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活法·精彩故事]廖理純的綠色王國_中國發一包養網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從北京到渾善達克沙地至少需要7個小時。十年包養網車馬費前,廖理純在這片荒漠上開始植樹造林,并于2011年在北方建立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個綠化基地,保住草原的一片綠色。

在距離北京180千米以外的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有一片景觀奇特的沙漠—-渾善達克沙地。因沙化日益嚴重,它已成為近年來困擾北京的沙塵的主要源頭之一。“中午起沙,晚上就吹到海淀”,成為前些年最常見的現象。隨著近年來國家治沙力度的加大,以及許多志愿者到包養網單次渾善達克沙地種樹育苗,現在北京的沙塵天氣越來越少。廖理純,就是治沙種樹的志愿者之一,十年前,他在這片荒漠上開始植樹造林,并于2011年在北方建立中國包養網人自己的第一個綠化基地,保住草原的一片綠色。為了學習廖理純的這種精神,首都文明辦近日開展“學榜樣我行動”之包養價格綠化沙地志愿活動,30多名機關干部到內蒙、河北的綠化基地植樹,給栽種小樹、給樹減枝,實地學習榜樣事跡,感受榜樣力量,傳遞榜樣精神。

“起航,關艙門!”廖理純教授一聲令下,開往渾善達克沙漠的大巴開始啟動。“航班”,這是走進崇高先遣團的志愿者們對這輛大巴車的愛稱,因為它帶領志愿者們“飛”往海拔近1800米的內蒙古第一綠化基地,這里是廖理純教授的綠色王國。

北京市政協委員廖理純是走進崇高研究院副院長, 也是“2014北京榜樣”、北京市第五屆全國道德模范候選人。包養故事他曾是聯想廣州分公司老總,并創辦了自己的企業。在2005年,他從公司管理中脫身,投身公益事業,參與沙漠植樹。

許多人最為疑惑的是,放著大老板奢華的生活不過,為什么要到遙遠的荒漠里種樹。這要源于對廖教授十多年前在恩格貝綠化基地做志愿者的時候說起。當時,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恩格貝沙漠,荒漠化極其嚴重。日本的“沙漠之父”遠山正瑛在他83歲高齡之時,義務到中國的恩格貝種樹治沙,一種14年,直到逝世。“為什么中國人自己不能建設綠化基地!”有了這樣的想法,他開始棄商從樹。

2011年起,為了固沙防塵、治理霧霾,他首選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漠、沙地、鹽堿地等荒漠化嚴重低端,并使用個人積蓄1200多萬元,在內蒙古、河北地區組織建立綠化志愿者基地。截至目前,已帶領161批次,近6000人次國內外志愿者植樹上百萬棵,成活率達包養網車馬費95%,為北京藍天種下綠色防護帶。

廖教授愛樹,每棵樹都是他的孩子。當他帶領志愿包養行情者參觀基地上已經長高的小樹時,那種喜悅之情,就像父親看著茁壯成長的孩子一般。沒有這般的熱愛,就不會完成這么大的工程。難以想象,資產千萬的廖教授,穿著樸素,下地干活絕不輸農民。包養意思

參加過崇高先遣隊走進荒漠的志愿者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只有來到荒漠,才知水的珍貴。在渾善達克沙地,地表全是沙土,風大、常年少雨,尤其是近幾年,降水量已經由上個世紀的900毫米降到了如今的300毫米,草原退化極其嚴重。

“草原退化,降水少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牧民傳統的放牧方式,羊一直在一塊地上吃,剛長的小嫩芽,就被羊吃掉了,這樣草就沒有了后續生長的力量。”廖教授為了保住最后的綠色,專門到澳洲學習牧民放牧的方式,并進行推廣。“我一直在呼吁,牧民用輪牧的方式喂羊,吃完一塊草地,讓這塊草地有一個生長期,21天后等草長的成熟一些,再讓羊吃。”但是,一些牧民還是固執己見,說到這里,廖教授有些無奈。

除了研究減少草原退化,廖教授還一直思考如何保住沙漠里的水,他所讀的各類書包養甜心網籍幾千本。“其實南水北調治標不治本,如果進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并做好后期維護的話,植物所釋放的水分與南方過來的濕潤空氣配合就會產生大量降雨,靠綠化調水更有效率。”廖教授從如何種樹、維護,到如何調節大自然都有一番細致的研究,讓每一位志愿者在學習與實踐中,懂得護林、包養網ppt造林的重要性。

