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弱有所扶”承諾落到實處 上海編織起有溫度的社會救助網絡_中國扶貧一包養網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原標題:“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編織起更大更密更有溫度的社會救助網絡 把“弱有所扶”承諾落到實處的“上海經驗”

黨的十九大報告新提出“弱有所扶”,進一步拓展了我國民生保障的內涵。“弱”,不僅僅是絕對貧困,也包養網涵蓋了各類處于生活窘迫和發展困境的群體。

《上海市社會救助條例》將于今年5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作為超大型城市的包養網上海,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托底的重要法制保障。記者走訪看到,上海基層已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包養網和機制建設,編織起更大、更密、更有溫度的社會救助網絡,也為《條例》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包養網難群眾“一個不能少”

家住上海市長寧區華陽路街道的李先生,原本有著不錯的收入包養網推薦,但自2017年確診白血病后,長期病假在家,每月醫藥費過萬元。

李先生家中還有生活無法自理的父親,母親鮑阿婆近年也因大病,身體大不如前。多重打擊下,這個原本小康的家庭深陷困境。

“有的家庭因為老殘、重包養甜心網病或者其他變故,生活條件甚至會急劇降到低保線以下。過去以收入作為唯一標準,他們可能并不符合低保家庭的認定條件而無法享受,生活也愈發艱難。”有社區民政干部說。

2013年,上海率先把社會救助覆蓋面由收入型貧困家庭拓展到支出型貧困家庭。長寧區作為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區,在困難群體“擴面”上邁出更大步伐,建立起涵蓋低保家庭、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和特殊困難家庭的社會救助“四圈”體系,救助目標對象從原先以低保家庭為主的約6100人擴大至約3.5萬人。

針對李先生家的情況,基層干部想方設法用足政策。街道包養網VIP在核對其家庭經濟狀況后,協調民政、教育、衛健等部門為李先生“訂制”了綜合救助“組合拳”:2018年,李先生一家先后得到民政綜合幫扶12000元、醫保綜合減免21501.6元、慈善定向助學3000元、慈善愛心雅集10000元等,鮑阿婆也辦理了長護險。

“我們把‘弱’的內涵拓展到生活多個方面,通過‘四圈’體系納入更多需包養網要救助的人。這也破除了以往救助資源在低保家庭上疊加包養網的問題,實現了不同對象的‘按需救助’。”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說。

近年來,閔行區進一步完善上海“9+1”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把包括特殊困包養網難對象、支內回滬人員、困難老人、困難婦女、困難兒童等在內的相對弱勢群體也納入救助。“我們力爭掃除所有‘盲區’,社會救助托底,一個也不能少。”閔行區民政局局長蔡懌暉說。

2018年,針對孤獨癥(自閉癥)患者人數增長較快的實際,閔行區查找相關工作短板,并制定下發《孤獨癥群體援助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從完善幫扶政策、加大公辦特殊學校招生力度、包養網評價提升社區對大齡孤獨癥患者照護能力等方面,給予這一特殊群體有力的救包養站長助。

精準施助兜牢公平底線

百姓之“難”多種多樣,而很多人對社會救助政策不熟悉,對救助資源和服務不了解,精準施助存在“最后一公里”難題。

2018年8月,長寧區通過設立街鎮顧問點、居民區顧問點,在上海率先建立一支“家庭救助顧問”包養網團隊,由“顧問”為困難群眾提供政策介紹和指導,制定適合不同對象特點的服務包養網清單和指引。同時,通過入戶走訪,精準掌握救助對象的動態信息。

長寧區華陽路街道初步建成了“困難人群精準幫扶信息系統”。工作人員表示,該系統最終將為轄區內幫扶包養網對象、家庭建立“一人一檔”“一戶一檔包養網推薦”,形成可統計、可分析、可回溯的救助大數據,推動管理部門對困難人群精準施助包養網

應救助的一個不落,不該救助的一個不多。“關系保”“人情保”及錯保、漏保等,不僅損害困難群眾利益,更傷及社會公平和制度公信。

上海自2006年起開始探索居民經濟狀況核對工作,為實施社會救助審批提供依據。目前,核對系統已建立部門間電子比對專線32條,陸續應用于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等15個項目。系統建成以來共完成核對267萬余戶次,36.7萬余戶家庭因不符合申請條件而自愿退出申請。

“有騙保想法的人知道家庭經濟狀況會露餡,就不來申請了。核對系統已成為確保公共資源公平分配、科學實施社會政包養app策準入機制的一把‘尺子’。”松江區民政局局長劉彥說。

技術手段之外,上海基層還從教育培訓著手。楊浦區不僅對救助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還強化廉政教育。每名工作人員都要簽包養網單次署《廉政風險協議》《近親屬享受社會救助備包養金額案表》,從源頭上避免違規違紀行為的發生。

“增強社會救助工作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一方面要有力推動困難群眾精準識別、精準管理和精準幫扶,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救助資金的管理,扎緊制度籬笆,守好這個民生保障的最后防線。”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長李勇說。

社會參與讓“愛心網”更溫暖

包養網比較人有難,眾人相幫。在上海“9+1包養網單次”社會救助制度體系中,“1”專指社會力量包養妹參與。多年來,政社、政企協同,已經成為上海社會救助工作的鮮明特點,顯著提升了救助的精細化程度和溫度。

入戶走訪時,上海申愛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社工都會帶著厚厚的“家庭包養價格ptt困境評估表”和服務項目目錄,這使得他們可以及時發現和評估困難群眾的問題與需求,給予更具針對性的幫扶。

這項名為“橋計劃”的多重需求家庭綜合服務項目已在靜安區試點5年,并被列入區政府年度重點工作。面向社區困境兒童,社工們推出了“好習慣培養”“青少年自我保護成長”等項目,針對困難家庭,還有“家庭照護者喘息小組”“房屋修繕計劃甜心花園”等。2018年,試點街道共計1700人次在“橋計劃”中受益。“對我來說,錢的困難還能克服,但照料的壓力卻讓我包養俱樂部喘不過氣來,是社工們的服務給了我積極面包養網對生活困境的勇氣和信心。”受助居民袁女士說。

在靜安區民政局局長賈先斌看來,困境家庭不能成為社區里的“孤島”,“‘橋計劃’就是要為社會救助對象搭起溝通外界的橋梁,幫助他們實現增能從而實現主動脫貧。

在浦東新區,滬東新包養網ppt村街道利用新媒體手段搭建了“微心愿”公益平臺,開辟出社會組織、愛心企業和人士參與社會救助的“通路”。平臺啟動5年來共收集到困難群眾“心愿”1161包養意思個,并全部為許愿人圓夢。“微包養行情心愿”不僅讓困難群眾得到實惠,也為社區公包養站長益事業發展增添了活力。

“弱有所扶”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是必須答好的民生文章。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說,上海社會救助工作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不斷取得新成績,形成上海標準、包養甜心網上海溫度,真正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每一戶困難家庭、每一個困難群眾。(記者陸文軍、吳振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