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玙秋是蒙城縣許疃鎮邵于村的一名駐村扶貧隊員。2019年4月,當她聽說縣組織部又要選派駐村扶貧干部時,想到她的兩名幫扶對象和更多需要幫助的貧困戶,她立即主包養網推薦動報了名。剛到村里時,面對陌生的農村環境和連軸轉的基層包養網工作狀態,她包養網一時不能適應和理解,但當看到全鎮黨員干部和村“兩委”干部每天都是廢寢忘食得工作,她深受感動,于是很快調整心態,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
在第一次入戶走訪王康康家時,她敲門無人回應,發現房間里只有一包養網個老人癱瘓在床,老人嘴里發出嗚嗚的聲音,也聽不懂她在說什么。曹玙秋覺得她很可憐。通過向村干部了解,原來老人只有一個孫子陪伴在身邊。她的孫子叫王康康。王康康是個苦命孩子,五歲那年父親去世,十一歲時母親也不幸離世,留下他和殘疾的奶奶相依為命。在祖孫倆的相互扶持下,王康康長大成人,并在2010年娶妻生子,但是因為王康康要照顧他奶奶不能外出打工賺錢改變貧困狀況,2012年,他的妻子終于不堪忍受貧窮,帶著孩子離開了這個家。王康康備受打擊,從此一蹶不包養條件振,家庭也斷了收入。曹玙秋了解到王康康家庭的實際情況后,覺得他年紀輕輕就當起了貧困戶,曹玙秋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包養漁,曹玙秋決定轉變其思想觀念,引導他靠勞動改變生活。她一邊結合扶貧政策,為王康康制定幫扶計劃,為他積極申請土地流轉項目,一包養app邊引包養網導他重樹生活信心。包養“你是孝順的孩子,但如果一包養直沒有收入,怎么讓奶奶過上好日子呢?”“你還年輕,人生的路還長,不要因為一時包養條件的打擊迷失了包養網方向……”在曹玙秋的不斷嘮叨下,王康康漸漸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包養網人變精神了,也不再游手好閑了。今年疫情有效控制后,曹玙秋介紹王康康來到離家不遠的工地上打工賺錢,早出晚歸也能照顧到奶奶,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力更生的新生活。而他照顧奶奶的事跡漸漸傳開,王康康也成為遠近聞名有孝心的人。
為了讓王康康能安心在外工作,曹玙秋常常到他家中走訪,探望老人的身體狀況,給她添些茶水;中包養網比較午送去適宜的飯菜。這些,王康康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頭。
通過辛勤的勞動,原來靠政府補貼、救助收入的貧困戶王康康,已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預計到今年年底能靠工資性收入達到人均包養網1.5萬元,包養網家庭收入3萬余元。
今年7月,當扶貧檢查組問王康康建檔立卡以來生產生活狀況有何變化時,他感慨萬千:“要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村里的干部和工作隊員曹玙秋,是他們讓我重新包養網活了過來,讓我知道勤勞致富不是一句口號!現在我奶奶已經96歲了,我不能倒下,我包養行情要靠雙手帶著奶奶過上小康生活!”
包養扶貧先扶志,當人有了希望,生活有了目標,才會不斷努力,通過對王康康改變一事的經歷,激發了曹玙秋想要對貧困戶進行思想上救濟的念頭,讓他們填飽肚子的同時,更創造精神上的食糧,從根本上激發貧困戶的意志,同時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扶貧的意義。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她從身邊真人真包養網站事入手,了解典型事跡,構思文章結構,除了平時入戶走訪,為人民干實事,她利用碎片時間常常在電腦前一坐就到深夜,他們常說“你為了寫材料,飯也不吃啦?”曹玙秋也不好意思的笑笑“靈感不記下來,一會就想不起來了。包養行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是一包養網句切切實實的話,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曹玙秋編寫的《從脫貧致富之星到優秀甜心花園扶貧包養網組長》、《提升自身發展動力 脫貧致富不是夢》等三篇文章被中央級網站-包養網dcard–中國日報網采用并發表;《公益崗讓脫貧戶成了“工薪族”》等四篇文章被推送到《學習強國》安徽平臺;《帶著96歲的奶奶奔小康》刊登在安徽工人日報第7418期頭版頭條…包養網…還有其他多篇扶貧信息在省、市、縣級平臺發表。通過鎮、村干部微信群,邵于包養村村民組長微信群轉發、傳閱,借助“村村通”小喇叭廣泛宣傳,號召其他貧困戶多學習,真正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
內心欣慰的同時,她因實在腰痛腿麻而不得已去了醫院,平時腰痛并沒有放在心上,檢查后得知,三十多歲的年紀得了腰椎肩盤突出,尾骨因為伏案寫作長期壓迫,病情已經嚴重,需要住院治療。但是想到村里的貧困戶,想到一起奮斗在一線的同志們,她咬緊牙包養網,還能抗!
自駐村扶貧以來,曹玙秋累計幫助了10戶27人實現脫貧致富,包養網全村貧困發生率從0.68%下降到0.13%。她不僅把青春貢獻給了扶貧事業,更把丹心奉獻給了扶貧事業,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擺在面前,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駐村扶貧專干的初心和使命! (趙安榮)
發佈留言