每次去往綠化基地,都是廖理純親自帶隊,和崇高先遣隊的耿濤、車亮一起輪流駕車,保證志愿包養網站者們安全地抵達。這輛可承載39人的大巴車,每周都會去一到兩次內蒙古、張北的綠化基地,廖理純親自帶隊一是可以常去看看他的“樹孩子”,包養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在路上為志愿者們講述哲學、歷史、人生,講述綠化的意義,傳遞愛國的崇高精神。

從北京到渾善達克沙地至少需要7個小時,然而這么長的車程志愿者們并不感到寂寞。因為,每一位志愿者都會拿到一本歌本,一路上廖教授除了給大家傳授知識,包養還會帶領大家一起歌唱愛國主義歌曲,讓志愿者激昂亢奮地開始旅程。

三年不見樹,五年不見人。在內蒙古渾善達克的四萬畝綠化基地上,廖包養包養女人授和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認真的打理著這些樹。志愿者們來這以后,拔草、甜心花園給小樹剪枝、去苗圃里栽種小樹苗、給小樹苗小杯換大杯。

每一批次的志愿者都會在荒漠里包養呆上兩天,他們以營養包養app杯的方式種植樟子松43萬棵,赤峰楊育苗107000棵。數字看起來龐大,但是每個志愿者干的活并不算多,綠化基地的日常打理和維護,還是廖教授雇傭的當地農民。而且,近6000名志愿者的食宿行都是由廖教授一人承擔,許多人就很不理解廖教授這么做的原因。

“我就是想讓來這里的人長期包養能感受到水資源匱乏、荒漠的可怕、感受到綠化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對社會的一份責任和擔當。”廖教授告訴記者,現在的愛國主義教育有些弱化,他想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大家珍惜眼前。

其實,在廖包養網教授身上,還有一種韌勁讓志愿者學習。廖教授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帶上筆記本電腦,因為他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寫點東西。“教授每天晚睡早起,就是這包養網心得樣擠出時間創作。”崇高先遣團的小王告訴記者,從2005年的第一本《何以無所畏懼》到現在還未出版的《對抗荒漠化》,包養網十年間,廖教授已經寫書十余本。從人性思考、哲學、歷史、文化、農學、科學等各個方面,他都有獨到的見解。除了管理綠化基地、寫書,廖教授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客座教授,經常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

這是一次感人又感心的活動,讓每位志愿者隊廖理純教授都肅然起敬。“回去之后,我要細細地品讀您的包養管道著作,將來,我還要孩子來這里感受您的精神,一傳十、十傳百,包養網傳遞的不只是包養網dcard精神,更是愛國的信仰。”志愿者董愛軍說。

本次活動是首都文明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一項重要實踐內容,首都文明辦副主任韓龍彬表示,文明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設精神文明。廖教授帶領每一批志愿者種的不是樹,而是對民族的一份責任和擔當。廖教授作為北京榜樣,身上體現出來的為國擔憂以及民族復興的精包養網神,讓每一位志愿者切身重新塑造人生更高的理念,建立心靈綠洲的責任意識,打造包養站長民族的軟實力。

在兩天的沙漠種樹之行中,記者感受到了節水、種樹的重要性,更體會到了培育當今年輕一代愛國主義的迫切。在北京通往內蒙渾善達克沙地來回的路上,將近有20個小時都在車上,包養廖教授和耿濤老師除了開車,就是輪換著給志愿者講述歷史上忠君愛國的典范事跡,講述植樹還綠的重要性,講述做人要做有意義的事的人生觀。

廖教授“撕日歷式甜心寶貝包養網”的人生讓志愿者們感慨頗深,“我今年51歲,假如我活到75歲,現在我的日歷只有一萬張可以包養撕,一想到這里,我就覺得人生苦短,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我要把這一萬張的每天都過得有意義包養金額,并且隨時為著國家需要全部撕掉剩余的日歷。”

這番話,讓志愿者們心潮包養app澎湃,能有這份愛國之情,何其偉大!我們做不了大的貢獻,哪怕只要一點點的公益之心,就足夠了。“每人一生種100棵樹,我們便沒有了荒漠。”廖教授希望著每個國人都能完成這份未竟的事業。

臨行的時候,守護廖教授這片綠洲的蒙古族男人松布爾抱著他一歲半的孩子阿木旦為志愿者們送行,他的一生都將獻給治沙還綠,而他也告訴志愿者,他的兒子也繼承衣缽,世世代代守護祖國的綠洲……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