的家庭,可即使這樣,他們還是熱包養情地邀請我進屋喝茶。”鄧永包養超便把養牛場的宿舍騰出來一間給這家人住,還給買好了各種生活用品,直到后來這家人被親戚接到了外地去。
因地制宜,大學生的另類創業路
養殖基地飼草房和20棟包養圈舍整齊排列著包養網,從五年前的一棟小圈舍,喂牛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發展到今天的樣子,鄧永超吃了不少苦。
包養網畢業后,鄧永超將自己的大學同學從外地叫了過來,4個大學生,加上包養一個本地的年輕人,5個人湊了120萬元,就開始了創業之路。
為什么非包養網要發展養殖?鄧永超考慮到主要是符合當地群眾的勞作習慣,“這邊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搬遷定居的牧民中,他們出去打工有語言方面的障礙,又無法丟下家里養的牲畜,我在家門口提供他們擅長的工作崗位,既能賺錢,又能照顧家里。”
但幾個年輕人并沒有真正接觸過養殖行業,一開始就被人騙了幾次,進牛的時候不認識牛的品種被以次充好過、買到過病牛、也數錯過數,甚至因為沒有卸牛的經驗,車門剛一打開,買來的40頭牛呼啦跑了個精光,全村人一起幫他找了7天,才把牛全部找回來,“村民路上看到了就直接給牽回來了,沒人往自己家牽,都很淳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