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貧困——精準扶貧的福建實踐(組圖)_中國一包養經驗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當前農村扶貧進入了新的攻堅期,我們繼續探索扶貧工作新機制。針對有些扶貧存在著扶貧資源精確瞄準不夠,工作針對性不強,有效性不足等問題,全省各地在提高扶貧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等方面取得經驗。連日來,本報記者就“精準扶貧”這一主題,奔赴全省各地,采集我省精準扶貧的最新進展情況,以饗讀者。

貧困戶也能貸到款——扶貧小額貸款的屏南經驗

東南網10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 通訊員 張川閩 張尚瑤)

14日,屏南縣甘棠鄉浙洋村村民張希平走進菇房,打開燈,看著架子上的菌包,包養網興奮地對記者說:“香菇馬上就可以采收了,滑子菇下月就可上市。”

在2009年前,張希平還只是一個替別人開車的貨車司機,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一家5口人擠在一間舊房里。他瞄上當包養地的特色食用菌產業,想通過食用菌栽培改變現狀,可手頭1萬多元的積蓄只夠建菇房,搭架子等,購買種苗、木屑、棉籽殼等生產材料包養感情的錢還沒有著落。

張希平想去銀行貸款,但沒有財產抵押,也沒有人替他擔保。他好幾包養甜心網天悶在家里,感到無助。這時,村支書李興遠登門了,問他是否想貸款。

“誰愿意把錢貸給我這樣的貧困戶?”張希平將信將疑。

屏南縣扶貧辦主任胡小青告訴記者,2007年,該縣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扶貧小額貸款促進會,將省級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和縣級配套資金等存入合作的農信社等金融機構,作為風險保證金,并為貧困戶提供無抵押貸款擔保服務。

2009年,張希平如愿以償,獲得了當地信用社的5包養000元貸款。他用這筆錢購買了食用菌栽培材料,第一年栽培了6000多個菌包,當年就賺了1萬多元。第二年,他將規模擴大為1萬多個菌包,并再次申請貸款,這次他的貸款額度為1萬元。今年,他栽培了5萬多個菌包,投入資金10多萬元,貸款額度增至5萬元,成為村里的食用菌栽培大戶。張希平年收入可達五六萬元,在村里屬于中上水準。去年,他用栽培食用菌賺來的錢蓋起了三層半小洋樓。

村支書李興遠說,村里有40多戶村民通過促進會申請了小額貸款,額度根據村民的綜合能力來審查,負責審查包養的就是他,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小額貸款促進會的村級金融協理員。因為他熟悉村里每家每戶的情況,因此促進會聘請他當村里的金融協理員。

據了解,像李興遠這樣的金融協理員,屏南縣有500多名。鄉金融協理員主要由三農服務中心等單位的工作人員構成,村金融協理員主要聘用村主干。“擺脫貧困要持續扶持,需要兩三年貸款的幫助。以前,扶貧資金就像撒胡椒面,每家貧困戶都能分到一點,但針對性不強。”胡小青說。現在,有了扶貧小額信貸促長期包養進會,依托金融協理員,根據貧困戶所從事的不同產業,發放相應的貸款。針對具體的貧困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管理,分步驟分類來扶貧,提高扶貧的精準性。目前,屏南縣小額貸款促進會的本金為700多萬元,貸款額度為4800多萬元。7年來,包養俱樂部促進會共受理了7000多筆小額貸款,貸款總額為2億元。

據了解,屏南縣有1500多戶貧困戶獲得了貸款,實現了脫貧致富。截至目前,該縣未出現一例違約貸款。2008年,屏南的做法被中國人民銀行列為《2008年中國農村金融報告》的典型案例;2010年,在全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包養工作現場交流會上被作為典型經驗進行交流。

據省農業廳扶貧開發處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已在11個縣開展扶貧小額信貸試點。今年9月,省里還特意出臺了《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推廣屏南的做法。

個性化扶貧,讓山間野草變成寶

東南網10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魏桂蓮 通訊員 顏湊)

“這是黃梔子,可清肺止咳,涼血止血。這是小號牛奶樹,可消積化痰,健脾除濕,通筋活血。別小看這些山間野草,它們現在可是我們致富的法寶。”11日上午,在寧德市蕉城區七都鎮北山畬村,草藥種植大戶藍福祿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著一株株畬家中草藥。

北山村是個畬族聚居村,畬族人口占87%。十年前,該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000多元。曾擔任該村村支書、現為七都鎮組織委員的鐘華杰說:“那時,村里都是黃土和稻草混合建成的土坯房,狹小的空間不僅要住下一家人,還要容納雞鴨、豬等家禽,通向外界的是一條一米寬的泥濘小道。”

北山畬村“山中無閑草,遍地皆靈藥”,獨特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這里成為“天然藥庫”,野生中草藥達200多種。并且,畬村群眾長期和藥材打交道,他們采藥換錢,用草藥治病,熟悉這些野草的藥性。特別是藍福祿,幾十年的積累讓他成了畬藥土專家。

