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航拍下的吊坪村。(資料圖) 鐘欣 攝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總人口26萬,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截至2018年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29戶15937人,貧困發生率6.47%。
“對于積石山還算熟悉。”近包養日,鄒傳彪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回憶說,10包養多年前,他曾隨僑商考察團踏足積石山縣。當時,窄小崎嶇的山路,住土坯房的農戶,去幾里開外的地方背水回來飲用的小孩……鄉村貧窮的包養網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包養網刻印象。
包養“村莊發展緩慢,貧窮之感依舊撲面而來。”當鄒傳彪再次以扶貧干部的身份來到積石山縣吊坪村時,卻不知從何做起,回憶起初來時的包養“窘境”,他說,“剛來沒有固定工作場所、村干部工作積極性不高、聽不懂方言,真的是萬包養網事開頭難。”
他思索著打破僵局。“為什么貧困?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怎么解決才能拔窮根?”挨家挨戶入戶家訪調研成了鄒傳彪破題的第一步。通過與民眾面對面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和需求,查閱貧困戶扶貧大數據,日漸,他對村莊整體情況了然于胸。
包養“一副娃娃臉,好似大學生”“白白凈凈,書生氣濃重”“少言寡語”……是吊坪村村民們對鄒傳彪的第一印象。
村民眼中包養“書生氣”的鄒傳彪卻有著一股“認真勁”。曾與鄒傳彪在扶包養貧一包養線工作過的胡林家鄉人大主席安濟林回憶說,“那時,我剛來吊坪村,包養網和鄒書記一起入戶摸底調查,他現場‘如數家珍’般介紹50多戶村民具包養體情況,并且毫無差錯,讓我佩服不已。”
在當地干部的共同協作下,兩年來,鄒傳彪向派出單位反映幫扶村的民情民意并落實幫扶項目,實施多個改善民生工程,往日的吊坪村已換上了“新裝”。
“土坯房變成磚混房,家家喝上干凈的自來水,村里土路都變成水泥路。”63包養歲的村民郝文玉述說著變化,村莊過去的旱廁變成了水沖式清潔環保廁所,并安裝了全天候太陽能熱水器,隨時都能洗上熱水澡。
除幫助該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進行危房改造、廁所革命、基礎設施等項目實施外,鄒傳彪還利用派出單位資源,解決積石山縣教育教包養網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薄弱、貧困家庭上學負擔重包養等問題,為該縣配置教學設備,開展教師培訓和學生支教幫扶等活動。
村民楊包養網學包養網連的兒女包養安包養網忠明、安忠霞在2017年和2018年均考上了職業技術學院,原本是“大喜事”,包養但對于貧困家庭來說,難以支撐兩個孩子上學費用。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之際,得知情況的鄒傳彪主動與其進行溝通,發現此情況較包養網為普遍,便包養當場承諾包養網爭取包養網資金進行幫扶。
2017年,鄒傳彪借助單位和社會力量,設立獎助學金,使包括安忠明在內的大學生獲得資助、順利入學。據當地官方資料顯示,兩年來,獎助學金累計資助各類學生380人次、獎勵教師39人次。
鄒傳彪說,扶貧包養先扶智,要讓農村家長明白孩子好好讀書,要依靠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扶貧才能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包養網。
2017年、2018年吊坪村共脫貧99戶45包養網6人,貧困發生率從建檔立卡初期的49.4%下降到2.6%,在胡林家鄉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出列。
“任期結束的前一包養網天,鄒書記將村干部聚在一起,說的依舊是村里的脫貧事。”吊坪村包村組長馬英虎說,他圍繞改善貧困民眾的教育、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體系等方面給出建議,“那天的會議比以往都要長。包養網”
如今,身處北京的鄒傳彪依舊與吊坪村幫扶隊保持聯系。“脫貧攻堅戰場上,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打造一支帶不走的幫扶隊。”他說,還將持續關注吊坪村發展,力所能及協助該村走上發展“高速路”。
< 1 2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