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搶險給這群90后的大學生活畫上圓滿句號
——聽國防科大2017屆學員講述桃江抗洪心路歷程
編者按
光明日報15日以“抗洪救災現場就是包養‘畢業典禮’”為題,對國防科技大學2017屆學員桃江抗洪的故事進行了詳盡報道,在部隊高校和軍內外引起熱烈反響。今天,5位學員投書本報,生動而深情地講述他們投身桃江抗洪的難忘經歷、切身感受和不凡收獲,從中可以體味新時代大學包養生面對災情、沖鋒在前,搶險救災、毫不畏懼的責任感使命感,感知軍校年輕學子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時刻挺身而出的家國包養情懷。
包養抗洪現場,“黨包養員突擊隊”的旗幟鮮紅醒目。安子陽攝/光明圖片包養
從畢業晚會彩排場地奔赴抗洪搶險現場
作者:陳滌非
陳滌非,國防科技大學指揮軍官基礎教育學院學員五旅三營九連學員,道路橋梁與渡河瀕包養網海工程專業,黨員。
正在為畢業晚會做最后準備的包養網時候,我接到通知:“換迷彩服、裝背囊、半小時后出發,參加抗洪搶險。”我匆匆把手上的工作交給別人。其他同學也陸續從晚會彩排場地趕回駐地。
穿了6年軍裝包養網、當了4年學員,演練演習、崗哨勤務,部隊大大小小的任務我參加過不少。完成任務,執行命令,這是軍人的職責所在,而參加抗洪搶險任務還是第一次。包養
包養網在車隊出發的時候,車廂內響起《當那一天來臨》包養網的歌聲。就在半小時前,大包養網家正在排包養網練這首歌作為畢業晚會的合唱歌曲。這是和平年代的將士出征,真的感覺到需要我上的那一天來到了,就像歌詞中所寫的:年輕的軍人渴望建立功勛。這一刻,每一個趕赴抗洪一線的戰友都滿腔熱血,為自己能夠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而感到榮幸。
從學校到湖南益陽桃江有3個多小時的車程,天色漸黑,雨越下越大,行車條件也越來越差,許多車停在應急車道上躲避風雨。但軍車在高速路上飛馳,我們在車上通過手機了解前方情況——上游水庫即將泄洪,桃江縣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處在威脅之中。
到達桃江縣后,包養網大家顧不上休整,迅速劃分小組,指定安全員,穿著救生衣,分發工具。要趕在第二天中午12點前構筑出一條長約500米、高約1米的子堤。在地方工作人員的安排下,包養第一批隊員在晚上11包養點登上了資江大堤。當我們開進現場時,雨還在下,水還在漲。這時,桃江的水面距離淹沒弄溪橋的橋洞已不足1米。
經過簡單的分工,大家就在江堤上熱火朝天地干起來。我的腰有舊傷,包養包養和我搭檔的同學郎特就主動承擔起挖沙的工作。大家很快形成默契:一部分人負責裝填沙袋,一部分人負責搬運,還有一部分人堆包養砌子堤。分工協作使修筑的速度越來越快。
3個小時后,雨漸漸小了,雖然已經很疲憊,但大家都想著多干一點,爭分奪秒地構筑子堤,以備洪峰的到來。凌晨3點,來換班的第二批隊員如期而至,簡單交流經驗后,抗洪戰場交到他們手中,我們回到營地休息。
早上6點,鬧鈴聲叫醒了一屋子的人,兩個多小時的睡眠沒能緩解昨夜的疲憊。我們發現窗外的雨已是豆粒大小,宿營地附近的低洼處積滿雨水。
當我們再一次站上河堤時,弄溪橋的橋洞已經被完全淹沒了,正在筑堤的戰友們身上沾滿了泥,原本的土堆在暴雨的洗禮下變成了泥灘,一鍬下去半鍬是水,沙袋也變得更重。此刻,這里成了整個國防科大學員抗洪突擊隊的戰場。
在全體抗洪搶險隊員的通力合作下,終于在第二天早上8點完成了子堤包養網修筑任務。離包養開堤包養壩返回登車點的路上,一位大叔上前致謝:“小伙子,謝謝包養網你們,沒有你們,我們包養網的大片城區都會淹沒。”面對群眾的感謝,我認為這是軍包養網人的職責與擔當。20年前的特大洪水就讓我們這一代人知道,包養網人民子弟兵就是為人民保駕護航的;20年后我們成長起來了,能夠在人民危包養網難之際,像前輩一樣,踐行使命,不負期望,這正是我們年青一代軍人在和平年包養代的價值所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