鎮村看準畬藥的優勢與市場,請包養留言板出藍福祿,組建了北山畬村中草藥協會。同時,量包養網身定做個性化的扶貧措施,因戶施策,宜種則負責種植、宜養則負責培養中藥盆景、宜銷則負責藥材銷售,發動村包養網評價民種植畬藥。

藍福祿帶領100多個村民上山找藥,先后共收集了200多種畬家草藥瀕危苗種進行集中培育,打造“畬家藥標準園”。去年,還成立了富強草藥合作社,吸收更多村民進行畬藥種植。

“沒有地種藥材,我們就上山開荒。”藍福祿告訴記者,他們燒茅草墾荒山,開出了100多畝梯田,種上了百合、黃梔子等草藥。“山上有1000多畝茅草荒地,一有空大家就上山開荒,這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好事。”藍福祿自豪地說。如今,北山畬村中草藥種植面積達300多畝,僅中藥盆景年產值就達120萬元。藍福祿向記者透露,僅他個包養金額人的收入,每年就有數十萬元。

“村里還辦起了草藥加工廠,50多名女員工只需將草藥曬干,將木本藥材進行切片,每天就有百來元的收入。在家門口就業,收入還不低,以前真的沒想過。”村民蘭梅釵一臉幸福地對記者說。

建生態養殖園,讓殘疾人在家門口致富

東南網10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魏桂蓮 通訊員 鄭秀杰康琳)

11日上午,記者來到羅源縣西蘭鄉許洋村殘疾人生態養殖園。5座用毛竹搭建的雞舍內,錯落有致地擺放著棲息架供雞棲息。“現在生態園共有1500多只雞,每半年就有一批雞出欄,一年下來有近10萬包養網單次元的收入。10個股東每人可分紅近1萬元。”許洋村殘疾人雷向文提著一桶飼料,一邊忙著給雞喂食,一邊對記者說。

22歲的雷向文是生態養殖園的股東之一。他9歲時因患小兒麻痹癥,右腳落下殘疾。他在印刷廠當過工人,在酒店做過服務員,還在快餐店學過炸雞。但每份包養網比較工作他都干不久,要么工資太低,要么被老板嫌棄,要么身體吃不消。隨著父母的年邁,一家人的生計壓力越來越大。“如今在生態園上班,每個月能領到2000元工資。工作也比較輕松,就是負責看守,打疫苗、添飼料,給雞舍消毒。”雷向文說,去年,在大家的幫助下,他還建起了新房子。

在許洋村,像雷向文這樣的殘疾人共有10名,過去基本上處于無業狀態,但現在情況徹底改變了。村主任雷向祖說,許洋村山地多、田地少,山林資源豐富,適合發展生態養殖業。2012年,為鼓勵扶持殘疾人就業,村里利用農村貧困殘疾人每人每年5000元的補助作為創業資金,把村里的10名殘疾人集中起來,成立了殘疾人生態養殖園,由殘疾人統一管理。同時,在西蘭鄉政府的幫助下,引進專業的生態養殖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

“公司提供雞苗、飼料和技術指導,由我們來統一飼養,待土雞長足200天,公司會統一收購。這樣一來,大家搞養殖的風險減少了,積極性得到了提高,生活也一天比一天紅火。”許洋村殘疾人鐘永添說。

“這種集中發展生態養殖的方式,不僅產生了規模效益,也不會影響農村環境衛生,還能迅速帶動貧困群體在家門口創業致富。”西蘭鄉黨委書記林穎表示,實踐證明,這種模式很好,下一步將在全鄉推廣。

掛鉤幫扶,我們就是一家人了!

東南網10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包騫 通訊員 林順來 徐秋坤)

10月13日,南靖縣和溪鎮英勇村扶貧搬遷工程安置點。

山腳下,一片毛竹林郁郁蔥蔥,一條寬闊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幾幢漂亮的新樓房前。記者走進搬遷戶劉清云的三層“小洋樓”,只見寬敞的客廳、擺放有序的家具,老人正帶著小孩在家中嬉戲玩耍,笑語連連,一片溫馨。

“老劉啊,有段時間沒來看你啦。最近有哪些困難?修房子欠了多少錢?種植絞股藍收入如何?”掛鉤擔任英勇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縣交通局局長游南忠走進劉清云的新家邊看邊問。

劉清云回答:“修房欠的錢已還得差包養網不多了,我今年種了一畝多絞股藍,目前收入已達1萬多元。”

“我掛鉤幫扶英勇村,我和大家就是一家人了。你們有什么困難,隨時可以打電話給我。”游南忠說。

“多虧了你們的掛鉤幫扶,我們不僅蓋起新房,門前這條路也得以拓寬,家里也通上了水電。”劉清云拉著游南忠的手說。

劉清云的鄰居劉金良告訴記者,他家所在的村子,是一個“掛”在海拔800多米山腰上的村子。實施扶貧搬遷安置工程后,新房子建起包養女人來了,但門前的一條泥巴路卻讓村民發愁。“遇上下雨,路又濕又滑,出行很不方便。”劉金良說。今年3月,掛鉤幫扶英勇村的游南忠了解情況后,馬上申報修路計劃,并召集召開協調會,很快,道路拓寬工程順利開工了。

游南忠又經過多方協調,為村民爭取了10萬元資金用于安置點的電網改造。

據了解,從今年起,南靖縣實施縣直單位“一把手掛鉤幫扶”工程,選派26個縣直部門掛鉤縣級以上貧困村,1包養1個縣直黨群部門和政法部門掛鉤軟弱渙散村,同時,要求科級單位的一把手要兼任掛鉤村第一書包養軟體記。目前,該縣已下派37名干部擔任掛鉤村第一書記,這些第一書記已著手解決掛鉤村熱點難點問題194個,獲得了當地群眾的好評。

“讓一把手直接擔任掛鉤村第一書記,既能增強一把手的責任感,又能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辦大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快速有效地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盡快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村支書劉學包養一個月價錢陽深有感觸地說。

一戶一法,為貧困戶“造血”

東南網10月17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謝婷 通訊員 陳曉星 饒炳林)

10月13日一大早,在建寧縣均口鎮黃嶺村食用菌基地,陳立勝正在大棚里忙著采摘香菇。“今年,我種了3萬棒香菇,預計收入可達7.5萬元。”看著架子上長勢喜人的香菇,他樂得合不攏嘴。

今年43歲的陳立勝,是村里的貧困戶。早些年,他在外地打工,后來返鄉務農,由于村里耕作條件不好,種田效益差。“一年忙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加上家里人口多,孩子還在讀高中,我們夫妻倆的生活壓力很大。”陳立勝說。

今年,他看到村里有人在種植香菇,包養網便也想試著種。可他得知,一畝地得投入12萬元。

這么多錢,從哪里來?陳立勝一籌莫展。

今年3月,建寧元盛公司與鎮里的12戶貧困戶進行結對幫扶。根據陳立勝的實際情況,公司為他量身定制了脫貧方案:公司大棚免租金,他只需繳10%的風險保證金,剩余的資金,一部分由公司借給他,一部分由公司擔保貸款,種植的香菇以每斤2.5元回收。

眼下,陳立勝在元盛公司有雙重身份:在食用菌合作社里,他是股東,有3萬棒的香菇;在公司里,他和妻子都是員工,他負責燒鍋爐,妻子負責生產菌棒。“我們現在也是上班族,一年下來,我們夫妻倆上班、種菇,收入可達10萬元。”陳立勝掰著手指開心地算著。

陳立勝的故事是建寧縣“一戶一法”扶貧的典型例子。作為我省23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今年初以來,建寧縣確定42個扶貧開發重點村,為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跟蹤幫扶,針對1.1萬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施因村施策、“一戶一法”的“造血”式幫扶,針對0.67萬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開展五保供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等“輸血”式幫扶。

“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讓當年參與的扶貧對象,當年就能摘掉貧困的‘帽子’。”均口鎮黨委書記張駿鑫說,今年年初,均口鎮根據全縣精準扶貧的部署,對貧困戶因病、因災、因殘、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力等因素進行分類,一一建卡立檔;再分別采取幫扶計劃到戶,因戶施策進行幫扶。針對想種植食用菌的貧困戶,鎮里成立扶貧助包養條件農食用菌專業合作包養app社,幫助貧困戶解決發展中的土地、資金、管理、技術、銷售等問題;另外,幫助對接國家政策,積極為貧困戶爭取享受政府惠農政策。

一戶一法,扶貧“包養網單次造血”。陳立勝靠種菇致富。

短評

幫扶更到位 脫貧更有效

薛希惠

2013年,省委九屆九次全會通過《關于進一步扶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造福工程、定點掛包養鉤、產業和信貸、智力、社會等多形式扶貧措施,堅持“百姓富”與“生態美”有機統一,堅持造血與輸血、扶貧與扶智、自力更生與借助外力相結合,因地制宜地甜心花園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子。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當前,我省各地根據部署,已經建立起精準扶貧的工作機制,開始精準扶貧的新一輪實踐。

精準扶貧,是針包養意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主要包括3個內容:

一是精準識別。對于誰是貧困人口,將制定一個識別辦法,通過有效的程序識別出來。

二是精準幫扶。針對每家每戶的貧困情況,確定幫扶的責任人和具體措施,確保幫扶效果。

三是精準管理。要建立起扶貧對象信息管理系統,把扶貧對象的基本資料、幫扶情況錄入包養合約系統,進行動態管理,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用。包養網VIP

扶貧工作永遠在路上。我省在建檔立卡的基礎上,深入扶貧攻堅、突破薄弱環節、補齊發展短板。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詳細落實省直部門掛鉤扶持制度,科學制定幫扶計劃,保證做到低保救助到戶、就業輔助到戶包養管道、生產扶助到戶、建房補助到戶、醫療援助到戶、就學資助到戶、社會贊助到戶、結對幫包養扶到戶。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